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希底德

修希底德

修昔底德(希臘文Θουκυδίδης 英文Thucydides, B.C. 460~400)古希臘歷史學家、哲學家和將軍, 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11年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修昔底德被稱為“歷史科學”之父,,他也被稱為“政治現實主義學派”之父, 因為在其著作中闡明了國家之間的政治行為與產生的後果建立在恐懼情感與利益基礎之上。當今許多大學與軍事學院學習研究他的著作。著作中的米洛斯島的對話(Melian dialogue)是國際關係理論的開創性工作,而伯里克利的葬演說(Pericles' Funeral Oration)值得政治理論、歷史科學廣泛研究。修昔底德對瘟疫、屠殺和內戰中人性的理解進行了討論。

基本信息

摘要

修希底德 修希底德

修昔底德是古代希臘歷史學家。生於雅典一個富裕而顯貴的家庭。公元前424年當選為將軍。同年冬,斯巴達將領布拉西達斯進攻雅典在愛琴海北岸的重要據點安菲波利斯,修昔底德指揮色雷斯艦隊馳援被圍困者不力,城陷後獲罪流放,凡20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返回雅典,不久去世。

簡介

修昔底德古希臘歷史學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臘文化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根據《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偶爾提及的有關他自己的文字內容判斷:他約出生於公元前460年,其父奧羅路斯是雅典的貴族,其家族在色雷斯沿海地區擁有金礦開採權。他在雅典長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修昔底德生活的時代正值雅典的極盛時期,也是古希臘文化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說,愛斯契里斯、幼里匹德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戲劇,詭辯派(又稱“智者派”)的哲學,希羅多德等人的歷史著作,以及“醫學之父”希波格拉底所代表的“實驗的”“科學”精神,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年以後,他也像大多數貴族子弟一樣,憑藉家族的門第和個人的才幹而步入仕途。

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時,修昔底德已經30歲左右,並可能已投身軍旅。軍旅生涯使他積累了一定的軍事經驗,因而於公元前424年被推選為雅典的“十將軍”之一,率領一支由7艘戰艦組成的艦隊,駐紮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島。當斯巴達的軍隊圍攻安菲波里斯的時候,他接到該城守將攸克利的求援後立刻率軍增援,但在他到達之前城池已被攻破。當局認為他貽誤戰機、且有通敵之嫌,就將他革職並放逐到色雷斯。

此後的20年間,修昔底德雖然居住在色雷斯,但始終關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進展情況,隨時記下具體過程。據說他經常到各地戰場去進行實地考察,甚至還去過伯羅奔尼撒同盟軍隊的陣地和西西里島。公元前404年,戰爭結束以後,他才獲得特赦,得以重返故鄉雅典。

作品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修昔底德在自己親身感受的基礎上、依靠敏銳的觀察力、發揮了卓越的寫作才能之後才完成的。這部著作體大思精、前後一貫,是預先訂好寫作計畫之後一氣呵成的。因此各個部分上下銜接、首尾相連,其間有嚴密的邏輯性。它原先也沒有分卷,後來的校注家們把它分成8卷,每卷又分為若干章,但是各家在分章分段時卻有很大的不同。

修昔底德的寫作衝動,來自他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深刻認識。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這次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我就開始寫這部歷史著作,相信這次戰爭是一個偉大的戰爭,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任何一次戰爭都更有記載的價值。我的這種信念是依據下列事實得來的:雙方都竭盡全力來備戰;同時我看到希臘世界中其餘的國家,不是參加了這一邊,就是參加了那一邊;即使那些目前還沒有參戰的國家,也正在準備參戰。這是希臘人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動亂,同時也波及到大部分非希臘人的地區,可以說,幾乎全人類都將蒙受其影響……。”

正因為修昔底德從戰爭之初就有這樣的認識,所以他從一開始就十分用心地關注著戰局的變化,注意收集和整理資料,並擬訂了寫作計畫。等到戰爭結束、回到雅典、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之後,他就開始實施自己的寫作計畫。從這部著作的結構安排來看,修昔底德是想把那場延續了27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當作一個完整的過程、嚴格地按照年代順序加以敘述的。

第1卷:是導論;其中第1章是自序,闡明了寫作的目的和方法,追溯了戰爭的遠因和近因。

第2卷:敘述戰爭頭3年的戰況;其中第4章就是那篇著名的“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

第3卷:敘述第4~第6年的戰況。

第4卷:敘述第7~第9年的戰況;其中有雅典人在派勒斯的勝利、以及斯巴達人求和被雅典人拒絕的經過。

第5卷:敘述第11~第16年的戰況;其中有克萊昂陣亡和《尼西斯和約》的簽訂經過。

第6~7卷:敘述第17年的戰況;包括雅典海軍遠征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以及全軍覆沒的經過,是全書中描寫得最精彩的篇章。

第8卷:敘述第18~第19年的戰況;其中包括開俄斯等地的暴動和雅典內部的黨爭狀況。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修昔底德並沒有最終完成自己的全部寫作計畫。他的敘述止於公元前411年,而且他敘述的最後一個句子是不完整的。人們由此判斷:修昔底德可能是在著述的過程中猝然而逝的。有關伯羅奔尼撒戰爭最後7年(B.C.411~404年)的史事,修昔底德雖然沒有來得及敘述,但他完成敘述的部分已經占了戰爭全過程的5分之4。

修昔底德-作品非議

⑴主題過於狹隘。許多西方史學家在評價《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時,都為它的主題狹隘而感到遺憾,並認為這是它最主要的缺陷。因為修昔底德在書中只敘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經過、以及與其有關的人和事,基本上沒有涉及戰爭以外的事情,對雅典的文化發展狀況也隻字未提。在這一方面,修昔底德明顯地比希羅多德倒退了一大步。然而近年來也有人指出:修昔底德的這種做法恰恰反映了古希臘史學的成熟。

⑵用抽象的和永恆的“人性”來解釋和理解歷史發展。修昔底德認為:“古往今來,人就是人,有不變的人性。因此,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在未來會以十分相似的方式重複出現。”這樣一來,就容易陷入歷史循環論。

⑶紀年方法不精確。修昔底德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只使用“冬季”和“夏季”來紀時,不寫具體日期。這樣就不能給人以明確的時間概念,容易混淆史實。

修昔底德仍不失為古希臘傑出的歷史學家,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仍然是西方史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有人曾評論道:“儘管修昔底德比希羅多德只晚生了25年,但他們兩人對歷史的理解卻大不相同;從希羅多德到修昔底德,史學幾乎要進步一個世紀。”這是對修昔底德史學成就的高度評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