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價值的真正源泉

一切能夠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稱為信息。其中,能夠增加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正信息,能夠減少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負信息。 信息的作用過程:當系統注入信息後,其內部要素或外部行為受到一種附加的引導作用和制約作用,從而在時間有序、空間有序和邏輯有序等方面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改善了各內部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的協調性和相干性,提高了有機系統整體的功能效應,使系統所輸出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大於它所輸入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

一、關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置疑

如果簡單地把價值看作是勞動價值或勞動量,那么“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於“勞動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 或“勞動是勞動量的唯一源泉”,那么這兩句話就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邏輯循環的文字遊戲,沒有任何理論意義。
如果認為價值包括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為勞動只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之一。那么,這種觀點必然會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
如果認為價值包括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為勞動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且也是一切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在原則上不能創造使用價值。在“使用價值的辯證分析”一文中得知,不稀缺的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為零(其功能價值大於零),稀缺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歸根到底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那么,這種觀點才能真正地認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

二、如何理解“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根據價值的物理學定義,所謂“價值”就是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
所謂“價值的源泉”,就是價值得以增長的地方,即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得以增長的地方。
所謂“勞動”就是能夠產生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而任何勞動都需要消費一定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由於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與使用價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尺度,那么,要想使“勞動”能夠產生價值的增長,就必須使“勞動”所產生的勞動價值大於它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一般情況下,在消費過程中如果沒有信息的輸入或流失,也沒有信息的積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將會等量轉化為勞動潛能;在勞動過程中如果沒有信息的輸入或流失,也沒有信息的積累,勞動潛能將會等量轉化為勞動價值。因此,勞動能否成為價值的唯一源泉,關鍵在於勞動能否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信息,或者說,信息的產生是不是只有通過人類勞動。

三、關於信息本質的爭論

由此可見,要論證“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必須論證“勞動是信息的唯一源泉”,為此必須首先了解信息的本質。
關於信息的本質,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信息是非物質的精神實在;有人認為信息是存在於物質與意識之間實觀而不實在的東西;有人認為信息是與物質和精神並列的世界第三本原;控制論的創立者維納認為:信息是系統狀態的組織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標誌;資訊理論的創立者申農認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減少的量,是一種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些不確定性包括時間、空間、品質、風險、環境等因素的不確定性,信息量是一個反映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不確定性程度減少的物理量。由此可見,信息的基本特性是“不確定性程度減少”。

四、信息的真正本質

1、確定性與有序性。任何系統都由許多元素組成,而每一個元素可存在若干個邏輯的、時空的、物理的參量來描述其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時空規則或物理規則來進行排序,那么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有序的;相反,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沒有任何邏輯規則、時空規則或物理規則,那么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不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無序的;許多情況是,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介於完全確定與完全不確定之間,或者說介於完全有序與完全無序之間,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無序性。由此可見,“確定性”就是有序性,“不確定性”就是無序性。
2、結構有序性與功能有序性。系統的有序性可分為結構有序性與功能有序性兩種。如果用以描述各個元素的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的參量就是“功能特性”,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時空規則或物理規則來對“功能特性”這種特殊的參量進行排序,那么這種有序性就是功能有序性。由此可見,功能有序性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有序性,是一種“活”的結構有序性,而一般的結構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顯然,對於各種生命機體及人類等耗散結構來說,信息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其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其結構有序性。
3、功能有序性與能量有序性。功能有序性可分為直接的能量有序性(即實能有序性)與間接的能量有序性(或虛能有序性)兩種形式,其中,虛能有序性的客觀目的在於替代、補償、增強和擴展實能有序性,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實能有序性。因此功能有序性在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或折算為能量有序性。
綜上所述,“不確定性程度減少”未能全面而準確地描述信息的基本特性。“提高系統的功能有序性”或“降低系統的功能無序性”才是信息真正的基本特性。

