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

元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

元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是一幅墨筆畫,作者是柯九思。縱132.8 厘米,橫58.5 厘米。這幅畫中的竹子的畫法仿文同,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行筆沉著穩健,一如後人形容他的墨竹“大葉長梢動冕旒”。枝幹挺勁,筆墨渾厚沉著,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具有體積感和質量感。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名畫賞析

“自許才名今獨步”,作為文學侍從之臣,柯九思仕途失意,並不得志。柯九思工詩文、好詩翰、識金石,但他最擅長的還是書和畫,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柯九思的書法師從歐陽詢,並融入了魏晉之韻,結構嚴整,字型恬和雅逸,雄厚中見挺拔之氣。受其書法的影響,其作品中的湖石,大多運用披皴、解索皴的筆法均具有類似草、篆的書寫意韻,圓渾中透出脫俗的清剛之氣。在他的筆下,所畫山水,蒼秀渾厚,丘壑不凡;所畫花鳥石草,淡墨傳香,饒有奇趣。柯九思擅畫墨竹,人稱他筆下的墨竹“晴雨風雪,橫出懸垂,榮枯稚老,各極其妙”,由此可見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寫實性。柯九思發展了墨竹畫鼻祖文同的畫法,主張以書入畫、書畫結合,自稱“寫乾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這是卓越而獨特的創造。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說:“丹丘書體仿率更父子,力求勁拔,乃一望而知為元人書,時代為也。”在他的筆下,所畫墨竹“各具姿態,曲盡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葉盛,欣欣向榮;老竹稍稍倚斜,枝葉扶疏,勁節健骨。而且柯九思寫竹常伴以石木煙梢樹蔭,與叢竹相映,頗具情趣。明時的劉伯溫、清時的乾隆皇帝都對柯九思的墨竹有題詠之作。

在柯九思的時代,文人畫家們“畫山畫水不足便畫竹”,畫竹被視為“文人雅事”。如趙孟的《竹石圖》、管道升的《墨竹圖》、王蒙的《竹石流泉》、倪瓚的《春雨新篁圖》、吳鎮的《墨竹坡石圖》以及張遜的《雙鉤竹圖》卷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力作。而柯九思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推助了這一波瀾,並自成一家,成為文人繪畫史上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此幅《清閣墨竹圖》畫竹兩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綴以雅竹小草。畫中有作者自題:“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鈐有“柯氏敬仲”印一方,作品左上處還有乾隆皇帝御題,周圍有藏家印多方。

這幅畫中的竹子的畫法仿文同,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行筆沉著穩健,一如後人形容他的墨竹“大葉長梢動冕旒”。枝幹挺勁,筆墨渾厚沉著,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具有體積感和質量感。用筆沉著,用墨厚潤,濃淡相間。兩竹之間密中見疏,疏中夾密,挺拔圓渾之感宛如篆書,竹節兩端再復垂墨,不勾節卻連屬自然。整個畫面雖然只寥寥數筆,但卻生動有致,清雅秀美,神足韻高,自有一股勁挺拔俗的清高之氣。

本幅自識:“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鈐“柯氏敬仲”。 竹,由於被傳統文人賦予了“虛心異眾草,節勁逾凡木”的人格象徵,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導始,到元代已成為極受歡迎的繪畫題材。從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畫竹”與墨筆寫意的“寫竹”之分。此圖即屬於“寫竹”一路畫法。

柯九思曾主張:“畫竹寫乾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珊瑚網·畫跋·卷八》)觀此圖畫法,拳石皴法渾厚,實源於董巨一派,而墨竹則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寫乾,用筆挺拔圓渾,宛如篆書,竹節兩端再復垂墨,不勾節卻連屬自然。竹葉行筆沉著穩健,一如後人形容他的墨竹 “大葉長梢動冕旒”,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正是源自文同。(米芾曾言:“……(畫竹)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自文同始。”)再加上勁健的小枝穿插其間,使叢竹於莊重、淳厚之中顯示出活脫的生韻。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著錄。

畫家小傳

柯九思(1290~1343 年),字敬仲,號丹丘生、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

曾官居奎章閣鑒書博士。精鑑賞古物書畫,墨竹師文同,擅畫墨花、山水。他的存世書跡有《老人星賦》、《讀誅蚊賦詩》、《重題蘭亭獨孤本》等。傳世畫跡有《清閣墨竹圖》、《晚香高節圖》、《雙節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