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TU-95MS轟炸機

俄羅斯TU-95MS轟炸機

俄羅斯自行研發的轟炸機

俄羅斯TU-95MS轟炸機 俄羅斯TU-95MS轟炸機

概述:俄羅斯TU-95MS轟炸機


曾有段長時間,Tu-95被西方情報單位當作是Tu-20,且是當初蘇聯空軍設計的飛機機型,當時Tupolev在研發階段時較廣為周知名字是Tu-95隸屬於補給載運單位,至於Tu-20本身很快就被蘇聯軍方淘汰未予派用;既然稱為Tu-20,西方情報單位蒐集到Tu-20隻不過是檔案上的代號,並且一直錯誤地沿用下去,還外流到蘇聯以外使得全世界誤以為有Tu-20運輸機型在服役中。
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從蘇聯空軍開始到現在的俄羅斯空軍,機種機型已經更換了不少,惟有轟炸機仍使用Tu-95沒有改變;它的“長壽”原因有幾項:一是因為它的體積與滯空能力形成多種不同的功能性。以轟炸機的角度而言,Tu-95就像是美國空軍的B-52轟炸機;稍微修改便又可做不同功能用途,而不像B-52轟炸機的用途有單一化的情形,可以作為運輸機、轟炸機、偵察機,甚至是軍用客機。不過Tu-95原本的用途就是作為戰略上核武器投擲的平台,之後再衍生出成為其他功能與用途的載具。
例如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以Tu-95的衍生型Tu-142作為攜帶攻擊船艦的巡航飛彈平台;或者改裝成為Tu-95k-20型(北約代號熊式B型)作為發射Kh-20(北約代號為AS-3"kangaroo","袋鼠")飛彈的平台;Tu-95K-22(北約代號熊式G型)作為Kh-22(北約代號為AS-4"Kitchen","廚房")飛彈的發射平台;Tu-95M-55型可以作為K-26/KSR-5(北約代號AS-6"Kingfish","王魚");以及Tu-95MS(北約代號熊式H型)作為Kh-55(北約代號AS-15A"Kent","篙")空對地飛彈;甚至當作是載客機,例如Tu-116,內有3個VIP座位與辦公室隔間,餘下70m³隔間作為一般座艙。Tu-116隻製造了兩架,並且限於在前蘇聯境內使用,可以說是前蘇聯“境內版”的“空軍一號”。
Tu-95另外有民航客機衍生型Tu-114;蘇聯在1958年以Tu-95與Tu-116作為AWACS的研發平台,不過兩者機體狹窄的關係,造成機上電子設備冷卻空間與操作空間不足,因此改由機體較寬的Tu-114測試並發展出Tu-126空中預警機,並加裝空中加油管以延長航程;從冷戰中到冷戰結束後,Tu-95機型系列的多功能武器平台老戰馬的形象開始一一不保,不過在外交上屬於“戰略震攝/威嚇”的形象與角色依舊維持的很好並沒有改變。
發展過程:
Tu-95的研發始於1950年代,其原因是為了取代TupolevTu-4,以及TupolevTu-80(進化版的Tu-4),甚至更大型的TupolevTu-85(Tu-4的精裝版)均不足以符合轟炸任務的毀滅/殺傷要求,尤其Tu-85還無法與美國空軍當時的全天候轟炸機相較長短,因此蘇聯空軍高層在1950年對圖波列夫設計局與米亞西舍立夫(Myasishchev)設計局提出下列要求:
1.轟炸機必須在不重複落地加油的情形下至少要具備8,000公里的航程,要能夠威脅打擊到美國境內的重點目標。
2.轟炸機必須至少能攜載11,000公斤的武器並且將它們傾倒在敵人的頭上。
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對圖波列夫設計局唯一的難題就是發動機。第一代的渦輪噴射發動基不是沒有列入考量,不過其巨大的油耗遠比不上渦輪扇葉發動機能提供更遠的航程。壓力隨之而來的是普惠公司已經成功地研發出J-57發動機,這使得當時仍在研發中的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成為實現的可能。
麥亞席煦契夫設計局研發的MyasishchevM-4“野牛”採用渦輪噴射發動機,由於作戰半徑只有可悲的5,600km,因此最後淪落成為蘇聯空軍的“加油工”(一個背負大油槽的空中加油機,並於1994年退役),隨後也被取代。於是圖波列夫設計局又走上俄羅斯邏輯的路子,改採用具有8片槳葉的庫茲涅佐夫(KuznetsovNK-12)M型對轉渦輪螺旋槳發動機,號稱具備12,000軸馬力(8948kW)。採用這種引擎不僅僅動力強大,事實上在油耗上與維修保養上也比渦輪噴射發動機簡單,耐用度也提高了許多。儘管Tu-95的發動機在當代算是相當先進的設計,雖然機體的設計在外觀上看起來相當地保守,不過機體窄小構造簡單,以一對含有堅固大梁的低單主翼穿越過機體,再後掠35°,然後就沒其他特色了。
蘇聯的武器都具備這樣的特性,就是外型簡單實用至上;這個後掠的機翼基本上造成在外觀上對其飛行速度改善的錯覺,事實上撇開空氣動力學的範圍不談,很少人了解圖波列夫設計局的苦心在於採用後略翼的原因在於為了將機翼大梁((Spar)在穿入機體後能夠將結合點位移至炸彈倉的前方而不會影響到載彈空間,如此一來能夠將Tu-95的飛行中的氣體動力優勢與載彈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將餘下的空間規劃為落地輪艙。於是在機體風阻小與發動機動力強大的結合下,第一架原型機(Tu-95/1)在1952年11月12日飛上了青天。
