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遺址

元大都城遺址

元大都城牆遺址(The relic of the urban walls of Dadu (in Yuan Dynasty))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和朝陽區[北京市],由若干段東西走向的元大都的外郭城牆遺址組成,屬於元代古遺址。東起北京市土角樓西側服裝學院以東673米處,西至昌平路,全長6730米。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建成於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因其全部用土夯築而成,又名土城。現遺址為元大都北城牆,城牆歷經700餘年風雨侵蝕及人為破壞,至今區域內尚存的遺蹟有大小豁口九處。土城遺蹟高低不等,東段最高6~7米,西段最低2米;基寬不一,約20~26米。元大都城牆的建築形式、建造方法和周密嚴謹的規劃設計,成為研究元代建築和元代城市營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發展史重要的實物數據。1957年被公布為北京市市級文物古蹟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元大都城遺址元大都城遺址
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十一月,忽必烈建立國號“大元”。翌年二月,新建的皇城宮室落成,遂改金朝中都為大都。為明清北京城的建制奠定了基礎。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於元大都城池過大,不利於防守,於是徐達決定將北城牆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牆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範圍

地理位置

元大都城遺址元大都城遺址

元大都城牆遺址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海淀區境內,居健安東路、健安西路北側。東西走向,東起土角樓西側服裝學院以東673米處,西至昌平路。全長6730米。

保護範圍

元大都城牆遺址包括:

1.北土城:東至來廣營路規劃紅線。南至土城南路規劃紅線。西至學院路規劃紅線。北至土城溝北岸。

2.西土城:東至學院路規劃紅線。南至學院南路規劃紅線。西至土城溝西岸。北至北土城溝北岸。

3.肅清門瓮城:東、北至規劃紅線。西、南至距瓮城遺址20米。

建設控制範圍

元大都城牆遺址屬於Ⅳ類建設控制地帶肅清門瓮城遺址:東北至保護範圍。東至規劃紅線。南至距保護範圍南端40米與學院南路規劃紅線的平行線。西至13層樓東山牆與5層樓東山牆連線及其延長線。北至規劃紅線。

遺址原貌

元大都城遺址元大都城遺址
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建成於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大都城周長為28600米,東城牆長7590米,西城牆長7600米,北城牆長6730米,南城牆長6680米,面積約50餘平方公里,設11座城門。

東面的三座城門為光熙門(今和平里東,俗稱“廣西門”)、崇仁門(今東直門)、齊化門(今朝陽門);南面的三座城門為文明門(今東單南)、麗正門(今天安門南)、順承門(今西單南);西面的三座城門為平則門(今阜成門)、和義門(今西直門)、肅清門(今學院南路西端,俗稱“小西門”);北面兩座城門為健德門(今德勝門小關)、安貞門(今安定門小關)。

建築結構

元大都城遺址元大都城遺址
肅清門和健德門的瓮城土牆,還部分殘存於地面之上。從肅清門和光熙門基址的鑽探情況表明:城門的地基夯築的很堅固,城門建築是被火所焚毀的;大量的木炭屑和燒土的堆積層證明,城門建築可能仍為唐宋以來的“過梁式”木構門洞。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樓。城外部等距離地建有加強防禦的“馬面”(凸出於城牆外部的墩台,宋代稱為“馬面”,明清則稱為墩台。),其外再繞以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部寬達24米。為了加固城牆,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豎柱)和“絍木”(橫木)。城牆的收分很大,根據已發掘的城牆的收分推算,它的基寬、高和頂寬的比例為3:2:1。為加強防禦,又在大都城的十一個城門建造了瓮城和吊橋。

文物保護

元大都城遺址元大都城遺址
1957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1989年9月北京市朝陽區政府於健安東路西端北側立有《元大都城垣遺址》碑一座,碑高2.5米,寬4米,厚1米。碑面東向刻有600餘字的《大都賦》;碑面西向刻有《元大都城垣遺址》碑銘,碑文簡要介紹了元大都城牆七百餘年滄桑變遷。

位於北土城東路南側的城垣遺址已闢為公園,名“旭芳園”。園內植樹六千餘株,鋪設花紋甬道,建有以種植各種海棠為主的園林景點,取名“海棠花溪”。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冬季:6:00—22:00,

夏季:5:30—22:3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