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遊藝

傅遊藝

傅遊藝(?-691),唐武后朝同平章事。天授元年二年(690-691)在職。衛州汲(今河南衛輝市)人。 載初初,由合官主簿遷左補闕。武后奪政,他即上書詭說符瑞,勸武后當革姓以明受命,武后悅,遷給事中。閱三月,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拜鳳閣侍郎。武后乃黜唐稱周,廢唐宗廟,自稱皇帝,賜他姓武氏。因其升遷迅速,時人稱之為“四時仕宦”。逾月,罷為司禮少卿。他嘗夢登湛露殿,既寤,以語所親,有告其謀反者,下獄自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傅遊藝(?-691),唐武后朝同平章事。天授元年二年(690-691)在職。衛州汲(今河南汲縣西南)人。載初初,由合官主簿遷左補闕。武后奪政,他即上書詭說符瑞,勸武后當革姓以明受命,武后悅,遷給事中。閱三月,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拜鳳閣侍郎。武后乃黜唐稱周,廢唐宗廟,自稱皇帝,賜他姓武氏。因其升遷迅速,時人稱之為“四時仕宦”。逾月,罷為司禮少卿。他嘗夢登湛露殿,既寤,以語所親,有告其謀反者,下獄自殺。

家世介紹

傅交益、傅遊藝父子與家世

史家將傅遊藝排入酷吏和姦臣之列,可見對人物生平言行明確貶抑的總體評價。《舊唐書》本傳行文精短,此照錄於後,以便參研對讀:“傅遊藝,衛州汲人也。載初元年,為合宮主簿、左肅政台御史,除左補闕。上書稱武氏符瑞,合革姓受命。則天甚悅,擢為給事中。數月,加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同月,又加朝散大夫,守鸞台侍郎,依舊同平章事。其年九月革命,改天授元年,賜姓武氏。二年五月,加銀青光祿大夫。兄神童為冬官尚書,兄弟並承榮寵。逾月,除司禮少卿,停知政事。夢登湛露殿,旦而陳於所親,為其所發,伏誅。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言一年自青而綠,及於朱紫也。希則天旨,誣族皇枝。神龍初,禁錮其子孫。初,遊藝請則天發六道使,雖身死之後,竟從其謀,於是萬國俊輩恣斬戮矣。”[1]以墓誌比照正史,詳略互補,人物的基本情況就比較明晰了。

關於傅遊藝的籍貫郡望和家族世系,墓誌講的十分簡明,先祖原是北地泥陽人。“高祖仕魏,家於清河,故今為清河郡人焉”。這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述一致:“傅氏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因以為氏。商時虞、虢之界,有傅氏居於岩傍,號為傅岩。盤庚得說於此,命以為相。裔孫漢義陽侯介子始居北地。曾孫長復,封義陽侯。生章,章生叡,叡生後漢弘農太守允,字固。二子:嘏、松。嘏字蘭石,魏尚書僕射、陽都元侯。十一世孫弈,唐中散大夫、太史令、泥陽縣男。北齊有行台仆傅伏武,孫文杰,唐杞王府典軍。清河傅氏出自後漢漢陽太守壯節侯燮,字南容。生乾,字彥林,魏扶風太守。生晉司隸校尉、鶉觚剛侯玄,字休弈,生司隸校尉、貞侯鹹,子孫自北地徙清河。裔孫仕後魏為南陽太守,生交益。”[2]。傅交益之前,世系多闕佚

墓誌的“自說肖天夢,元寧舟楫,義陽承休,光復帶礪”,即傅說[3]與其裔孫傅介子[4]。墓誌的“太守太僕乾玄則父子相暉,司隸司徒鹹祗則弟兄交映”即傅乾[5]傅玄[6]父子和傅鹹[7]傅祗[8]堂兄弟,是清河傅氏光耀史冊的名相權宦。

墓誌敘志主的曾祖沖、祖璀,雖職縣令、郡守而不顯於文獻;父交益始載於《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為“殿中侍御史”。千唐志齋藏以往洛陽出土《傅交益墓誌》(龍朔三年,公元663年)[9]云:“公諱交益,字交益。望隆北地,貫隸潁川。屬隋代雲亡,朝市遷貿,移居汲郡,因而家焉,遂為衛州共城人也。”汲縣、共城東西毗鄰,為衛州所轄縣,即《舊唐書•傅遊藝傳》謂“衛州汲人”。可見傅氏其中一枝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自北地、清河、潁川、衛州(汲郡)播遷的軌跡。傅交益墓誌記其子嗣:神童、羽客、守節、遊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其子曰:元淑、依仁、遊藝。“《志》載四子,《新表》僅載三子,且除遊藝外名字均屬不合,當據《志》正之”[10]。雖然表載傅交益職官分見於其父子墓誌,而傅遊藝墓誌的“贈冀州長史”,乃子得高官後朝廷依例追贈其亡父之虛榮。

