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萍婆

假萍婆

假蘋婆是梧桐科萍婆屬的植物,因酷似同屬的植物萍婆而得名。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假蘋婆花序假蘋婆花序

喬木,小枝幼時被毛。葉橢圓形、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9—20厘米,寬3.5—8厘米,頂端急尖,基部鈍形或近圓形,葉面無毛,背面幾無毛;側脈每邊7—9條,彎曲,在近葉緣處不明顯連結;葉柄長2.5—3.5厘米。圓錐花序腋生,長4—10厘米,密集且多分枝;花淡紅色;萼片5枚,僅於基部連合,向外開展如星狀,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頂端鈍或略有小短尖突,長4—6毫米產面被短柔毛,邊緣有緣毛;雄花的雄蕊柄長2—3毫米,彎曲,花葯約10個;兩性花的子房圓球形,被毛,花柱彎曲,柱頭不明顯5裂。蓇葖果鮮紅色,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5—7厘米,寬2—2.5厘米,頂端有喙,基部漸狹,密被短柔毛。種子黑褐色,橢圓狀卵形,直徑約1厘米。花期4—5月。 整株樹高達20米,樹冠廣闊。夏初開出淡紅色的花朵。有的樹7-8月會全株落葉,秋季為果熟期,果鮮紅色,相當艷麗。

與蘋婆的區別

假蘋婆與蘋婆長得很象,但也不難區別:蘋婆的葉子為闊矩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比假蘋婆的葉子闊得多,長8-25厘米,寬5-15厘米。假蘋婆的葉子為橢圓狀矩圓形,近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5-7厘米。蘋婆的果實一般每莢有籽1至3粒,大小介於蠶豆與鴿蛋之間,比假蘋婆籽大得多。假蘋婆果的果實一般每莢有籽5至7粒,大如花生米。另外,蘋婆枝葉比假蘋婆更為濃密,幾乎不透陽光。

生長習性

山谷溪旁 ,喜陽光充足、濕潤的地方生長,抗風力強,葉可治跌打。多分布在山野間,尤以風水林中最為常見。

地理分布

海外分布:緬甸泰國越南寮國
國內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 。原產我國華南和西南中南半島,為湛江市的主要鄉土樹種。

用途

假蘋婆蓇葖果假蘋婆蓇葖果

秋季結果纍纍,色彩鮮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枝條上的皮可作織麻袋的原料。

綠化用途

樹幹通直,樹冠球形,翠綠濃密,果鮮紅色,下垂,觀賞價值高,可作園林風景樹和綠蔭樹,屬十分優良的觀賞植物。
近年已在城市綠化中廣泛套用,適應城市環境。宜用作庭園樹、行道樹及風景區綠化樹種。

藥用

藥名:假蘋婆
拼音:JIAPINGPO
來源:為梧桐科植物假蘋婆的葉。
功效:散瘀止痛。
主治:治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青紫、腫脹等症。
性味歸經:辛,溫。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6一12克,冷水煎、亦外洗。
別名:賽蘋婆(《中國樹木分類學》)、雞冠木(廣東)、紅郎傘(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東南部至西南部。
拉丁名:植物假蘋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cav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