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兵制

先秦是中國軍事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軍事制度的內容可分作軍事訓練﹑軍事組織和士兵種類等方面。
軍事訓練當時的士兵主要為統治族姓的族眾﹐稱為眾人或國人。其接受訓練的年齡約為二十到六十歲。負責軍事訓練的軍官是司馬﹐下有戎右﹑御戎﹑乘馬御。軍事訓練常通過四時田獵進行。春天的稱搜﹐夏天的稱苗﹐秋天的稱獮﹐冬天的稱狩﹐都在農閒時進行。
軍事訓練的內容分為軍事動作和使用兵器技能等。屬於前者的有列隊動作﹑單兵動作以及投石﹑超距﹐即投擲﹑超越障礙等動作。屬於後者的是對弓矢﹑殳﹑矛﹑戈﹑戟五種兵器使用的教練。
軍事組織根據傳說和甲骨文可知﹐夏﹑商時期軍隊組織有旅﹑師的建制。西周時﹐王室軍隊最大的編制為師。有西六師﹑殷八師﹑成周八師(一說成周八師即殷八師)﹐合計為二十二個師(或為十四個師)﹐五萬五千人(或三萬五千人)。
春秋時﹐軍事編制擴大﹐出現了軍。各侯國基本上都是三軍建制。三軍中每軍為一萬人(一說為一萬二千五百人)﹐共三萬人。每軍置一軍將(後稱為將軍)。二千五百人為師﹐有師帥﹔五百人為旅﹐有旅帥﹔百人為卒﹐有卒長﹔二十五人為兩﹐有兩司馬﹔五人為伍﹐有伍長。軍將為卿爵﹐師帥為中大夫﹐旅帥為下大夫﹐卒長為上士﹐兩司馬為中士。中軍主帥為司馬或元帥﹐統帥﹑指揮三軍。中軍為主力﹐其它兩軍協同中軍作戰。
當時的戰爭多列陣而戰。陣形布局能否適應敵對雙方戰爭需要﹐對於戰爭的勝負起重大作用。先秦時軍佇列陣情況缺乏確切的記載﹐難以詳知。20世紀70年代初期﹐秦始皇陵東側發現的兵馬俑坑﹐共為四個。一號坑為右軍﹐二號坑為左軍﹐三號坑為軍幕﹐一個未建成的坑當為中軍。其中﹐右軍是以戰車﹑步兵相間﹐以步兵為主。明顯地分出前鋒﹑後衛﹑主體﹑側翼的布置。左軍有弩兵﹑車兵﹑騎兵﹑步兵﹐是一個多兵種聯合編組。作為統帥部的軍幕﹐有戰車一輛和幾十名手執殳的護衛武士。中軍坑未建成﹐其組織狀況﹐無從得知。總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不僅可了解秦代三軍的基本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國時各國三軍的配置狀況。
春秋戰國之際﹐一些國家出於軍事上的需要﹐用不同顏色的旗幟和衣服作為三軍及其士兵的標誌。《尉繚子·經卒令》記中﹑左﹑右軍各用黃﹑蒼﹑白等色旗幟﹐士兵所戴羽毛也與其所在之軍的旗幟顏色一致。至戰國初期﹐又于軍隊旗幟書寫軍將姓名。
戰國時期﹐還用士兵佩帶徽章的不同顏色和部位﹐來表示其所在行列的位置。佇列屬於第一至五行的士卒﹐依次佩帶蒼﹑赤﹑黃﹑白﹑黑等五種徽章﹔佇列在前面五個五行的士兵﹐分別在身體不同位置佩帶寫有本人姓名﹑爵等的徽章。失掉徽章的要誅殺。齊宣王時﹐軍將章子曾改變齊軍徽章﹐使齊軍混雜在秦軍中取勝。
不同兵種的士兵裝束也各有所異。秦的車兵俑身著重甲。步兵俑身穿短褐或披鎧甲﹐勒帶﹑束髮﹑腿扎行滕(即裹腿)﹔或縛絮衣﹐足登方口齊頭履或單梁長靴。騎兵俑頭帶介幘(圓形壓發小帽)﹐身穿短甲﹐足登長靴。
士兵種類先秦時期﹐士兵可分為車兵﹑徒兵﹑騎兵與舟師幾類。
車兵﹐車上的武士。相傳在夏代就已出現。殷代也有實用戰車的考古發現。西周時﹐車兵和戰車增多。周宣王伐荊楚﹐一次就出動兵車三千乘﹐其車兵約為九千人。春秋時﹐各侯國兵車已合計二三萬乘﹐車兵數十萬﹐車戰發展到了頂點。