五、信息的精確定義

信息的作用過程:當系統注入信息後,其內部要素或外部行為受到一種附加的引導作用和制約作用,從而在時間有序、空間有序和邏輯有序等方面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改善了各內部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的協調性和相干性,提高了有機系統整體的功能效應,使系統在單位時間內所輸出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大於它所輸入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價值率,因此信息的根本作用和本質內涵在於改變事物的價值率,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
信息:一切能夠改變事物價值率的內外因素稱為信息。其中,能夠增加事物價值率的內外因素是正信息,減少事物價值率的內外因素是負信息。
信息的產生只有兩個途徑:①外部因素的引導與制約;②內部因素的自組織。前者可以稱為外部信息的輸入過程,後者可以稱為內部信息的自生過程。
由於信息可以用來提高系統的價值增長率,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價值。信息的價值量是指信息對於主體所產生的使用價值,而不是指信息對於主體所產生的結構變化,前者取決於“價值率”的改變數,後者取決於“序參量”的改變數。兩者有著本質的差異,雖然信息必須通過序參量的調整來形成,但信息量的變化並不與序參量的變化相對應。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有時系統的結構特性只產生了微小變化,價值率卻產生了巨大變化;有時系統的結構特性雖然產生了極大變化,價值率卻只產生了微小變化。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認為信息量是負熵,他還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他對信息的理解建立在抽象意義上、結構特徵上和形式邏輯上,而不是建立在本質意義上。

六、信息的主要來源

信息的產生有兩個來源:
1、生物進化。任何耗散結構都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它們在自組織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來形成信息(包括正價值信息和負價值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選擇信息,並通過基因遺傳的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生物信息的積累使生物組織之間、及生物個體之間能夠產生越來強的相干作用與協調作用,各組織的結構越來越精細,個體之間的協作越來越和諧。
2、人類勞動。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為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擴展耗散結構(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社會關係、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科學與技術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第三方面,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促進了大腦和機體的進化,加速了信息的積累與處理。
由於生物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產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類勞動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來源。於是,“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價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了。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並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說勞動創造了所有價值,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

七、信息的價值分析

信息同其他產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
(一)信息的使用價值。
信息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通過改變系統的價值率來體現其使用價值。設系統在單位時間內所投入的價值量為Ui,產出的價值量為Uo,信息使系統的價值率改變數為ΔP,則該信息在時間T內所產生的使用價值為
Qu=ΔP×(Uo-Ui)×T (3-61)
(二)信息的成本價值。
設Uv為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為生產、獲取、傳播、貯存、記憶、學習、轉換、運行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價值,則勞動者在時間T內付出的成本價值總量
Qv=Uv×T (3-62)
信息的成本價值可以分解為兩部分:①初始成本價值,它是指勞動者為生產、獲取、傳播、貯存、記憶、學習、轉換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價值;②運行成本價值,它是指勞動者為推動信息運行所付出的成本價值。信息的初始成本價值往往不容易確定,因為它凝聚了大量的探索性成本價值,這些成本價值量與外部環境的隨機因素有關,與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和狀態有關,與探索過程的偶然機遇有關。一般情況下,學習、複製或遺傳一個信息要比創造一個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價值量要少得多,因為它省去了大量的探索性成本價值。
(三)信息的形式模量。
資訊理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P=-(1/m)Log(Pm+1) (3-63)
式中,P為信息量,m為狀態數,Pm為某一狀態出現的機率。
有些人認為,這個公式就是信息價值量的計算公式。事實上,它只是信息的數理邏輯量的計算公式,只能反映信息的結構特性,不能反映信息的功能特性,不能用以描述信息的價值量。由此可見,信息的使用價值、成本價值和形式模量是三個不同性質的量,不可混淆。

八、信息積累的主要途徑

信息的積累主要通過消費信息、勞動信息和生產信息三個途徑來完成。
1、消費信息。勞動者通過消費過程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並且可能積累一些消費信息(生活經驗、生活知識和家務勞動),從而使相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更多的勞動潛能。
2、勞動信息。勞動者通過勞動過程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勞動信息(勞動經驗、勞動知識和勞動的熟練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潛能轉化為更多的勞動量量或勞動價值。
3、生產信息。勞動者通過生產過程將勞動價值轉化為產品的使用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生產信息(生產經驗、生產知識、科學技術和勞動的複雜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價值轉化為更多的產品使用價值。生產信息的積累主要是由生產系統的設計者、建造者、組織者或管理者來完成的,參與該生產系統的一般勞動者(工人或服務人員)有時也會為生產信息的積累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①仇德輝著,《統一價值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輝著,《數理情感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價值世界網 http://www.worldvalue.or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