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包缺如

先天性心包缺如或缺損(congenital pericardial absence or defect)是一種少見的心臟病。本病首先於1559年被Realdo Columbus解剖確認,但第1個可靠的病例是1793年由Baille報導的。此後,在外科手術或屍解時偶爾發現此病並報導。直到1959年,Ellis第1次報導用胸部X線診斷的2例病人。

簡介

本病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畸形。多見於男性,左側為多。其發生率在常規屍檢中約為 1/ 100 , 000 ,但 Van Praagh 等( 1997 )統計可達 0.2%~0.3% 其中以部分的或完全的左側心包闕如最多見,約占 80% 。

早在 16 世紀就有人描述先天性心包缺損,但 1940~1949 年僅有 5 例報導, 1960~1967 年就有 57 例報導。大多數病例伴有其他畸形。

形態學

1954 年, Fanfani 對心包缺損提出分類法, 1959 年 Ellis 等又提出修改方案。目前臨床上將心包缺損分為:( 1 )心包及臨近的胸膜發育不良,較多見;( 2 )心包發育不良;( 3 )心包及膈肌缺損;( 4 )其他。大多數病例為左側部分或全部心包缺損,可能是左側 Cuvier 管過早萎縮的結果。部分缺損往往位於肺門部位。 1970 年, Sait Pierre 等複習 200 例心包缺損,發現左側者占 70% ,其中部分與全部缺損各占 50% ;右側者占 4% ,其中完全性者占 9% ;膈肌裂缺者占 17% 。

病理生理

心包膜對生理並無重要意義。縮窄性心包炎患者,切除心包不會對心臟功能產生不利影響。但心包對心臟有一定保護作用。如無心包膜,心臟容易擴大,心室腔充盈壓增高時,可產生三尖瓣和二尖瓣反流。左心擴大時,心包可限制右心的回流,從而減輕肺水腫。胸部和肺部有感染時,心包對心臟有保護作用。心包還可緩衝心臟跳動對肺部的衝擊,並可保持心臟的最佳功能位置。心包切除後, X 線檢查可見心臟較術前稍大。 1898 年, Bernard 指出,如無心包膜,心內壓力增加到 1 個大氣壓,可發生心臟破裂。有心包膜時,要增加到 1 。 75 個大氣壓,才會發生心臟破裂。當心包大部分缺損時,對心臟活動和血流動力學不造成影響。心導管檢查時,各心腔壓力都在正常範圍。 1944 年, Ronka 等將動物心包完全切除發現對動物體力活動並無影響。但部分心包缺損達到一定大小時,可造成心室脫出,形成嵌頓引起左心室功能損害,造成血流動力學影響,甚至發生絞窄,使左心室出現供血障礙。 Sait Pierre 等報告的 200 例中,有 5 例因左心室嵌頓導致死亡。

臨床表現

單純心包缺損多無症狀,甚至死亡時也未發現病變。 1972 年, Pernot 等報導部分心包缺損 27 例, 16 例無症狀,都是在常規胸透時被疑及;其餘 11 例有症狀,主要為胸痛,有時可放射至左臂,此外有氣促、暈厥, 1 例有咯血。左心室自缺損突出而嵌頓者,可有胸痛和暈厥洋機。訴心前區疼痛者,可能因缺乏心包的固定作用,造成大動脈扭曲所致。如左側心包完全闕如,心尖搏動可向左移,至腋前線甚至腋中線。心電圖上心前導聯 QRS 波的過渡地帶左移,電軸可右偏。 X 線檢查時,心包完全闕如者可見心臟左移,主動脈結、肺動脈及心室形成左心緣的三個突出的弧。左側心包部分缺損時,可見肺動脈和心耳異常突出。超聲心動圖可見右心室容量增大的圖形,如有心室腔增大,室間隔呈矛盾運動。注射氣體至左側胸腔,如右側心包腔內有積氣,即可診斷 。

診斷標準

上述臨床表現可作為診斷依據。左側心包完全闕如者,胸部 X 線平片有心臟向左移位,而無氣管移位,肺動脈段突出。左側心包部分缺損者,可有左心耳脫出,左心緣中部心耳影不規則。胸腔注氣顯示心包腔積氣可確定診斷。

手術治療

如有症狀,即為手術適應證。左側心包完全闕如不需治療。但部分心包缺損造成左心室嵌頓或左心耳疝出,則必須緊急手術。右側缺損可引起上腔靜脈梗阻,膈面心包缺損多伴有膈肌缺損,可致腹腔大網膜疝入心包腔,必須手術治療。

剖胸手術時,發現心包缺損,應根據缺損大小決定是否需要糾正。小於 3cm 的缺損,一般不必手術;大於 3cm 的缺損,應切開擴大缺損,切除左心耳,可防止形成嵌頓,也可防止血栓形成。小心耳則不必處理,心包與肺之間術後發生粘連,即可封閉心包缺損。缺損邊緣擴大的切口不宜對合縫閉,避免心包腔縮小,壓迫心臟。較大的缺損或切開擴大的缺損,宜用縱隔胸膜組織片或滌綸補片修補。

參考文獻

1.Ellis K,et al: Congenital deficiencies in the partial pericardium, A review with 2 new cases including successful diagnosis by plain roengenography. Ann J Roentgenol 82:125,1959

2.Glover LB,et al :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pericardiu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demonstration of a previously unrepoerted fluoroscopic finding. Ann J Roentgenol 106:542,1969

3.Pernot C,et al:Partial left pericardial defect with herniation of the atrial appendage. Thorax27:246,197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