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米爾

保爾·米爾

保爾·米爾Paul Everett Meehl 1920.01.03出生地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2003.02.14死於白血病,著有《臨床預測對統計預測》,米爾的研究興趣在於臨床心理學,特別是臨床評估,並且關注精神失調、人格、學習、心理測驗學和科學哲學。他早期與 K.麥科克代爾合作研究了動物的潛伏學習,並試圖修改 E.托爾曼認知理論的公式。他還對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MMPI)進行了驗證和解釋,研究了心理學的哲學問題。他是明尼蘇達科學哲學研究中心的創建人之一(1953),作為該中心的一員,他連續發表了幾本有關這方面的著作。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38-1941 年 在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心理學,曾師從心理學家 S.哈撒韋、B.斯金納、D.佩特森和 W.赫倫及哲學家 H.費格爾、統計學家 P.詹森、D.傑克遜和 A.特雷洛爾等

1941 年 獲得文學士學位,後繼續修讀臨床心理學,兼修神經精神醫學

1945 年 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心理學及精神病學助理教授

1948 年 升任副教授

1951-1957 年 任心理學系主任

1952 年 升任教授

1971-1990 年 兼任哲學教授

1990 年 退休

著作簡介

《臨床預測對統計預測》

米爾的著作中較為經典的著作,1954年發表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米爾的目標是將弗洛伊德學說、認知理論和斯金納學說合為一體,再將過去曾風行一時的奧爾波特特質理論和“長期受到攻擊的經驗主義心理測量學”摻和進去。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分析大師 B.格魯克的影響,他提出的精神分裂學說也部分地源於這種影響。1951 年後,米爾開始從事個人的治療實踐。他得到了美國專業心理學委員會發給的臨床證書,並且是理性情緒治療學會的一名會員。

人物成就

1954年 發表專題著作《臨床預測對統計預測》

1955 年 米爾和 L.克隆巴赫首倡構念效度的概念

1958 年 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1962年 最早提出分裂質(schizotaxia)一詞來描述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易患性,提出精神分裂性人格特質(schizotypy)的理論架構和研究方法,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68 年 被明尼蘇達大學授予心理學評議教授

1989 年 獲美國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套用心理學終身成就金質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