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玫瑰天主堂

傅家玫瑰天主堂

傅家玫瑰天主堂,是楊浦區最早、堂口最大、信徒最多的天主教堂。該堂發生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地處浦東十八間黃浦江畔,海輪出入,仰首可見教堂鐘樓尖頂之十字架,外籍海員往往尋路來堂瞻禮,無形中成為一座國際教堂。歷屆本堂神甫中,名人輩出。我國已故張家樹主教,張士琅代主教,以及法籍姚宗李、惠濟良主教,均曾任該堂司鐸。因而該堂不僅在我區天主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市天主教史中,亦占有一定地位。

基本信息

介紹

傅家玫瑰天主堂傅家玫瑰天主堂
傅家玫瑰天主堂位於黃浦江以南,臨浦東大道源深路。最早於清鹹豐年間,由意籍羅伯濟主教始建聖堂,奉聖安多尼為主保。因堂址在傅家宅內,故名傅家天主堂。光緒六年(1880年)由浦東總鐸康福民,在拓展聖堂後改奉玫瑰聖母為主保。光緒十六年(1890年)國籍司鐸龔古愚,在原教堂附近另建西式教堂、鐘樓一座,可容納200人,俗稱老堂。

歷史經歷

傅家玫瑰天主堂傅家玫瑰天主堂
1918年法籍司鐸祁世忠將傅姓教友奉獻老堂前約十多畝土地,開始興建目前這座教堂,俗稱新堂。1920年在法籍惠濟良司鐸主持下建成,堂內供奉法國製作的玫瑰聖母像,極其精美,所以又稱玫瑰堂,在聖母像的上方是21位中華殉道聖人的壁畫。同時又在法國定製大祭台一座,上書“恩台”以彰顯天主藉聖母賞賜教友無數恩典。該堂為哥德式建築,鐘樓高聳,堂內裝飾精緻華麗,可容納七、八百人。1928年由羅馬聖多明我總會批准該堂成為“朝聖母地”,並頒授“玫瑰經大赦”(凡在該堂恭念玫瑰經,並按教宗意向祈禱者均可獲得)。1931年華籍司鐸朱達義在堂邊造神父樓一座,樓東又造了三間平房,作為教友聚會之用,稱友善會間。1934年朱雪帆司鐸在堂前空地建造若瑟亭、耶穌聖心亭和露德聖母山。1937年“八·一三”事變時鐘樓被日軍炮火擊毀,戰後重建。
共和國成立後,教堂仍有宗教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切宗教活動停止,教堂內設施全部被破壞,鐘樓拆毀,三聖亭也蕩然無存。堂區也被數家工廠占用,教堂分為上下兩層。
1983年8月15日開始修復聖堂,重建23米高的鐘樓,是年10月7日(玫瑰聖母瞻禮)由李國邦司鐸主持復堂大禮彌撒。1984年進一步完善堂內設施,正祭台牆上繪製整幅天主聖三油畫,其下正中供奉數米高懷抱小耶穌的玫瑰聖母全身雕像,並為之加冕。正祭台及周圍欄桿、讀經台均為白色大理石製成。左右耳堂小祭台分別供奉耶穌聖心和大聖若瑟像。1988年在堂外陸續建造“三聖亭”,並於1998年擴大重建,方便教友祈禱。2003年為迎接復堂廿周年,重新鋪設了堂前的空地並重繪了聖三壁畫。

相關介紹

傅家玫瑰堂獻身事主者

司鐸:傅鶴洲、傅望德

主母會修士:傅步雲

修女:仁愛會:傅潔寶、傅雅秀、傅嘉秀

安老會:傅品英

獻堂會傅納寶、傅靜潔

貞女:18位

傅家玫瑰堂歷任司鐸

奇神父(法)、布神父(法)、崔神父(法)、剎神父(法)、惠濟良神父(法)、徐維貞神父、朱西神父、方神父、張安神父、張芳神父、朱達義神父、張家樹神父、沈潤卿神父、朱安德神父、朱雪帆神父、張維平神父、陳忻德神父、解建明神父、賈少平神父[現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