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

信客

在如今,簡單地說,信客是指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使用簡訊、彩信、QQ、MSN等即時通信方式,發表基於某個特定主題的信息。信客類似網際網路上的播客,只不過這類人使用無線、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傳播的載體主要是文字簡訊和多媒體信息(彩信)。信客可以看作是移動通信網路里的“部落格+播客”,是簡訊文化的升華,是無線網路時代的“個人出版物”,代表著全新的個人移動傳媒交流方式、情感交流方式、社交活動方式。 然而,以前的信客是一種職業。舊時鄉村沒有郵局,對外通信來往主要靠從事這種特殊職業的人。這一職業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尤其是在一些農村,由於通訊尚未普及,因此城鄉之間的聯繫工作就由信客承擔。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消失了,而作為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一類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余秋雨所著文章《信客》寫出了一名老鄉村信客與另一名信客的故事。以下內容主要介紹余秋雨的文章——《信客》。

基本信息

文章來源

課本收錄

文章選自余秋雨作品《秋雨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人教版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第10課。

作者簡介

信客信客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劇協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摩挲大地》《尋覓中華》等,文化通史《問學余秋雨》長篇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學術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中國戲劇史》《藝術創造論》《觀眾心理學》等。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現兼任99讀書俱樂部的榮譽董事長。其中,《信客》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都江堰》被選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語文教科書。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原文

我國廣大山區的郵電網路是什麼年代健全起來的,我沒有查過,記得早年在鄉間,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種私人職業,不受任何機構管理。這個地方外出謀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帶幾封平安家信、帶一點衣物食品的,方圓幾十里又沒有郵局,那就用得著信客了。信客要有一點文化,知道各大碼頭的情形,還要一副強健的筋骨,背得動重重的行李。

細想起來,做信客實在是一件苦差事。鄉間外出的人數量並不太多,他們又不集中在一個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卻很費腳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著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轉八拐,換車調船,聽他們說說都要頭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託運也就賺不了什麼錢,他們一概是肩挑、背駝、手提、腰纏,咬著牙齒走完坎坷長途。所帶的各家各戶信件貨物,品種繁多,又絕對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損壞,一路上只得反覆數點,小心翼翼。當時大家都窮,託運費十分低廉,有時還抵不回來去盤纏,信客只得買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艙位,隨身帶點冷饅頭、炒米粉充飢。

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一身破衣舊衫,滿臉風塵,狀如乞丐。

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會出遠門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

我家鄰村,有一個信客,年紀不小了,已經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讀過私塾,年長後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落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他做信客還有一段來由。

本來村里還有一個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戶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親在上海謀生,托老信客帶來兩匹紅綢。老信客正好要給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裡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

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淒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揣著那隻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踐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

整整兩天,老信客細聲慢氣地告訴他附近四鄉有哪些人在外面,鄉下各家的門怎么找,城裡各人的謀生處該怎么走。說到幾個城市裡的路線時十分艱難,不斷在紙上畫出圖樣。這位年輕人連外出謀生的人也大半不認識,老信客說了又說,比了又比,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把這一切都說完了,老信客又告訴他沿途可住哪幾家小旅館,旅館裡哪個茶房可以信託。還有各處吃食,哪一個攤子的大餅最厚實,哪一家小店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過接班。可是聽老人講了這么多,講得這么細,他也不再回絕。老人最後的囑咐是揚了揚這隻扎傷了的手,說:“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我。”

年輕人想到老人今後的生活,說自己賺了錢要接濟他。老人說:“不。我去看墳場,能餬口。我臭了,你挨著我也會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來就單身一人,從此再也沒有回村。

年輕信客上路後,一路上都遇到對老信客的問詢。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遊子,年年月月都等著他的腳步聲。現在,他正躲在ō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裡,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隻,一個個面影。

颳風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一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一路小心。

