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性人格障礙

依賴性人格障礙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領域裡都放棄了自己對他人的義務,並且讓被依賴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人格障礙。

定義

依賴性人格 (dependent personality) 此類人格障礙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領域裡都放棄了自己對他人的義務,並且讓被依賴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

依賴型人格形成原因

依賴性人格障礙是一種最常見的人格障礙,它是一切人格障礙的基礎和雛形。依賴性人格障礙的主要成因是,童年早期的依賴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於使一個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斷延長,有的人甚至處於“終生心理哺乳”狀態。依賴性的人常常被別人稱之為“長不大”、“幼稚”等。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採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依賴性的行為動機

首先,他們中的有些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家長包辦的環境中,父母把本該由孩子決定的事攬過來自己承擔,待到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就會具備“知覺型”特點,也就是更善於認知和學習,而不是做決定和判斷,這樣的人往往優柔寡斷、依賴性強,雖然聰明卻不善於解決實際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那些做不了決定的人往往有一種不現實的完美主義渴望,企圖把握所有的因素。這讓他們變得“前怕狼,後怕虎”,擔心在某一個環節上出了差錯,或是讓身邊的人不夠滿意。而一旦他們做出了計畫,也總會把能想到的所有情況都包括進去,最終卻由於缺乏創造性,反而失敗。
法國心理治療師皮納認為:“那些不做決斷的人是在等別人替他們做決斷。他們因此不用承擔任何因選擇失誤而導致的責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3種情況,有的人本來完全可以做決定的,但由於害怕承擔責任而放棄了這一權利。他們把決定權交給別人的方式好像在說:“你幫幫我吧,我倒樂得悠閒。”

依賴型人格特徵

依賴性人格的最明顯特徵,就是對於別人情感和物質資源的飢餓和貪婪。存在著依賴性人格障礙的人,以“吞噬”別人的情感、判斷、決定為生。所以,他們的情感、自尊、自信是完全受制於人的,別人的情感和判斷,決定著這些人的喜怒哀樂。他們常常乞求別人為自己做決定,但是,又不願意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所以,他們對於自己所依賴的人,抱著一種既感恩、又不滿的矛盾態度。由於依賴性人格者的心理資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為自己著想,表現得就特別自私,他們很難表現出對別人的感激和愛。
依賴性人格者在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大都比較幼稚,最明顯特徵,是與別人缺少“界限”感。顯得似乎是一見如故,實際上是本能地通過“套近乎”,來獲得新的更多的“依賴源”。這種類型的男人,很容易激發起母性較足的女人的感動。反過來也如此。但是,隨著關係的發展,就越來越象一家人甚至達到彼此不分的程度。這時候,很多人把這樣的感情視為“偉大的愛情”。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共生依賴”狀態。潛藏著很多危機。
消極性依賴心理的特徵之一,是缺乏真正的愛。患者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終日與孤獨和空虛為伴。他們覺得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在他們的心裡,世界無情而混亂,別人總以異樣的眼光對待他們。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深深地懷疑,所以長大以後,他們不顧一切地尋求他人的愛,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他們儘可能維繫同別人的情感關係,寧願犧牲對方的獨立和自由,這樣一來,更容易使彼此的關係出現障礙。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從而使他漸漸放棄自己的追求和愛好。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知砂小可憐”的感覺。 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正常的依賴和消極性依賴的區別

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以致無法正常生活,這就構成了心理學上的“依賴性”。過分的依賴只能導致病態。當然,我們必須區分病態的依賴和通常對於依賴的渴望。人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心自己。不管我們看起來多么強壯,也不管我們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無須關心的樣子,但從內心深處,我們都渴望過依賴他人的感覺。不管年齡大小,不管成熟與否,我們都希望擁有稱職的父親或母親陪伴左右。心理健康者承認這種感覺的合理性,卻不會讓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我們的一言一行,控制我們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單純的渴望,而是會成為過分依賴的心理問題。因過分依賴而引起的心理失調,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在所有心理失調現象中,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症狀。