人生末途

就墓誌與史傳看其履歷,一生做官的時間不長,三任縣尉,兩歷主簿,為地方小吏。墓誌所記河南主簿的始任即《舊唐書》的“載初元年,為合宮主簿”[11],供職於武后腳下。其時雖是61歲的老人,而仕進心緒仍熾。墓誌記載孝子傅遊藝丁憂服闋,“後有命特授監察御史,台閣生風,克嗣前烈矣”,承續其父事業,供職於御史台,雖然品秩低微,卻為朝廷常參官,分察百寮千事,直接與皇帝對話。傅遊藝登上了服務於朝廷政治需要的表演平台,充分利用這一職權優勢,獲得武后青睞。即墓誌所謂:“於時天地暫屯,君臣相擇;投石之謀既立,斷金之契遂申。”“投石”之喻,即唐人劉辟《如石投水賦》所云“聖之求賢也詳明,水之受物也柔順,石遇柔而不阻,臣俟明而必進”;白敏中所云“石明臣節,水喻聖聰,順投既因於納諫,虛受必俟乎輸忠。”[12]“斷金”語出《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墓誌以之喻君臣精誠默契,情深義厚,同心協力。由此可見相互關愛之密切,“希則天旨,誣族皇枝”就是一例。據舊書本傳,武后登基前夕,傅遊藝便一步登天,“俄遷左補闕,又遷給事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朝散大夫,拜黃門侍郎”,佐天子而執大政。

京縣主簿傅遊藝於一年之內被武則天超常擢拔為宰相寵臣,由下位直達三品,究竟建樹何等傑勛奇功,蒙獲如此深厚的恩澤呢?載初元年(689)“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遊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許;擢遊藝為給事中。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於神都”。由此看來,傅遊藝首倡率民上表之風,是武則天精心運籌的政治策略,是共同策劃推動實現女皇登基的第一步。大事告成,嘉獎有功人員,“又以司賓卿溧陽史務滋為納言,鳳閣侍郎宗秦客檢校內史,給事中傅遊藝為鸞台侍郎、平章事。遊藝與岑長倩、右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勖、左金吾大將軍丘神績、侍御史來子珣等並賜姓武。秦客潛勸太后革命,故首為內史。遊藝期年之中歷衣青、綠、朱、紫,時人謂之四時仕宦”[13]。即墓誌所謂“又加銀青光祿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正當他權勢熾盛之時,天授二年(691)九月,“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傅遊藝夢登湛露殿,以語所親,所親告之;壬辰,下獄,自殺”[14]。以謀反罪身陷囹圄,自取其亡。小人一年中四次飛升便得志忘形,言語肆無忌憚,夢登皇帝所專享之殿堂。對於一個屠戮宗室,虐殺皇儲,誅滅異己,造《大雲經》,比附彌勒,潛心滌慮於登天子位,無所不用其極且達到目的的女皇而言,還有什麼比覬覦帝位更令她仇恨的事情呢?一個夢中當皇帝的宰相被現實皇帝取了頭顱,事故的警示儆惕作用將是多么強烈!但撰志者迂曲此事而言曰:“處其傍之位,挾難賞之功,交亂如簧,思聰改聽,遂為逆豎來俊臣所疑陷,降授太常少卿。天授二年九月六日終於私第。”謂輔侍皇帝,功高震主,武則天聽信了眾人誹謗誣陷而令來俊臣置傅遊藝於死地。顯然站在志主立場,諱言史實。墓誌的“降授太常少卿”即舊書本傳所謂“除司禮少卿,停知政事”[15]。

關於傅遊藝的死亡方式與日期,《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說,“九月,傅遊藝下獄死”,《舊唐書》其本傳雲“伏誅”,《新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后紀》說,九月“壬辰,殺傅遊藝”,似乎是被捕殺的。《新唐書》其本傳卻雲“下獄自殺”。《資治通鑑》採用新書之說,有其道理。檢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九月壬辰為二十五日,墓誌所記九月六日乾支為癸酉,日期不同。通常物故者的行狀由其家人提供,就卒日而言墓誌所述比較可靠。

