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聖寺

保聖寺

保聖寺 - 簡介建於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距今近年。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經幢、明代建築天王殿等,最珍貴的文物是唐代塑聖楊惠之所作的羅漢塑像塑壁,融雕塑繪畫於一體,雖歷經千年蒼桑,卻仍然保存完好。

著名景點

現在的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但見天王殿氣宇軒昂,單檐歇山式屋頂,戧角起翹採用立腳飛檐式,顯示江南佛殿式風格。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築特點的昂嘴斗拱結構。據古建長專家陳從周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禎年間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來的。梁式為前後三步梁,上加駝峰。柱礎為覆盆式石礎,刻有“壓地隱出神童牡丹花”圖案,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遺物。殿內原有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剛)泥塑,抗戰期間毀於侵華日軍之手。現殿內展覽當地出土文物。
保聖寺
 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院內有兩大件文物,一是青石經幢,二是鐵鐘。青石經幢立於西側,它的全稱叫“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經幢是唐代創始的一種佛教石刻,由蓋、柱、座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經咒。保聖寺原有唐宋經幢各一,現只存下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塊八角形刻經石了。保聖寺的經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羅尼經咒,由於年代久遠,不少字跡已無法辨認。細看起來,這座經幢是由多塊石柱堆建而成,每塊石柱上面都有盤蓋,盤蓋大於柱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有遮雨和裝飾作用。這座經幢共分為七層。這座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無論其年代還是藝術價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鐵鐘,既是佛寺的鎮山之寶,也是佛寺的歷史見證。保聖寺的這座寺鐘,鑄於明末清初,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鐘上銘文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吉言。佛經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的說法,鼓鍾也是行善的一種壯舉。
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寶殿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古物館,內有世界聞名的“塑壁羅漢”。據《吳郡甫里志》記載,原來的大雄寶殿建於公元1013年,殿內供奉釋加牟尼佛像,旁列羅漢十八尊,為聖手楊惠之所摹。楊惠之(713-741年),吳縣人氏,唐開元年間,他與吳道子一起學蘇州畫家張僧繇的筆法,後專功泥塑,當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的美談。楊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製作過許多塑像,但由於泥塑作品不像石刻銅雕那樣經久,因此其真跡很難保存下來。1918年夏天,史學家顧頡剛葉聖陶等人之邀來游保聖寺,在大雄寶殿里見到這齣自唐代聖手的作品時,不禁為之驚愕傾倒,興奮之情難於言表,但當時大雄寶殿已由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羅漢塑像隨時有被毀的危險,於是就在報刊上將這堂久不為人注意的羅漢公布於眾,呼籲搶救,但當時的政府未能立即採取措施。

其他信息

1928年,大殿半邊墜塌,半數羅漢被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過後,經蔡元培馬敘倫葉楚傖、顧頡剛等先生的呼籲,公私合力集資倡修,1932年,由建築專家范文照設計,建造了這座中西合璧式的羅漢堂,並由雕塑家江小鶼滑田友等把這倖存的九尊羅漢塑像放在這個位置,現館內羅漢塑像雖僅存一半,且還有殘缺,但仍不失為古典藝術上的瑰寶。1961年,保聖寺羅漢塑像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門票·開放時間

進鎮不用門票,參觀景點可購聯票60元(包括保聖寺萬盛米行、沈宅、蕭宅、王韜紀念館等景點)。
8:00-17:00。

交 通

地址:甪直水溝弄路
上海-甪直
每逢雙休日、節假日,上海楊浦體育中心、虹口足球場上海體育場有旅遊專線車前往甪直,下午返回,120元/人(含來回車票、景點門票)。
中山北路806號中山客運站至甪直,每天22班。
蘇州-甪直
蘇州新火車站北臨時廣場可坐518路,翻牌式投幣4元、3元、2元,吳中汽車站可坐52路,翻牌式
投幣3元、2元、1元,葑門首末站可坐18路,翻牌式投幣2元、1元
鎮上交通
鎮內交通工具為觀光三輪車,可乘到各景點,起步價3元。
自駕車線路:
上海-甪直
1、上海-延安高架路-滬青平高速公路(A9公路-郊環公路(A30公路)(滬寧高速方向)-重固大盈出口-北青公路-蘇滬機場路-甪直
2、滬寧高速崑山出口-往南經長江路-轉西-蘇滬機場路-甪直
蘇州-甪直
蘇州東環路(高架-蘇滬機場路-甪直)
公路里程:上海 58公里 甪直 18公里 蘇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