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

兒女

兒子和女兒的合稱!與父母的關係是被生養關係,出生時由父母(養父母)養育,不同國家的養育時間不一致,一般是20歲左右。他們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一塊寶,也是父母無私奉獻的對象,不管兒女犯了什麼錯,父母總是希望包容他們!對於父母的付出,大多數的兒女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回報卻總是不夠。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基本定義

指自己的兒子或女兒。
(1)子女。
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兒女兒女

2)青年男女。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基本解釋

1. [children]∶兒子和女兒,子女
兒女成群
2. [young man and woman]∶青年男女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淚,君休滴

詳細解釋

1. 子女。
《後漢書·馮衍傳下》:“兒女常自操井臼。”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 唐 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老舍《茶館》第一幕:“最苦是,鄉村里,沒吃沒穿逼得賣兒女。”
2. 指青年男女。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宋 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詞:“兒女淚,君休滴。”
3. 泛指男女。
白行簡《三夢記》:“ 劉 俯身窺之,見十數人兒女雜坐,羅列盤饌,環繞之而共食。見其妻在坐中語笑, 劉 初愕然。”
4. 婦人;女子。
《三國志·魏志·賈詡傳》“ 漢陽 閻忠 異之”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韓信﹞拒 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勢,利劍已揣其喉,乃嘆息而悔,所以見烹於兒女也。” 清 孫枝蔚 《七夕詩》:“世間愚兒女,但為針縷忙。”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詩:“ 中華 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對於乃年齡較長的人來說,同宗族的晚輩皆可稱“兒女”

相關成語

兒女成行
釋義: 可以把兒女排成一個行列。形容子女很多。
出處: 唐·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兒女情長
釋義: 指過分看重愛情。
出處: 南朝·梁·鍾嶸《詩品》中:“尤恨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
兒女心腸
釋義: 年輕男女的柔情。亦指感情豐富、助人為樂的心性。
示例: 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

教育兒女的典故

1.司馬光教子節儉
司馬光系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樸,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
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靡,極力提倡節儉樸實,並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謄於後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藝術
居里夫人原籍波蘭,後為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於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並能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兒不到1歲時,就讓她開始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與貓玩;讓她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點後,居里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話。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數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作畫、泥塑,讓她自己在庭園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並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在花里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裡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鍊了性格。
3.馬克思教女之道
馬克思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親。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說教,而是將正確的思想寓於生動的故事之中,通過故事啟發教育孩子。在女兒愛琳娜很小的時候,馬克思就給她讀完了荷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有一次,愛琳娜被馬利亞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動,儘管當時她還不懂船長是怎么回事,但卻被故事裡的船長的事跡深深感動。她說,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長”。她問父親,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個男孩子”,並“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軍艦”。父親告訴她說,這當然是完全可以的,不過在計畫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不應該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
對於女兒提出的問題,馬克思和燕妮總是給予具體又透徹易懂的解答。孩子提問題,有時提的不是時候,有時講的過於固執,但誰也沒有看見馬克思惱怒過,他總是那么溫和、有耐心。雖然,有時他正在忙於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來跑去向他提問題,他都耐心解答,他從來不讓孩子感覺到她打擾了父親。