依賴性與愛的區別

真正的愛和自律性相輔相成。父母缺乏自律性,且沒有給予子女足夠的愛,子女也就不可能自尊自愛,更不知如何給予別人真正的愛。消極性依賴患者過度依賴的傾向,正是人格失調的一種特殊症狀。他們不肯推遲滿足感,只貪圖暫時性的快樂,始終不能面對現實。他們從不考慮他人需要,即使情感關係行將破裂,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做出自我檢討和改變。他們不肯為個人成長負責,寧願犧牲最親近的人的感受。倘若情感出現問題,他們就會歸咎他人。他們每每活在失望和沮喪中,而且認為是別人沒有盡心盡力。他們容易忘記別人的好處,單單想到其缺點和不足,並為此感到消沉,產生怨恨。我的一位同事說:“一味依賴別人,是最糟糕的活法。”我很贊同他的看法。是啊,與其過分依賴別人,那還不如去依賴毒品呢!畢竟,只要後者貨源充足,起碼會讓你在相當長時間裡,處於如痴如醉的狀態中。把別人當成快樂之源,到頭來一定備受打擊。為數眾多的消極性依賴患者,其實都是癮君子,有的喜歡酗酒,有的迷戀吸毒。他們有某種“容易上癮的人格”———他們只對別人上癮,從別人身上汲取需要的一切,而且永不饜足。要是遭到別人拒絕,或無法獲得好處,他們馬上就會轉向杯中物或者注射器,將它們作為情感和精神的替代品。
過於強烈的依賴性,可能使我們強烈地親近某個人,表面上我們與對方彼此深愛,實際上,依賴與愛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過分強烈的依賴感,多是來源於童年時期———患者父母缺乏愛的能力,且將不幸延續給下一代。只想獲取卻不願付出,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嬰兒期,這只會對人生構成限制和束縛,只會給人際關係造成破壞,而不會使情感走向完滿,也會使捲入其中的人跟著遭殃。

診斷標準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人格障礙。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依賴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作出決策。
2.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4.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畫或做事。
5.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7.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只要滿足上述特徵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
CCMD-3 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2)以過分依賴為特徵,並至少有下列3項:
①要求或讓他人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擔責任;
②將自己的需要附屬於所依賴的人,過分地服從他人的意志;
③不願意對所依賴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④感到自己無助、無能,或缺乏精力;
⑤沉湎於被遺忘的恐懼之中,不斷要求別人對此提出保證,獨處時感到很難受;
⑥當與他人的親密關係結束時,有被毀滅和無助的體驗;
⑦經常把責任推給別人,以應對逆境。
其它特徵包括:總把自己看作無依無靠、無能的、缺乏精力的。
包含:衰弱型、不當型、被動型及自我挫敗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和自我矯正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1.習慣糾正法。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白作決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願穿鮮艷衣服上班,那么以後就堅持穿鮮艷衣服上班,而不要因為別人的閒話而放棄,直到自己不再喜歡穿這類衣服為止。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習慣的突破口。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你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例如,在訂工作計畫時,你聽從了朋友的意見,但對這些意見你並不欣賞,便應把自己不欣賞的理由說出來,說給你的朋友聽。這樣,在工作計畫中便摻人了你自己的意見,隨著自己意見的增多,你便能從聽從別人的意見逐步轉為完全自作決定。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你可以採取詭控制技術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詭控制法是指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創造的色彩。例如,你從愛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歡玫瑰花,你為她買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務之嫌。但這類事情的次數逐漸增多以後,你會覺得這樣做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你如果主動提議帶愛人去植物園度周末,或帶愛人去參觀插花表演,就證明你的自主意識已大為強化了。 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賴的個人。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賴行為也可能復發。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治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你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等,你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乾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你可以選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一周規定一天“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決不依賴他人。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自我矯正

 1、首先要矯正日常行為習慣。要認真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那些是習慣性地依賴他人去做,那些是自己做決定的。可以每天做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2、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人作為自己的監督者。
3、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之道:
(1)形成童年不良印痕。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痕有關。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消極影響的話,把它們仔細整理出來,進行認知重構。
(2)重建勇氣。可以選擇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遊,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氣,改變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