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汗

語出: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寺門外有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兩目垂淚,遍體皆溼,時人號曰‘佛汗’。”參見《魏書·靈徵志》。

詞語簡介

詞目:

佛汗

拼音:

fó hàn

出處:

傳說 北魏 洛陽 平等寺 外塗金銅佛像,每當國家將有事變時,輒遍體皆濕。時人稱為“佛汗”。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寺門外有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兩目垂淚,遍體皆溼,時人號曰‘佛汗’。”參見《魏書·靈徵志》。

分開解釋

佛 fó

讀音fó fú bì bó
繁體字:佛 異體字:仏
漢字首尾分解:亻弗 漢字部件分解:亻弗
筆順編號:3251532
筆順讀寫:撇豎折橫折撇豎
部首筆畫
部首:亻 部外筆畫:5 總筆畫:7
五筆86:WXJH 五筆98:WXJH 倉頡:OLLN
筆順編號:3251532 四角號碼:25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F5B

基本字義

1. 梵語“佛陀”,是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廣泛地說,也可指已經大徹大悟的修行人。由於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通常也用帶佛字的詞語表示對人的尊敬,尤其是對方與信佛或與佛教有關時,如:~爺。借花獻~。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經。~龕。~事(佛教徒誦經、祈禱及供奉佛像等活動)。

詳細字義

〈名〉
1. 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 [梵文 Buddha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漢傳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 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
2. 佛教 [Buddhism]
攘斥佛老。——韓愈《進學解》
3. 比喻慈悲的人 [kindhearted person]
民舉手加額,呼余為佛。——宋· 呂祖謙《呂氏家塾記》
4. 佛陀教化的世界: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國、佛土
5. 佛教活動的場所或佛像等:佛堂、銅佛、佛座(安置佛像的台)、佛殿、佛寶(佛教中三寶之一。)
其他詞義:
1. 佛、髴 fú
2. ——見“仿佛”( fǎngfú)
3. 另見 fó

常用詞組

1. 佛法 fófǎ
(1) [Buddhist doctrine]∶佛教的教義
(2) [Power of 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
2. 佛光寺 Fóguāng Sì
[Foguang Temple]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台縣佛光山。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大殿於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於金天會15年。大殿、配殿還有唐幢、唐塑、壁畫、墨跡題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間的瑰寶
3. 佛教 Fójiào
[Buddhism]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創立。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廣泛流傳於亞洲國家。相傳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
4. 佛教徒 fójiàotú
[Buddhist] 信仰佛教的人
5. 佛經 fójīng
[Buddhist Scripture] 佛教的經典,也叫“釋典”
6. 佛龕 fókān
7. 佛門弟子 fómén dìzǐ
[followers of Buddhism;Buddhist] 信奉佛教並從事佛教活動的僧侶及信徒
8. 佛山 Fóshān
[Foshan] 廣東省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上廣州西南,人口30萬。是中國歷史上四大名鎮之一,現為絲紡工業中心。香雲紗和藝術陶瓷為其名產
9. 佛事 fóshì
[Buddhist ceremony(or service)] 在佛教場所舉行的消災、祈福、超度、紀念等佛教活動。
10. 佛寺 fósì
[temples of Buddism] 佛門的寺院
11. 佛塔 fótǎ
[pagoda] 佛教徒用石、磚、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聳的多層建築
12. 佛圖 fótú
[pagoda] 塔的別名
庾公嘗入佛圖,見臥佛。——《世說新語·言語》
13. 佛陀 Fótuó
[Buddha] 佛教的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佛陀簡稱為佛,其意為“覺悟者”。因此,佛陀變為對悉達多的稱呼。佛陀生於釋迦族,故又名釋迦牟尼
14. 佛眼相看 fóyǎn-xiāngkàn
[regard with mercy] 比喻善意地看待,不加傷害
15. 佛像 fóxiàng
[figure of Buddha] 佛的各種像
16. 佛牙 fóyá
[tooth relic of Buddha] 指釋迦牟尼火化後遺留下來的牙齒,佛教徒視為珍寶
17. 佛爺 fóye
(1) [Buddha]∶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泛稱佛教的諸神
(2) [emperor]∶清代對帝王、帝後的尊稱,後專指代慈禧太后
(3) [God;Heavens]∶慨嘆語,猶如“老天爺”
你別這樣做,我的老佛爺
18. 佛珠,佛珠兒 fózhū,fózhūr
[beads] 念珠,佛家用來入定的用品
老尼手捻佛珠,道聲“阿彌陀佛”

佛 fú

基本字義

1. 〔仿~〕見“仿”。
2. 古同“”,違背,違反。

詳細字義

〈動〉
1. 通“拂”。違背 [violate]
佛,戾也。或作拂。——《集韻》
佛 bì
基本字義
1. 古同“”,輔弼。
小乘佛教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沙子。
如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信仰面很大的還有毗盧佛(大日佛)等。從佛身說,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等。
汗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乾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乾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乾。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注》汗音乾。 又《韻補》葉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