一般說來,唐代墓誌記載的各色人等終卒之前,都有一個“遘疾”過程的敘述,然後說終於私第或其他處所。而《傅遊藝墓誌》不談志主逝世原因,直言亡卒時日,隱蔽了自殺身亡的突然變故。且以“終於私第”之語掩飾凶死牢獄之難堪,因為賜死於家的可能性似乎很小。志接著寫道:“嗚呼,伍胥文種,霸吳張越,知之晚也,卒貽於剿戮;昌國應侯,強燕帝秦,悟之早也,才及於放廢。”伍子胥,吳國大夫,闔閭封申,夫差賜死[16];文種,越國大夫,滅吳復國,受劍自刎[17]。為事業成功,不知引退,獲罪國君而慘遭不幸者。昌國君,燕上將軍樂毅,離燕降趙[18];應侯,秦昭王相范睢,謝病辭官[19]。為功名成就,明於世事,適時退隱保全其身者。鑑古觀今,撰志者顯然是用先秦同等級人物的兩種不同結局的典故來暗示有雷同經歷的志主,曲折表述了傅遊藝是由武皇帝賜死的,“嗚呼,其可以言哉”?

來俊臣,兩《唐書》有傳,武則天手下心地最殘忍的酷吏之一,按照女皇的旨意行事,大肆鏟鋤敵黨。遭其鞫治,必死無疑。傅遊藝受賜被迫了斷自身,強於痛受酷刑折磨致死。雖然他在武則天稱帝前後鼓譟聲勢,大造輿論,誣族皇枝,發六道使,肆戮異己,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狡兔死,走狗烹”,當酷吏完成了消滅政敵的任務,武周政權局勢一旦穩定,即反受其誅。雖位極人臣,必遭貶殺,以換取社會人心的穩定。

李氏皇室復辟後,全面清算酷吏罪行。中宗神龍元年(705)下詔,對來俊臣、傅遊藝輩,“其身已死,並遣除名。自垂拱已來,枉濫殺人,有官者並令削奪”[20]。玄宗開元十三年(725)三月“丙申,御史大夫程行湛奏:‘周朝酷吏來俊臣等二十三人,情狀尤重,子孫請皆禁錮;傅遊藝等四人差輕,子孫不聽近任。’從之”[21]。朝廷甚至封殺了彼等子孫的政治生命,禍及後人。然而墓誌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均無其子嗣之記載。

傅遊藝這位女皇政治舞台曇花一現的重要角色,因晚年的“助紂為虐”正史處予惡逆之名,而撰志者卻從容分析。墓誌的開頭,談論了君子運才,賢人致用之後,筆鋒一轉,說道:“然則務以貞濟,悔以動生,余皇始急於浮深,繁弱終悲於釋檠。嗚呼,不其然歟!”貞濟,謂有楨幹之才,可以濟成大事。動生(身),謂有所作為。余皇,春秋吳王所乘戰船,行於深水險流而易沉沒。繁弱,古代諸侯封父所用大弓;檠,矯正弓弩的器具,檠繩松釋則弓弛壞。撰志者以物喻人,傅遊藝輔佐武氏的下場不正如舟溺弓折於戰場嗎?隱喻其人生的悲慘結局。傅遊藝不過是武則天所打登基戰役的一個衝鋒陷陣隨時犧牲的馬前卒,一如墓志銘之總結:“君子含光,因時則揚;推君作禹,化國為商。龍飛蛇蜇,鳥盡弓藏;貞臣憤委,烈女銷亡。”前半闋譽其懷才而起,立君建國;後半闋以“敵國破,謀臣亡”的典故,說事成之後必遭橫禍,蹈於歷史覆轍。對於傅氏之死,撰志者大筆淋漓,借古諷今,為之擺功鳴冤。其時已在玄宗先天元年(712)冬天,李氏擁有天下,埋銘之文雖事涉往聖而無大礙,受託撰作為尊者諱的通病難免。

夫人介紹

夫人拓王氏

墓誌記載傅遊藝“夫人河南拓王氏”,而未敘其祖系與來歷。拓王,文獻或作柘王。中國自北魏由平城遷都洛陽,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南遷北方民族諸姓均改為漢姓。西魏文帝大統十五年(549),反孝文之所改,“初詔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並令復舊”[22],而舊姓之中並無“拓王”。《元和姓纂》拓王氏條曰:“狀云:本姓王,樂浪人,祖羆,後魏伏波將軍,鎮武川。賜姓拓王氏焉。”又於“武川”條下曰:“羆生懋,後魏少司寇、安寧公;孫伯益,隋大府卿、略陽卿;孫奉,巂州都督、永寧公。”[23]而王羆之子王盟,文帝也予“賜姓拓王氏”[24],類似重申。帝姓“拓跋”,是國家第一貴姓,王姓是高句麗貴族大姓,在姓氏復舊的時髦潮流中,皇帝賜王姓為“拓王”,官僚引為恩寵,以為尊貴。是君臣聯絡感情,密切關係的手段。

