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政黨史

俄國政黨史

《俄國政黨史》,是李永全著的書籍。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在1999-06出版,本書內容包括:俄國政黨產生的歷史條件、俄國主要政黨的出現及其綱領、1905~1907年:革命的演習、戰爭與政黨、二月革命後多黨合作的嘗試等。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李永全,1955年生,遼寧海城人,歷史學博士,1975年畢業於遼寧大學外語系,199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歷史系。多年從事馬列主義經典著作譯校工作以及蘇聯史、俄國當代問題和有關國際問題的研究。現為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上篇 俄國政黨制度的形成

第一章 俄國政黨產生的歷史條件

一、政黨的概念和西方政黨的產生

二、俄國政黨的分類

三、19世紀下半葉俄國的改革

四、俄國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及其特點

五、自由主義思想的傳入

六、民粹主義與民粹派

七、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二章 俄國主要政黨的出現及其綱領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主要政治力量

二、君主制的衛士——黑幫和“10月17日”同盟

三、陛下的反對派——立憲民主黨

四、農民社會主義的鼓吹者——社會革命黨

五、舉黑色旗幟的無政府主義者

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與黨內分裂

第三章1905—1907年:革命的演習

一、1905年革命的起因

二、第一次革命時期的俄國政治舞台

三、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策略分歧

四、社會革命黨人的鬥爭策略

五、資產階級政黨對革命的態度

六、斯托雷平改革及其失敗的原因和意義

第四章 戰爭與政黨

一、大戰的爆發及其對俄國的影響

二、戰爭期間的黑幫和十月黨

三、立憲民主黨在戰爭期間的活動

四、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在戰爭期間的表現

五、戰爭期間的布爾什維克與列寧的革命理論

第五章 二月革命後多黨合作的嘗試

一、二月革命爆發與君主制被推翻

二、立憲民主黨與臨時政府

三、蘇維埃的產生及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活動

四、布爾什維克走出地下狀態

五、戰爭和土地問題

六、俄國形成了多黨制嗎?

下篇 蘇聯—黨制的建立

第六章 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走向社會主義革命

一、列寧的《四月提綱》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策略

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對革命前途的認識及其策略

三、立憲民主黨人與反動將軍叛亂

四、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準備

五、十月革命的爆發及其歷史意義

第七章 國內戰爭時期的集中制試驗

一、是立憲會議,還是蘇維埃

二、圍繞布列斯特和約的鬥爭

三、“戰時共產主義”實踐與契卡的活動及其影響

四、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摩擦

五、積極參政的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及其命運

六、俄共(布)第二個黨綱

第八章 新經濟政策時期:經濟民主與政治集中的探索

一、新形勢下布爾什維克與各黨派的關係

二、俄共(布)十大與新經濟政策

三、《關於黨的統一》的決議及其影響

四、無政府主義者的命運

第九章 布爾什維克黨在社會中的地位

一、布爾什維克一黨制的確立

二、執政黨與國家政權

三、黨同其他社會組織的關係

四、黨同人民的關係

第十章 共產黨與蘇聯體制

一、共產黨的組織政治活動

二、反對官僚主義的鬥爭

三、關於黨內民主

四、誰來監督執政黨

五、列寧遺囑

六、史達林體制的形成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