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固湯[健固湯]

健固湯[健固湯]

健固湯出自清代名醫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由人參、白朮、茯苓、巴戟天、薏苡仁組成 ,主要功能為健脾化濕、溫腎助陽。臨床可用於血管神經性水腫、失血性貧血、浮腫,及慢性盆腔炎、慢性宮頸炎等

簡介

【來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組成】人參15克 白茯芩9克 白朮30克(土炒) 巴戟天15克(鹽水浸) 薏苡仁g克(炒)

【用法】水煎服。連服十劑。

【功用】補脾滲濕。

【主治】婦人脾虛濕盛,經前泄水。

方劑

方劑名稱 健固湯

藥物組成 人參5錢,茯苓3錢,白朮1兩,巴戟5錢,薏仁3錢。

處方來源 《辨證錄》卷十一。

方劑主治 婦人脾氣之虛,行經前先瀉3日,而後行經。

方劑功效 補脾氣以固脾血。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臨床套用

健固湯出自清代名醫傅山的《傅青主女科》。原方為婦人“經前泄水”而設 ,主治“脾虛不能攝血 ,土不實而濕更甚”的婦人“先泄水而後行經”之病。由人參、白朮、茯苓、巴戟天、薏苡仁組成 ,主要功能為健脾化濕、溫腎助陽。筆者反覆學習傅氏原著 ,並套用於臨床 ,從而對健固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經行泄瀉 :婦人每值經行前即見大便溏薄或清稀如水 ,日解數次或天亮前泄瀉 ,腰膝酸軟 ,畏寒肢冷 ,經淨後瀉止 ,月經大多先期、量多、質稀、色淡無血塊 ,乏力倦怠 ,納谷欠馨 ,舌淡嫩 ,苔薄膩 ,脈沉遲。此病主要發病機理與脾、腎二髒密切相關。平素脾氣虛弱或腎陽不足 ,當經行之際 ,脾腎更虛 ,經期經血盈於沖任 ,脾氣益虛 ,不能運化水谷化生精微 ,反聚為濕 ,下注而為泄瀉 ;或腎陽不足 ,不能上溫脾陽 ,脾失健運 ,水濕下注 ,是以泄瀉。治宜溫腎扶陽、暖土固腸 ,取健固湯加味治之 ,使腎氣得固 ,脾氣健運 ,濕濁乃化 ,泄瀉自愈。藥如 :黨參、茯苓、炒白朮、巴戟天、補骨脂、仙靈脾、益母草各15克 ,肉豆蔻、制蒼朮、煨木香各 10克 ,炒薏苡仁 20克。臨床可用於經前期緊張綜合徵、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辨證屬於脾腎陽虛型患者。經行浮腫 :婦人每逢經行前後或正值經期 ,頭面四肢浮腫 ,經淨則浮腫漸消。伴腹脹納減 ,腰膝酸軟 ,大便溏瀉 ,經行量多、色淡紅、質稀 ,舌淡胖或邊有齒印 ,苔白膩 ,脈沉緩或濡細。浮腫與脾腎兩髒關係最為密切 ,經行之際陰血下注 ,相應脾腎功能益虛 ,水濕泛溢莫制 ,溢於肌膚 ,故見經行浮腫。治療擬溫腎健脾、化氣利水為法 ,取健固湯加減治之。方如 :黨參、桂枝、川芎、澤瀉、黃芪各 10克 ,茯苓、白朮、巴戟天、炒薏苡仁、澤蘭、益母草各 15克 ,陳皮 6克。臨床可用於血管神經性水腫、失血性貧血、浮腫等。

帶下病 :婦人帶下量多 ,色白或淡黃 ,綿綿不斷或終日淋漓不斷 ,或突然陰道流水陣下 ,色淡黃或清稀無色 ,或如洗肉水 ,無味或有腥氣味 ,自覺乏力或見腰微酸 ,猶如經潮之狀 ,舌淡嫩舌體胖 ,或邊有齒印 ,苔薄白 ,脈細弱。臨床多見於形體肥胖之人 ,脾虛痰濕之體。治療擬健脾益氣、溫腎助陽祛濕為法 ,取健固湯加味治之。藥如 :黨參、炒蒼朮、炒白朮、巴朝天、茯苓、黃芪、芡實、烏賊骨、桑寄生各 15克 ,炒薏苡仁20克 ,蓮子須、荊芥穗各 10克。氣虛甚者加黃芪 ;泄水量多不止者加芡實、烏賊骨、蓮子須 ;腰酸甚者加川斷、桑寄生、杜仲、狗脊。臨床可用於慢性盆腔炎、慢性宮頸炎等。

健固湯雖為“經前泄水”而設 ,但遵循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 ,對婦人經、帶、胎、產、雜病凡屬脾虛腎陽不足、不能溫化水濕者均可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