車戰時代﹐如何將士兵與戰車組織起來進行戰爭﹐大致有兩種記載。《司馬法》佚文一條記為“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其中甲士三人在車上﹐立左邊的用弓箭﹐立右邊的用矛﹐居中的馭馬﹐其餘甲士七人在車旁隨行。徒兵十五人﹐則在車後。同書另一條則說﹐井田一甸六十四井的地區應出兵車一乘﹑士兵共七十五人﹐以及一定數量的軍事裝備等物。對於這兩種記載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意見認為前者為周代實戰編制﹐後者為徵收軍賦制度。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前﹑後兩者均為實戰編制﹐士兵人數多少的差別是西周﹑春秋時期發展造成的。但從秦代兵俑第二號坑(左軍)中﹐戰車後的步兵一般為八人﹐少數為二十八人﹐極少數為三十二人來看﹐以上兩說中﹐前一種看法接近事實﹐似可信從。戰國雖以徒兵作戰為主﹐但並不完全排斥車兵與車戰。當時一些國家仍有少數車兵和戰車。
徒兵﹐徒步士兵。就其發展狀況﹐可分作隸屬徒兵和建制徒兵兩個階段。前階段為夏﹑商﹑西周﹐後階段為戰國。春秋則是由前者向後者轉變的時期﹐但更多具有前一階段的特點。
處於車戰時代的西周﹑春秋﹐計算兵力多少常以車乘數為單位。其中雖包括徒兵﹐但不計其數。徒兵仍隸屬於車乘。春秋時﹐逐漸使用建制徒兵作戰。首先使用徒兵獨立作戰的是戎人。其後﹐中原的鄭國﹑晉國也曾使用徒兵作戰﹐但僅是臨時性措施﹐車兵仍是軍隊的主要兵種。
戰國時期﹐徒卒作為獨立的兵種出現。出兵作戰﹐士卒往往多達十萬到數十萬。戰國中﹑晚期﹐秦﹑楚有兵百萬﹐韓﹑趙﹑齊﹑燕﹑魏等國各有兵二三十萬至數十萬﹐合計七國士兵當在三百萬人以上。這時計算兵力不用車乘數﹐而採用士兵人數﹐可見徒兵已成為當時主要的兵種。
弩兵是屬於徒兵的新兵種。弩最先出現在春秋末期的楚﹑吳﹑越等國。到戰國初﹑中期﹐已普遍使用。魏國軍隊配備有十二石重的弩。韓國以有“強弓勁弩”馳名於世。
騎兵﹐騎馬的士兵。關於它的出現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是商代可能就有騎兵﹔可是另一種意見認為﹐騎兵出現在春秋戰國之際﹐並與車兵混編。如晉執政卿智伯要圍攻趙﹐趙襄子派延陵生帶兵車和騎兵先到晉陽設防。此後﹐騎兵得到發展。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命令軍隊採用胡人服飾﹐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訓練在馬上射箭的技能。後五年﹐又再次命令將軍﹑大夫﹑嫡子和代地官吏皆衣貉服﹐進一步推廣胡服騎射。與此同時﹐別的國家也建立了騎兵部隊﹐從五千騎至萬騎不等﹐用於配合步﹑車兵作戰。秦俑第一號坑中﹐無騎兵俑﹔第二號坑為步﹑弩﹑車﹑騎四個兵種混編佇列﹐其中只有一百一十六個騎兵俑。可見騎兵占少數。騎兵或用作奇襲﹑衝鋒﹐或用來對付擅長騎射的戎狄。
騎兵隨戰地的不同﹐編組也各異。平原之地﹐五騎為一列﹔險阻之地﹐三十騎﹑六十騎為一組。秦俑第二坑的騎俑是四騎為一組﹐十二騎為一列﹐八列(九十六騎)和六乘戰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
舟師﹐指舟船運載的軍隊。它先後為南方一些侯國如吳﹑楚所使用﹐但僅用於運兵﹐不直接投入戰鬥。後秦國為統一全國﹐亦建立舟師。秦舟船較大﹐一艘船能載五十人和三月糧食﹐日行三百餘里。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伐楚﹐率十萬軍隊﹐乘船萬艘﹐載米六百斛﹐沿長江而下﹐聲勢頗為浩大。
戰國時期﹐軍隊分工細緻﹐據《六韜·王翼》記﹐軍中除主帥外﹐有腹心(管計謀)﹑謀士﹑天文(主觀察星象氣候)﹑地利(主了解地形)﹑兵法﹑通糧﹑奮威(主選擇有才力者)﹑伏旗鼓(主出奇兵)﹑股肱(司軍事工程)﹑通材(司對外聯絡)﹑權士(司奇計)﹑耳目(司諜報)﹑爪牙(任鼓動)﹑羽翼(任對外宣傳)﹑游士(任間諜)﹑術士(用迷信術鼓動士氣)﹑方士(任醫療)﹑法算(任會計)等專業人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