兒童營養不良症

營養不良 是因缺乏熱量或蛋白質所致的一種營養缺乏症,故又稱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其臨床特徵為漸進性消瘦或水腫,皮下脂肪減少,體重下降或伴有多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亂。
(一)臨床表現:
體重不增是最先出現的症狀,繼之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逐漸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膚乾燥、蒼白,煩燥不安,肌肉鬆馳,身高也低於正常。按輕重可分三度:Ⅰ度為輕型,Ⅱ,Ⅲ度為重型。
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厘米-0.4厘米,皮膚乾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鬆馳,體重重低於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厘米,皮膚蒼白、乾燥,毛髮無光澤,身高較正常減低。
Ⅲ度營養不良:精神萎糜,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 肌肉萎縮 ,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樣面容。皮膚蒼白、乾燥、無彈性,毛髮乾枯,身高明顯低於正常,常有低體溫、脈搏緩慢、食欲不振、 便秘 、嚴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二)治療:
1、一般療法:
根據消化功能逐漸增加食物,儘可能補充動物蛋白和維生素,設法增進食慾,儘量爭取母乳餵養。做好皮膚、口腔清潔衛生,每周測體重1次-2次,每月測身長1次。
2、病因治療:
應查明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迅速改進餵養方法。遷延性 腹瀉 或慢性菌痢必須控制感染,調整飲食,加強營養。有腸道寄生蟲者在病情許可時進行驅蟲。針對發病病因治療的同時,應注意 貧血 、電解質紊亂等併發症的治療。
3、對症治療:
為促進消化,改善代謝給予多種酶(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重型營養不良,也可選用葡萄糖、胺基酸、脂肪乳等高營養液靜脈濟射。
中醫稱營養不良為疳證,屬脾胃疾病,常用健脾養胃,消食導滯,補氣益血等方法治療。
4、飲 食療 法:
輕型:以乳類餵養最好,給母乳外可採用牛乳、奶粉。在基本維持原膳食的基礎上,較早添加含蛋白質高熱量的食物。
重型:母乳餵養開始應以患兒食慾為準,何時想吃奶即何時喂,不予限制。
(三)預防與 保健
(1)合理餵養,大力提聯倡母乳餵養,自孕期即應做好準備。尤其是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母乳餵養更為重要。對母乳不足及無母乳者,應及時採用混合餵養和人工餵養,並儘量用牛、羊乳或奶粉餵哺嬰兒,及時添加輔食,尤其注意優質蛋白質。
(2)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保證小兒充足的 睡眠 和休息,適當安排戶外活動及 鍛鍊 身體,從小養成不挑食,不偏食,少食零食的飲食習慣,可使小兒食慾旺盛,防止營養不良的發生。
(3)及早糾正先天畸形,對患有唇裂,齶裂及幽門狹窄等先天畸形應及早治療,以保證正常攝食及消化吸收。
(4)預防各種感染性疾病,按時完成傳染病的 預防接種 ,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衛生,防止呼吸道感染,小兒腹瀉及腸道寄生蟲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