朱自清《兒女》

正面意義的“幸福”,其實也未嘗沒有。正如誰所說,小的總是可愛,孩子們的小模樣,小心眼兒,確有些教人捨不得的。阿毛現在五個月了,你用手指去撥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臉,她便會張開沒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象一朵正開的花。她不願在屋裡待著;待久了,便大聲兒嚷。妻常說,“姑娘又要出去溜達了。”她說她象鳥兒般,每天總得到外面溜一些時候。潤兒上個月剛過了三歲,笨得很,話還沒有學好呢。他只能說三四個字的短語或句子,文法錯誤,發音模糊,又得費氣力說出:我們老是要笑他的。他說“好”字,總變成“小”字;問他“好不好”?他便說“小”,或“不小”。我們常常逗著他說這個字玩兒;他似乎有些覺得,近來偶然也能說出正確的“好”字了--特別在我們故意說成“小”字的時候。他有一隻搪磁碗,是一毛錢買的;買來時,老媽子教給他,“這是一毛錢。”他便記住“一毛”兩個字,管那隻碗叫“一毛”,有時竟省稱為“毛”。這在新來的老媽子,是必需翻譯了才懂的。他不好意思,或見著生客時,便咧著嘴痴笑;我們常用了土話,叫他做“呆瓜”。他是個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來,蹣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他有時學我,將兩手疊在背後,一搖一擺的;那是他自己和我們都要樂的。他的大姊便是阿菜,已是七歲多了,在國小里念著書。在飯桌上,一定得囉囉唆唆地報告些同學或他們父母的事情;氣喘喘地說著,不管你愛聽不愛聽。說完了總問我:“爸爸認識么?”“爸爸知道么?”妻常禁止她吃飯時說話,所以她總是問我。她的問題真多:看電影便問電影裡的是不是人?是不是真人?怎么不說話?看照相也是一樣。不知誰告訴她,兵是要打人的。她回來便問,兵是人么?為什麼打人?近來大約聽了先生的話,回來又問張作霖的兵是幫誰的?蔣介石的兵是不是幫我們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天短不了,常常鬧得我不知怎樣答才行。她和潤兒在一處玩兒,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吵著哭著。但合式的時候也有:譬如這個往這個床底下躲,那個便鑽進去追著;這個鑽出來,那個也跟著--這個床到那個床,聽見笑著,嚷著,喘著,真如妻所說,象小狗似的。現在在京的,便只有這三個孩子;阿九和轉兒是去年北來時,讓母親暫帶回揚州去了。
阿九是歡喜書的孩子。他愛看《水滸》,《西遊記》,《三俠五義》,《小朋友》等;沒有事便捧著書坐著或躺著看。只不歡喜《紅樓夢》,說是沒有味兒。是的,《紅樓夢》的味兒,一個十歲的孩子,那裡能領略呢?去年我們事實上只能帶兩個孩子來;因為他大些,而轉兒是一直跟著祖母的,便在上海將他倆丟下。我清清楚楚記得那分別的一個早上。我領著阿九從二洋涇橋的旅館出來,送他到母親和轉兒住著的親戚家去。妻囑咐說,“買點吃的給他們吧。”我們走過四馬路,到一家茶食鋪里。阿九說要熏魚,我給買了;又買了餅乾,是給轉兒的。便乘電車到海寧路。下車時,看著他的害怕與累贅,很覺惻然。到親戚家,因為就要回旅館收拾上船,只說了一兩句話便出來;轉兒望望我,沒說什麼,阿九是和祖母說什麼去了。我回頭看了他們一眼,硬著頭皮走了。後來妻告訴我,阿九背地裡向她說:“我知道爸爸歡喜小妹,不帶我上北京去。”其實這是冤枉的。他又曾和我們說:“暑假時一定來接我啊!”我們當時答應著;但現在已是第二個暑假了,他們還在迢迢的揚州待著。他們是恨著我們呢?還是惦著我呢?妻是一年來老放不下這兩個,常常獨自暗中流淚;但我有什麼法子呢!想到“只為家貧成聚散”一句無名的詩,不禁有些悽然。轉兒與我較生疏些。但去年離開白馬湖時,她也曾用了生硬的揚州話 (那時她還沒有到過揚州呢),和那特別尖的小嗓子向著我:“我要到北京去。”她曉得什麼北京,只跟著大孩子們說罷了;但當時聽著,現在想著的我,卻真是抱歉呢。這兄妹倆離開我,原是常事,離開母親,雖也有過一回,這回可是太長了;小小的心兒,知道的怎樣忍耐那寂寞來著!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愛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寫信責備我說,說兒女的吵鬧,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厭到如我所說;他說他真不解。子愷為他家華瞻寫的文章,真是“藹然仁者之言”。聖陶也常常為孩子操心:國小畢業了,到什麼中學好呢這樣的話,他和我說過兩三回了。我對他們只有慚愧!可是近來也漸漸覺得自己的責任。我想,第一該將孩子們團聚起來,其次便該給他們些力量。我親眼見過一個愛兒女的人,因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們,便將他們荒廢了。他並不是溺愛,只是沒有耐心去料理他們,他們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現在這樣下去,孩子們也便危險了。我得計畫著,讓他們漸漸知道怎樣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們象我自己呢?這一層,我在白馬湖教國中學生時,也曾從師生的立場上問過丏尊,他毫不躊躇地說:“自然羅。”近來與平伯談起教子,他卻答得妙,“總不希望比自己壞羅。”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壞”就行,“象”不“象”倒是不在乎的。職業,人生觀等,還是由他們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頂可貴,只要指導,幫助他們去發展自己,便是極賢明的辦法。
予同說,“我們得讓子女在大學畢了業,才算盡了責任。”SK說,“不然,要看我們的經濟,他們的材質與志願;若是中學畢了業,不能或不願升學,便去做別的事,譬如做工人吧,那也並非不行的。”自然,人的好壞與成敗,也不盡靠學校教育;說是非大學畢業不可,也許只是我們的偏見。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別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知道將來怎樣?好在孩子們還小,將來的事且等將來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養他們基本的力量--胸襟與眼光;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說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了。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樣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霉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聲,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1928年6月24日晚寫畢,北京清華園

