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預期壽命

健康預期壽命,2003年由重慶經濟學會周燕榮等完成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健康素質目標、指標與實現策略研究》報告提出。

預期壽命定義

中國小康社會健康評價指標包括:人群平均期望壽命達到七十五到七十九歲。沒有人能夠知道任意一個人的壽命能有多長。但是我們可以用統計學的方法預測某個人群的平均壽命,這叫做人均預期壽命。如果我們要知道某個人群的預期壽命,最直接的也最準確的辦法是在他們全部死亡後,計算其平均壽命。但是這種做法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要等待一個世紀以上才能做統計。在實際上,人口學家採用的是一種間接的、較不準確然而要簡單得多的統計辦法。多年以來,許多國家的政府都統計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數,以及死者的年齡。人口普查也統計在每個年齡還健在的人數。這些信息綜合在一起,使得人口學家可以計算每個年齡的人的死亡危險性和活到下一年的機率。這一生存機率組成了一張“生命表”,顯示對任一年齡的人群的預期壽命的估計。這種估計被稱為“周期性預期壽命”,它會根據每一年的統計結果而有所變動。

特徵

健康預期壽命。體質是人體的綜合質量。它是人的有機體在遺傳變異和後天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徵。

體質是在遺傳變異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和機能方面相對穩定的特徵。具體指: 1.身體形態發育水平:體型、身體姿態、營養狀況等。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機體新陳代謝功能及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即身體在生活、勞動和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懸垂、支撐等運動能力。

4.心理狀態:包括本體感知覺能力、個性、人際關係、意志力、判斷力等。

5.適應能力:對外界環境以及抗寒耐暑的能力,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影響人的體質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環境、營養、教育、體育鍛鍊、衛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在這些因素中學校教育,特別是學校體育鍛鍊,對增強學生體質具有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