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巴谷衛星

依巴谷衛星

是歐洲航天局發射的一顆天體測量衛星,用以測量恆星視差和自行,以古希臘天文學家\n喜帕恰斯的名字命名。依巴谷衛星於1989年8月8日由亞利安4號火箭運載升空。它本應於地球同步軌道上運作,但因助推火箭失效,衛星只到達近地點507千米、遠地點35,888千米的狹長橢圓軌道。儘管如此,它仍能完成所有科學任務。與該衛星的通訊於1993年8月15日中止。

依巴谷衛星全稱為“依巴谷高精視差測量衛星”,

(圖)歐洲航天局發射的依巴谷衛星歐洲航天局發射的依巴谷衛星

英文名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縮寫為Hipparcos。

發展歷程

依巴谷衛星於1989年8月8日由亞利安4號火箭運載升空。它本應於地球同步軌道上運作,但因助推火箭失效,衛星只到達近地點507千米、遠地點35,888千米的狹長橢圓軌道。儘管如此,它仍能完成所有科學任務。與該衛星的通訊於1993年8月15日中止。

整個計畫分“依巴谷實驗”和“第谷實驗”兩部分。前者目標是測量120,000顆恆星的五個天文測量參數,精度達2至4毫角秒;後者目標是測量另外400,000顆恆星的天文測量參數及B-V色指數,但位置精度稍遜(20─30毫角秒)。

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正式完成,並於1997年6月由歐洲航天局出版。這兩個星表的資料用來編制千禧年星圖,包含全天百萬餘顆暗至11等的恆星,以及一萬餘個非恆星天體。

曾有人指出喜帕恰斯衛星的測量數據中,至少在某些天區有大約1毫角秒的系統誤差。利用喜帕恰斯衛星數據所推算的昴星團距離,比採用其他量天方法得出的距離要短10%。直至2004年,這爭論還未有結果。整個計畫分“依巴谷實驗”和“第谷實驗”兩部分。前者目標是測量120,000顆恆星的五個天文測量參數,精度達2至4毫角秒;後者目標是測量另外400,000顆恆星的天文測量參數及B-V色指數,但位置精度稍遜(20─30毫角秒)。

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第谷星表正式完成,並於1997年6月由歐洲航天局出版。這兩個星表的資料用來編制千禧年星圖,包含全天百萬餘顆暗至11等的恆星,以及一萬餘個非恆星天體。

曾有人指出喜帕恰斯衛星的測量數據中,至少在某些天區有大約1毫角秒的系統誤差。利用喜帕恰斯衛星數據所推算的昴星團距離,比採用其他量天方法得出的距離要短10%。直至2004年,這爭論還未有結果

從依巴谷到依巴谷衛星

生於公元前二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Hipparchus)是天體測量學的先驅者,也是方位天文學球面三角學奠基人。在他一生作出的眾多成果中,最重要的就是編制了依巴谷星表,其中包括1025顆(又說1080顆)恆星的數據,這可以看作是系統科學地進行天體測量工作的起始。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這些數據精度很低(位置數據精度大約為1度),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該星表里程碑式的意義。

作用讓恆星各歸其位

歐洲的依巴谷衛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定了恆星的位置,但是在測量昂星團距離的時候卻遇到了一些問題。

依巴谷衛星銀河定位衛星

天體測量這門測量恆星位置的科學從托勒玫以來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古埃及的天文學家編制了包含1022顆恆星位置的星標,最高精度達到1/6度。今天由歐洲空間局(ESA)依谷吧衛星編制的最好的星標列出了1百萬顆恆星的位置,其中一些的精度達到了毫角秒。但是自從天文學家發現他對昂星團距離的測量結果與傳統方法之間相差10%以後,依巴谷也顯現出了一些模糊和不確定性。這一差異會對宇宙尺度的測量帶來影響。

在2009年和2011年,兩顆新的天體測量衛星將會發射:NASA空間干涉計畫和ESA的“該亞”。這兩個的精度都要比依巴谷高的多,達到微角秒的量級。馮•利文說,依巴谷給我們上了重要一課,了解和解決昂星團問題是“該亞”數據處理的重要課題。“沒有人意識到系統會如此敏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