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黃埔軍校同學會

佳木斯黃埔軍校同學會於1989年5月23日在佳市賓館成立。後來由於縣行政區的劃分,以及農場總局黃埔同學會的成立,黃埔同學會所有變動。農場的同學歸農場總局同學會,友誼縣,集賢縣劃歸雙鴨山市,依蘭縣劃歸哈爾濱市,筆架山農場歸勞改局。現在佳木斯黃埔同學,除了劃出外市的再加上去世的十幾人,尚有不足10人。

一、基本概況

市的五大委及民主黨派工商聯、市台聯、僑聯等領導參加大會。中共市委副書記韓樹禮代表五大委講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原秘書長林樹范專程來佳參加大會。
出席大會的黃埔同學39人,調查登記時51人。會期兩天,學習有關檔案。同學會章程。同學會宗旨。選舉會長李學坤,副會長冷雲風。成立聯絡組。趙國棟為集賢縣,筆架山農場的組長,李敦恩為依蘭縣組長。胡志明為湯原縣組長,蘇來為樺南縣的組長,吳國英為友誼縣的組長,方天希為佳木斯的組長。
現在佳木斯黃埔同學,大都居住外縣農村,其詳情不甚了解。現工作不好開展,一是無經費來源,二是人員不足,多是歲數大,體弱多病,行動不便。

二、工作概況

1990年夏季,曾接待台灣來佳木斯探親的工,黃埔八期的同學趙也超。幫助曾在台灣海軍任艇長的劉延勃回佳木斯定居。
1995年、1996年、1997年先後發展會員張連科17期的,趙始明22期的,羅震21期的同學。
已去世的8期黃埔同學過鎬均,自開診所,其針灸出名,治癒人甚多,深受市民的好評。
目前佳木斯市內黃埔理事會員只有黃埔16期李學坤(李濟才)一人,現任黑龍江黃埔同學會會長。

三,中國黃埔同學會成立概況

1983年春節前,一些早期黃埔同學在中共中央有關部門組織召開的有關人土座談會上,提出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建議。在鄧小平同志的關懷支持下,中共中央於同年3月11日作出決定,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1984年6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黃埔軍校建校60周年大會上,黃埔軍校同學會宣布正式成立。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一期黃埔學生徐向前元帥被推舉為首任會長。截止現在,先後共有四任會長,他們是:徐向前(後任名譽會長)、侯鏡如、李默庵、李運昌(現任);先後擔任顧問的有:聶榮臻、許德珩、程子華、閻揆要、郭化若、胡立教(現任);先後擔任副會長的有:鄭洞國、宋希濂、程元(現任)、覃異之、郭汝瑰、趙子立、楊蔭東(現任)、莫文驊、張伯權丁家駿林上元(現任)、沈策(現任)、黎原(現任);先後共有100位理事,其中現任50人;先後聘任的秘書長有:李贛駒(兼)、程元(兼)、楊蔭東(兼)、耿文卿、秦國生、李均田、韓元秀(現任)。
該會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聯繫海內外黃埔同學的橋樑和紐帶,是團結聯絡海內外黃埔同學的愛國民眾團體。其建會宗旨是: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
該會通過會員代表會議、理事會議、組織多種活動開展各項工作。與各省、區、市黃埔軍校同學會保持密切聯繫,共同貫徹建會宗旨。通過出版《黃埔》雜誌等方式,宣傳中央有關方針政策、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以及廣大黃埔師生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貢獻;聯絡、接待境外黃埔師生,為其到中國大陸投資經商牽線搭橋、提供諮詢服務;研究黃埔軍校歷史,發揚黃埔軍校的優良傳統,調動廣大黃埔師生的積極性。
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第二年,廣州、武漢、上海、成都、石家莊、南京、瀋陽、西安等八大地區的黃埔軍校同學會相繼成立。這些同學會涉及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黃埔同學。為便於開展活動,從1987年初至1990年底,八大地區的同學會陸續改擴為以省、區、市為單位的黃埔軍校同學會。至此,在中國大陸各省、區、市共建有28個黃埔軍校同學會,1996年以後增為29個。
20年來,黃埔軍校同學會依照章程,貫徹建會宗旨,團結海內外廣大黃埔同學,發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為中國的繁榮富強,為海峽兩岸之間的交流交往,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各地同學會結合當地特點,努力發揮自身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聯誼交往活動,並取得顯著的成效。目前,在大陸的會員有2萬多人。他們雖然平均年齡已至耄耋,但“壯心不已”,仍在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孜孜不倦,為祖國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最大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