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他老犯胃病和風濕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麼都說了,怎么沒提起這兩宗病?順便,關照家人抽空帶點吃食到墳場去。他自己也去過幾次,老人逼著他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和新聞。歷來是壞事多於好事,他們便一起感嘆唏噓。他們的談話,若能記錄下來,一定是歷史學家極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城鄉的變遷史料,可惜這兒是山間,就他們兩人,剛剛說出就立即飄散,茅屋外只有勁厲的山風。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實在太忙,路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一回家就忙著發散信、物,還要接收下次帶出的東西。這一切都要他親自在場,親手查點,一去看老人,會叫別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裡總是人頭濟濟。多數都不是來收發信、物的,只是來看個熱鬧,看看各家的出門人出息如何,帶來了什麼希罕物品。農民的眼光里,有羨慕,有嫉妒;比較得多了,也有輕蔑,有嘲笑。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終於有婦女來給信客說悄悄話:“關照他,往後帶東西幾次並一次,不要雞零狗碎的”;“你給他說說,那些貨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個女人家,來強盜來賊怎么辦”……信客沈穩地點點頭,他看得太多,對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裡的升沉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突然得了一場急病死了,這樣的事在那樣的年月經常發生。信客在都市同鄉那裡聽到這個訊息,就會匆匆趕去,代表家屬鄉親料理後事、收拾遺物。回到鄉間,他就挾上一把黑傘,傘柄朝前,朝死者家裡走去。鄉間報死訊的人都以倒挾黑傘為標記,鄉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個人客死他鄉。來到死者家裡,信客滿臉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語氣把噩耗通報。可憐的家屬會號淘大哭,會猝然昏厥,他都不能離開,幫著安慰張羅。更會有一些農婦聽了死訊一時性起,咬牙切齒地憎恨都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作了死神冤鬼,大聲訛斥,他也只能低眉順眼、聽之忍之、連聲諾諾。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農村婦女會把這堆簡陋的遺物當作丈夫生命的代價,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點點。紅紅的眼圈裡射出疑惑的利劍,信客渾身不自在,真像做錯了什麼事一般。他只好柔聲地匯報在上海處置後事的情況,農村婦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會,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

直到他流了幾身汗,賠了許多罪,才滿臉晦氣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幹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麼我也是同鄉,能不盡一點鄉情鄉誼?老信客說過,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信客識文斷字,還要經常代讀、代寫書信。沒有要緊事帶個口信就是了,要寫信總是有了不祥的事。婦女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在信客家裡訴說,信客鋪紙磨墨,琢磨著句子。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理成文縟縟的語句,鄭重地裝進信封,然後,把一顆顆破碎和焦灼的心親自帶向遠方。

一次,他帶著一封滿紙幽怨的信走進了都市的一間房子,看見發了財的收信人已與另一個女人同居。他進退兩難,猶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書信拿出來。發了財的同鄉知道他一來就會壞事,故意裝作不認識,厲聲質問他是什麼人。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舉信大叫:“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時髦女郎拆看的,看完便大哭大嚷。那位同鄉下不了台,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信來只是脫身伎兩。為了平息那個女人的哭鬧,同鄉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並把他狃送到了巡捕房。他向警官解釋了自己的身分,還拿出其他許多同鄉的地址作為證明。傳喚來的同鄉集資把他保了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說自己一時糊塗,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這次回到家,他當即到老信客的墳頭燒了香,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墳頭請老人原諒:從此不再做信客。他說:“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支持不了。”

他向鄉親們推說自己腿腳有病,不能再出遠門。有人在外的家屬一時陷入恐慌,四處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只有這時,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常常給失去了生活來源的他端來幾碗食物點心,再請他費心想想通信的辦法。

也算這些鄉村劫數未盡,那位在都市裡打了信客耳光的同鄉突然發了善心。此公後來更發了一筆大財,那位時髦女郎讀信後立即離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鄉處得知信客沒有說他任何壞話,還聽說從此信客已賦閒在家,如此種種,使他深受感動。他回鄉來了一次,先到縣城郵局塞錢說項,請他們在此鄉小南貨店裡附設一個代辦處,並提議由信客承擔此事。

辦妥了這一切,他回到家裡慰問鄰里,還親自到信客家裡悄悄道歉,請他接受代辦郵政的事務。信客對他非常恭敬,請他不必把過去了的事情記在心上。至於代辦郵政,小南貨店有人可乾,自己身體不濟,恕難從命。同鄉送給他的錢,他也沒拿,只把一些禮物收下。

此後,小南貨店門口掛出了一隻綠色的信箱,也辦包里郵寄,這些鄉村又與城市接通了血脈。

信客開始以代寫書信為生,央他寫信的實在不少,他的生活在鄉村中屬於中等。

兩年後,幾家私塾合併成一個國小,採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師,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繪聲繪色,效果奇佳。他本來識字不多,但幾十年遊歷各處,又代寫了無數封書信,實際文化程度在幾位教師中顯得拔尖,教起國文來也從容不迫。他眼界開闊,對各種新知識都能容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體諒人,很快成了這所國小的主心骨。不久,他擔任了國小校長。