以往洛陽出土由“秘書監集賢學士賀知章撰”於開元二十年的《皇朝秘書丞攝侍御史朱公妻太原郡君王氏墓誌》云:“夫人諱,姓王氏,太原祁人,五代祖宇文朝司徒思政,即周太祖之外氏,故受錫姓之恩,加以拓字,故今為拓王氏矣。”[25]追述其姓來歷,是有所本。王思政,太原祁人,仕北魏、西魏、北齊,《周書》、《北史》有傳,並無賜姓紀錄。而《北史》記載,西魏廢帝二年(553),王思政之子王康“鎮天水郡。尋賜姓拓王氏”[26],顯系效仿先帝成例。思政父子應是移居太原的樂浪人後裔,其本傳所謂“漢司徒允之後也”的記載純屬依附假冒。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徳五年(576),有“大總管龍門公拓王述”將信州治所由瀼西移於白帝城[27]。

檢兩《唐書》,此姓已稀,僅初唐儀鳳中有“巂州都督拓王奉”[28],見前引《元和姓纂》。盛唐時期的《朱公妻王氏墓誌》自述姓王,僅追敘先人姓拓王氏而已,可見自此以後採用省稱了。

《古今姓氏書辯證》“拓王”條曰:“後周王秉、王興,並賜姓拓王氏。舊唐史儀鳳二年,命巂州都督拓王奉擊吐蕃。”前二人分見於《北史》、《周書》。關於河南拓王氏,是書曰:“河南王氏,其先代人,姓拓王,隨魏南徙,居中國,始改為王氏,後魏安康公王瑜是也。”[29]所謂代人,指定都於代(今山西大同)的北魏鮮卑族人,後徙居河南(洛陽)。則宋代已將樂浪王姓混淆於代北諸姓之中,將賜姓誤為本姓了。

唐代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西遷的樂浪人在內的外族血液,傅遊藝妻是其中一員。

合葬墓地

據墓誌記載,天授二年,傅遊藝卒,時年63。新書本傳雲,“下獄自殺,以五品禮葬之”,朝廷給與一定級別的喪葬禮遇。夫人王氏後其14年而卒,年51,時在中宗神龍元年,其時諸酷吏雖依次受誅,但朝廷對其罪孽仍清算不已,可能緣於局勢不利,當時未能合葬。等待了7年之後,於玄宗先天元年,夫婦“合祔於洛陽平樂原”。《傅交益墓誌》志記其葬於“河南縣平樂鄉郝村西北二百步”。百十年來,洛陽唐志多出土於邙山,且集中於唐河南縣,而河南縣出土志石最多者,首推平樂鄉[30]。就洛陽出土墓誌記載的情況而言,一般說來,唐代的家庭都有其沿用時間較長家族墓地。由兩方墓誌所述亦可知傅氏父子聚葬於同一塋域。《傅交益墓誌》“民國十七年(1928年),洛陽城北十五里南石山村出土”,其子志當亦新獲於此。

由傅遊藝、拓王氏卒年卒齡推算,男大女26歲,明顯的老夫少妻,若傅氏生平一娶,則婚媾之結已屆中年。

墓志銘

墓誌青石質,邊長72厘米,楷書28行,滿行28字,實有724字。蓋盝頂,篆書4行,行3字:“大唐故黃門侍郎傅府君墓誌”,周飾蔓草紋,上下草紋間各飾一展翼鴛鴦,藏於洛陽師範學院圖書館。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傅公墓誌

夫闡微知至,君子運其才;明道立權,賢人致其用。然則務以貞濟,悔以動生,余皇始急於浮深,繁弱終悲於釋檠。嗚呼,不其然歟!公諱遊藝,字元綜,北地泥陽人也。高祖仕魏,家於清河,故今為清河郡人焉。自說肖天夢,元寧舟楫,義陽承休,光復帶礪,太守太僕乾玄則父子相暉,司隸司徒鹹祗則弟兄交映。精華無汦,千載風流。曾祖沖,北齊許州長社令。祖璀,隋北絳離石二郡守。傳風炳粹,弈序濟賢。父交益,贈冀州長史。鹹列懿於鼎裳,並流聲於謠詠