電視喜劇《家有兒女》

《家有兒女》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少兒題材的情景喜劇,講述了兩個離異家庭結合後發生在父母和三個孩子間的各種有趣故事。該劇的收視群原本預計是以少年兒童和家長為主,但是較高的收視率表明收視群比預計更廣泛。該劇於2004年4月29日投拍,2005年2月12日起第一部在北京電視台首播。現在其第一、二、三、四部各100集都已結束首播,並仍在中央電視台和各地方電視台重播。另有卡通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家有兒女
集數:367
類型:喜劇
語言:國語
出品時間: 2004年4月29日
上映時間: 2005年2月12日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出品公司:天地人傳媒、廣州偉騰投資
片長
第一部 100集
第二部 100集
第三部 100集
第四部 67集

演職人員

職員列表
策劃監製:李洪
導 演:林 叢
副導演:陳艷萍 王寧
編 審:臧里
編 劇:臧里 臧希廉春明 邢育森
劇本策劃/統籌:李建宏 邱向東 臧里 
攝影/像:唐野 唐磊 陸迪鋒 於學軍 周海波 唐野 紀元
美術(設計):張慧 
美工:李洪
錄音:鄭志 
服裝(設計):孫春霞 
化妝(設計):斯琴 蔣榕 
燈光/照明(設計):張偉
策劃人員
總策劃:楊偉光 張林書 劉敏 胡榮強 李準 尹廉創
策劃:李洪 楊平 李建宏 嚴澍 潘毅 楊文紅 郭彥 鄧昌明 冷建華
出品人:吳衛民 黃如論 潘正平 徐生恆 駱結霞 周美珍 劉舜發 翟振江
藝術顧問:李準
總編劇:李建宏 臧里
劇本統籌:李建宏 臧里 袁振江 邱向東
責任編輯:李德恕 孫建濤 潘婷婷
美工設計:張慧 馬欣
美工:李斌
總監製:尹廉創
監製:尹廉創 吳華 吳衛民 溫泉 王志忠 梁馨文 李洪 楊平 高桂琴 黃翔 劉郡
製片主任:王嘉 楊軍 劉明
製片人:李洪 楊平
執行製片人:楊平
總監製:楊偉光 張曉愛 王大方 胡榮強 黎瑞剛 李曉楓 萬克
演員表
宋丹丹飾 劉 梅
高亞麟飾 夏東海
楊 紫飾 夏 雪(第1、2部)
寧丹琳飾 夏 雪(第3、4部)
張一山飾 劉 星
尤浩然飾 夏 雨
文興宇 飾 爺 爺
孫桂田 飾 姥 姥
馬書良 飾 胡一統
楊 青 飾 楊 欣(在第一部中客串劉梅的同事宋陽)
董 燁 飾 淘 淘
傅 佳 飾 高 原(璐璐爸)
夏力薪 飾 璐璐媽(在第一部中飾演白丫(劉梅的同學))
盛 利 飾 高璐璐
張逸文 飾 林 寧(通常叫“滑鼠”)
張海燕 飾 胖 嬸
黑 妹 飾 瑪 麗(第1、2部)
林 叢 飾 瑪 麗(第3、4部)
林 好 飾 戴明明
曹 力 飾 戴天高 
李勤勤 飾 艾言(滑鼠母)
陳 征 飾 林大飛(滑鼠父) 
冉 倩 飾 菲菲表姑 
姜 超 飾 鋒(菲菲表姑男友)
句 號 飾 尚西山
段麗陽 飾 朵 朵
書 蓉 飾 思 思
周 倜 飾 劉偉偉
林果薇 飾 尚思雨(第三部里劉星同學)
胡 怡 飾 佳 佳(第1、2部)
楊麗曉 飾 佳 佳(第3、4部)
葉 童 飾 小雨老師
晏 剛 飾 鄰居小李(第三部)

故事簡介

《家有兒女》採用重組家庭作為故事展開的平台。主人公夏東海曾跟隨前妻到美國陪讀工作,離婚後帶著7歲的兒子夏雨歸國發展,並與在國內長大的女兒夏雪團聚,後與某大醫院的護士長劉梅結婚,劉梅也曾離異,並帶有一子叫劉星。本劇的主要故事就發生在這個特殊家庭中,夏東海和劉梅的共同特點都是富有愛心,關心孩子的成長,期望“整合”兩人的愛心和智慧,培養出快樂生活的下一代。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姐弟仨,儘管血緣各異,年齡層次不同,倒也相處得猶如親生一般。不過由於三人生長環境的迥異,使他們有著迥然的個性和愛好,所以爭執在所難免。三人時而團結一致,聯手對付難纏的父母,時而又會相互爭鬥,爭取自己的權益。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這一家五口,由於性格各異、習慣各異,孩子和父母之間、孩子們中間、父親和母親中間,難免有爭執和衝突,再加上他們的爺爺、姥姥、生父、生母時常介入,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情趣連連。在形式風格上,該劇喜劇色彩濃郁,人物語言幽默詼諧,富有個性,劇情讓人忍俊不禁,在不知不覺中,將觀眾帶入捧腹大笑的情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