在他當校長期間,這所國小的教學質量,在全縣屬於上乘。畢業生考上城市中學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時,前來弔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根據他的遺願,他的墓就築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時的鄉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麼關係。為了看著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

文章賞析

結構分析

本文可分成四個小標題(由於第一章節通常被刪去,以下為第二至第五章節小標題):

信客從業緣起(為什麼當信客)詳細概括:老信客有感失去信譽,找到落魄的返鄉青年,青年被老信客誠心打動,接受職業

2.信客生涯(怎么當信客)詳細概括:工作極其繁忙,收發信物,捎口信,充當出氣筒。傳遞遺物等

3.辭職風波(為什麼不當信客)詳細概括:揭穿了主顧的敗行遭打罵,誣陷,無奈卸去了差事。

4.轉行從教(為什麼當老師,校長)詳細概括:當國小教師,升為校長,去世後葬在老信客墓旁。弔唁的人很多。

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敘說兩個信客的不同際遇及信客這個職業在民間的最終消亡,著重刻畫了一個受人尊重的信客形象,讚揚了信客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潔身自好,待人寬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質。

文章感悟

1.社會有某種需要,就有某種職業。

故鄉浙江餘姚,離上海比較近,20世紀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謀生,當時郵政業務尚未普及到鄉村,城鄉之間通訊需要專人擔當,於是有了信客這種特殊職業。“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譽糟蹋了”,乾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終年跋涉,非常勞苦。

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發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帶出的信、物。還有額外工作,要經常代讀、代寫書信。有時還要充當代理人,某個謀生者死了,得盡同鄉情誼,匆匆趕去,代表家屬料理後事,收拾遺物。回到鄉間,又要通報噩耗,幫著安慰張羅,交送遺物,匯報處置後事的情況。“信客”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貧窮。

老信客幹了一輩子,家裡破爛灰暗,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沿途投宿,揀便宜的小旅館住,吃飯盡找那種“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胃病和風濕病成了職業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

老信客僅僅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譽,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報噩耗,有的農婦竟把他當作死神冤鬼,大聲呵斥。送交遺物,還被人懷疑貪占。那個發了財拈花惹草的同鄉竟誣稱信客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這條路布滿兇險,叫人撐持不了。

但是,社會總體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信客終於不再堅持下去了,人們想起他的好處,常送去關懷和溫暖,就是那位發財的同鄉後來也向他道歉,並請他接受代辦本鄉郵政的事務。人們推舉信客當老師,信客工作出色,還當了國小校長。他死時,人們紛紛趕來弔唁。

2.特殊的職業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質。

信客任勞任怨。

他理解在外謀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屬,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感情。事情不分份內份外,只要有求於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辭,有時候還得忍受無端的猜疑與羞辱。

信客誠信無私。

他銘記老信客的囑告:“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是這個職業的生命。誠信以不貪為前提,他潔身自好,從不雁過拔毛,他潔白無瑕,也不怕別人懷疑。

信客待人寬容。

他在發財的同鄉那裡遭遇了兇險,他不想讓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回鄉後也沒有挑事,不說任何壞話,他保護了一個家庭。

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幹。

他年輕時屢屢碰壁,窮愁潦倒,長時間當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開闊了,閱歷豐富了,他當教師是好樣的教師,當校長是好樣的校長,他贏得了社會普遍的讚譽。

詞語注釋

闖碼頭:外出到城裡謀生

剋扣:私自扣減應該發給別人的財物,據為己有。

接濟:在物質上援助。

唏噓(xī xū):哭泣後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抽答。還有感嘆、感慨、議論、懷疑、不以為然等意思。

稀罕:稀奇,少有,少見。

噩耗:極度不好的訊息。

呵斥:厲聲斥責。

焦灼:焦躁憂慮。

伎倆:不正當的手段。

顛沛:無家可歸,不斷漂流,居無定所。形容生活艱難,帶有可憐、憐憫之意。

弔唁:祭奠死者並慰問家屬。

文縐縐(wén zhōu zhōu):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長途跋涉: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窮愁潦倒:形容又窮又愁,無路可走,非常失意。

風塵苦旅: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勞累。

雞零狗碎:瑣碎的物品。

低眉順眼:低著眉頭,兩眼流露出順從的神情。形容馴良、順從;有時也用於“忍氣吞聲”。

連聲諾諾:一聲接一聲地答應。形容十分恭順的樣子。

生死禍福:人生中的出生、死亡、災禍、祥福。有涵蓋人生世事的意思。

闖碼頭:外出到城裡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