玄契沖虛,白心冥遠,珪璋潤德,黼藻明文。端愨稟於天姿,岐嶷成於幼性,致深理亂,研幾禮樂。譬海方河之書,升堂履壼;開凡立象之籍,入室窮隅。屬到壑希真,傾岩冀德,暫儀鴻羽,遂徹鶴鳴。演玉署之高詞,振金楨之秘彩。與能既命,至力斯陳。解褐於垣縣,徙扶風、始平,三者皆尉也。慰以安之,人鹹知惠。轉渭南、河南兩主簿焉,籍稽其缺,事克無留。俄丁太夫人憂,哀毀過禮。詩嘆欒棘,禮稱孺慕,傳之自昔,見之於公。及乎外除俯就,內感不捨,雖琴有成聲,而食猶忘味。後有命特授監察御史,台閣生風,克嗣前烈矣。於時天地暫屯,君臣相擇;投石之謀既立,斷金之契遂申。俄遷左補闕,又遷給事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朝散大夫,拜黃門侍郎。無何,又加銀青光祿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既崇堯舜,即化殷周,寅亮乾坤,增華日月。處其傍之位,挾難賞之功,交亂如簧,思聰改聽,遂為逆豎來俊臣所疑陷,降授太常少卿。天授二年九月六日終於私第,嗚呼哀哉!春秋六十有三。嗚呼,伍胥文種,霸吳張越,知之晚也,卒貽於剿戮;昌國應侯,強燕帝秦,悟之早也,才及於放廢。嗚呼,其可以言哉!

夫人河南拓王氏,珪玉生姿,蕙蘭成性,譽宣邦國,禮睦宗姻。晨華不留,夜景先沒,春秋五十有一,神龍元年八月十八日卒,粵以先天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合祔於洛陽平樂原,禮也。山水縈迴,已得班牛之穴;埏塋虛寂,空留大鳥之形。嗚呼哀哉!乃為銘曰:君子含光,因時則揚;推君作禹,化國為商。龍飛蛇蜇,鳥盡弓藏;貞臣憤委,烈女銷亡。跡垂陽闕,形息陰邙;寂寂蟲思,咬咬鳥黃;百身無贖,嗚呼彼蒼。

注釋

[1]《舊唐書》卷一八六上,《酷吏傳上·傅遊藝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4842頁
[2]《新唐書》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3154頁。
[3]《史記》卷三,《殷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102頁。
[4]《漢書》卷七○,《傅介子》,中華書局,1962年,第3001頁。
[5]《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44頁。
[6]《晉書》卷四七,《傅玄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317頁。
[7]《晉書》卷四七,《傅玄傳附子鹹傳》,第1323頁。
[8]《晉書》卷四七,《傅玄傳附子鹹從父弟祗傳》,第1330頁。
[9]洛陽古代藝術館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第4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2頁。
[10]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卷四,《傅氏》,中華書局,1998年,第730頁。
[11]《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永昌元年,改河南為合宮縣。神龍元年,復為河南縣,廢永昌縣。三年,復為合宮縣。景龍元年,復為河南縣。”第1422頁。
[12](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三二,《如石投水賦》,《四庫全書》第133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本,1987年,第302、303頁。
[13]《資治通鑑》卷二○四,中華書局,1997年,第1644頁,下欄。
[14]《資治通鑑》卷二○四,第1646頁,上欄。
[15]《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武后光宅元年(684)九月,改太常為司禮。第1788頁。
[16]《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第2171頁。
[17]《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第1747頁。
[18]《史記》卷八○,《樂毅列傳》,第2427頁。
[19]《史記》卷七九,《范睢列傳》,第2401頁。
[20]《舊唐書》卷一八六上,《酷吏傳上•來俊臣傳》,第4841頁。
[21]《資治通鑑》卷二一二,第1718頁,下欄。
[22]《北史》卷五,《西魏文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80頁。
[23](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卷一○,中華書局,1994年,第1575、1576頁。
[24]《周書》卷二○,《王盟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334頁。
[25]《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第10冊,第55頁。
[26]《北史》卷六二《王思政傳附子康傳》,第2209頁。
[27](唐)劉禹錫撰《劉賓客文集》卷九,《夔州刺史廳壁記》,《四庫全書》第1077冊,第380頁。
[28]《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第5223頁。
[29](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卷三八,第536頁。卷一四,第195頁。
[30]趙振華、何漢儒:《唐代洛陽鄉里方位初探》,《洛陽出土墓誌研究文集》,朝華出版社,2002年,第50頁。
[31]郭培育、郭培智主編《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25頁。

唐代宰相(四)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唐太宗時,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如不加“同平章事”,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被擠出宰相行列。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