Tu-95的研發起始日期依據官方記載為1951年7月11日(B-52轟炸機的研發日期始於1948年10月25日),系列機型的生產開始於1956年1月(B-52轟炸機的生產日期始於1951年2月14日)。
Tu-95的首次對外公開展示是在1955年7月在圖西諾機場(TushinoAirfield)舉行的航空展,起初美國國防部對Tu-95並不重視,估計其極速為400哩/時(644公里/時),航程7,800哩(12,500公里)。這錯誤的推算數據一直維持到1985年才修正為:25,000磅負載時最大航程為9,200哩。
主要改型:
“熊”A。基本型。機內裝兩顆核彈或各種常規的自由落體炸彈。
“熊”B。機頭下面的雷達罩加大,增加了雷達設備,並帶有一枚AS-3大型空-地飛彈,估計射程為650千米。
“熊”C。另一種攻擊型,與B型相似,帶AS-3空-地飛彈。
“熊”D。電子偵察型,執行偵察與反潛任務,機上沒有進攻性武器。
“熊”E。海上偵察型。
“熊”F。反潛型。蘇聯編號為圖-142,後期有M1、M2、M3、M4等幾種改進型。
“熊”H。一種新改型。圖-95MS,北約集團稱之為“熊-H”,於1984年形成了初步作戰能力。該機以圖-142為基礎,但採用圖-95的大型機內武器艙和武器系統,這種新改型機由於取消了在其他的“熊”式的翼下機炮塔座、後機身觀察窗及部分電子對抗和電電監視天線整流罩,其機身外觀更簡潔MS型採用了一種新的電子對抗、電電監視裝置。從外觀上看,垂直尾翼上部稍有膨脹,估計裝有新型電子設備的接收機。
圖-95MS裝有1台尺寸加大的機頭搜尋與偵察雷達,它與RK-55(AS-15“肯特”)遠程巡航飛彈一起構成主要武器系統。雷達掃描天線以180度方位角向前搜尋,但比安裝在“熊-D”上的“短喇叭”掃描天線略小一些。該機所配備的RK-55巡航飛彈類似於美國的BGM-109“戰斧”飛彈,可攜帶單個核彈頭,使用一個先進的地形匹配製導技術,能在3000千米範圍提供高精度制導。一共可帶16枚RK-55(AS15“肯特”)巡航飛彈,其中6枚裝在旋轉發射器上,其他分別掛在翼根(兩側各2枚)以及在2台發動機之間(兩側各3枚)機尾炮塔上裝有兩門23毫米NR-23機炮。
“熊”J。其用途與美國的E-6與EC-130Q類似,是通訊中繼機。機上有超低頻(VLF)通信電子設備,以保證核潛艇與司令部之間的聯絡。座艙玻璃後面有鼓艙用於衛星通信。機身從“熊”F改進而來。
基本數據:
一般特徵(tu-95ms0
機組員:7名(駕駛員2名,機尾炮手1名,其他人員4名)
全長:49.50米(162呎5吋)
翼展:51.10米(167呎8吋)
全高: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188,000公斤(414,500磅)
引擎:4具KuznetsovNK-12MV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每具輸出11,000kW(14,800馬力)
飛行表現
極速: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航程: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升限:12,000米(39,000呎)
爬升率:10米/秒(2,000呎/分)
翼負荷: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力重量比:235W/公斤(0.143馬力/磅)
武器
自衛武器是裝在機尾炮塔里的兩門AM-23機炮,炮塔上方安裝有ПPC-1射擊瞄準雷達。有的型號在機身後上方有裝兩門23毫米機炮或一門30毫米機炮的炮塔,機身腹部有裝兩門機炮的炮塔。
炸/飛彈:可攜掛重量最大到15,000公斤(33,000磅),可攜掛的種類包括:
60枚FAB-250炸彈或者是30枚FAB-500炸彈。
Kh-15“回馬槍”A型超超音速(終端彈道自4,0000m高度速率可達約5馬赫)短程(300km)液態燃料飛彈(由Tu-95MS攜行發射)。
Kh-20“袋鼠”巡航飛彈(由Tu-95K/KD型攜行發射),1980年代後期被“廚房”所取代。
Kh-22“廚房”大型液態聯氨燃料遠距反艦飛彈(由Tu-95-K-22攜行發射),射程可達400km,巡弋速率達2馬赫,終端彈道(自27,000m高度)可達4馬赫;尤其Kh-22N專門以350千噸當量核子彈頭針對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以及航空母艦戰鬥群為目標。
以及Kh-55亞音速(571~917kph)長程(2,500~3,000km)巡航飛彈(由Tu-95MS攜行發射),核子彈頭威力為200千噸當量。
電子設備:
雷達PБП-6型雷達,作用距離不大於200千米
導航設備無線電羅盤APK-11和天文導航與PБIMC系統
識別特徵:
①Tu-95採用後掠機翼,翼上裝4台渦槳發動機,每台發動機驅動兩組大直徑四葉螺旋槳。
②機身細長,翼展和展弦比都很大,平尾和垂尾都有較大的後掠角平尾安裝於垂尾翼根處,位置高於機翼。駕駛艙下方有一個圓形透明突出的儀器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