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比東村

俄比東村

該行政村隸於紅河縣阿扎河鄉,地處阿扎河鄉西北邊,距阿扎河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65公里。東鄰阿扎河村委會,南鄰切初村委會,西鄰洛恩鄉,北鄰甲寅鄉。轄美東、娘普、普瑪、切龍、新寨等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7戶,有鄉村人口2401人,其中農業人口2401人,勞動力129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40人。全村國土面積1.703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6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905.75畝,人均耕地0.82畝,林地568.48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6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於紅河縣阿扎河鄉,地處阿扎河鄉西北邊,距阿扎河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65公里。東鄰阿扎河村委會,南鄰切初村委會,西鄰洛恩鄉,北鄰甲寅鄉。轄美東、娘普、普瑪、切龍、新寨等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7戶,有鄉村人口2401人,其中農業人口2401人,勞動力129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40人。
全村國土面積1.703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6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905.75畝,人均耕地0.82畝,林地568.48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6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05.75畝(其中:田570.48畝,地1335.27畝),人均耕地0.8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梨桃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住房住房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話。全村有52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1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22。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戶(分別占總數的9.63%和9.63%)。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汽車5輛,機車1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70.48畝,有效灌溉率為3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70.4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5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6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1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3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9.92%;畜牧業收入332.4萬元,占總收入的19.5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59頭,肉牛80頭,肉羊379頭);漁業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5.75%;林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7.75%;第二、三產業收入280萬元,占總收入的30.01%;工資性收入65.6萬元,占總收入的1.27%。農民人均純收入183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5.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1人(占勞動力的8.71%),在省內務工9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棕絲加工,主要銷售往省內外。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棕櫚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棕櫚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17戶,共鄉村人口2401人,其中男性1330人,女性1071人。其中農業人口2401人,勞動力1298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哈尼族240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人,占人口總數的0.3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56人,參合率99.22%;享受低保35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297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247人,距離鄉中學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1人,其中小學生247人,中學生104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承包款。主要以口頭、黑板報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9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7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0人,少數民族黨員60人,其中男黨員57人、女黨員3人。
村委會村委會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168人。

人文地理

俄比東村委會世居哈尼族,大多以哈尼蘑菇房為居,地處山區,多山林大黑公河發源地,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高山立體氣候,雨量充沛。自改革開放以來,民眾利用廣闊的荒山和濕潤的高山氣候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棕櫚為龍頭的經濟支柱產業,積極擴展小蜜梨、櫻桃等山地水果。鑒於耕地少,土地貧瘠,民眾利用科技、化肥來提高單產,且提高複種指數,用小春來彌補糧食生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街道泥土路,有待於改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棕櫚和種桑養蠶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