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是公元528年(北魏武泰元年)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今河南省滎陽市)而得名。爾朱榮藉助此次軍事政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28年(北魏武泰元年),胡太后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立幼子元釗為帝。契胡部落酋長爾朱榮以此為口實起兵東進,洛陽守將望風而降。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孟津)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北魏的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人皆遇害,史稱“河陰之變”。河陰之變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也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基本信息

事件背景

北魏地圖北魏地圖

北魏末年,黨爭不止,內亂頻繁。北魏孝明帝元詡即位之初,胡太后(諡號“靈”,又稱靈太后)臨朝稱制,重用其姻親元叉,推翻了權傾一時的領軍於忠。元叉隨後發動政變,殺死清河王元懌,廢黜胡太后。元叉專制朝政

達五年之久。胡太后在高陽王元雍的支持下反正,殺死元叉,重新專制朝政。

駐紮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的爾朱榮先世系契胡部落酋長,正光年間(520年七月-525年六月),農民起義成燎原之勢,於是他趁機散家財,組織起一支四千人的騎兵隊伍。北魏統治者對爾朱榮加官晉爵以示籠絡,先後擢為游擊將軍、冠軍將軍、平北將軍、北道都督,後來加升大都督,統領並、肆、汾、廣、恆、雲六州諸軍事。當時北魏朝廷由靈太后把持,孝明帝元詡隨著年齡的長大,母子間的嫌隙漸生。

事件起因

公元528年(武泰元年)農曆二月,胡太后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親生兒子北魏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皇女(元氏)冒充皇子,立為皇帝

,後又另立3歲的元釗為帝。

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藉口,率大軍南下,準備進軍洛陽。

事件結果

洛陽經北魏孝文帝遷都以來數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陰之變後,洛陽城內也發生了大規模的恐慌和騷亂,一些在洛陽城中的北魏官吏紛紛出逃,京城昔日的繁華蕩然無存。

河陰之變訊息傳到地方,郢州刺史元顯、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舉州投降後梁,北魏對南朝的防衛近乎完全崩潰。

孝莊帝返回洛陽後,爾朱榮在明光殿誓言沒有二心,並再次表明無遷都之意,河陰之變前所結成的政治同盟得以暫時維繫。

事件影響

通過河陰之變,爾朱榮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隨後他派人將元子攸送回洛陽,自己卻因殺人太多、民憤極大不敢留居洛陽,一直遠據晉陽,對洛陽遙控指揮,等待時機篡位。北魏政權名義上掛元氏旗號,實為爾朱氏天下。

孝莊帝不滿爾朱榮專權,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在明光殿計殺爾朱榮及其黨元天穆。爾朱榮死後,其餘黨爾朱兆再殺死孝莊帝。一年之後,爾朱氏餘黨又被高歡和河北大族擊敗。軍政大權遂落入高歡和宇文泰手中,北魏名存實亡,政權再度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洛陽經北魏孝文帝遷都以來數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陰之變後,繁華熱鬧的洛陽城頓時呈現出一片恐怖淒涼景象:“京邑士子,十無一存,率皆逃竄,無敢出者,直衛空虛,官守廢曠”、“富者棄宅,貧者襁負,率皆逃竄,十不存一二”,京城昔日的繁華蕩然無存。

他一直想取代元氏而擁有天下,但最終未能登上皇帝寶座,什麼緣故呢?這一方面是迫於當時洛陽形勢的壓力。河陰大屠殺後,“洛中士民草草,人懷疑慮”,“富者棄宅,貧者襁負,率皆逃竄,什不存一二。”為了緩合這種緊張局勢,爾朱榮還必須搬出元氏皇帝以安定洛陽人心。另一方面是他懾於天命。當時北方少數族擇立君主有一個傳統的習慣:為將要立為君主的人鑄銅像以請示天意,銅像鑄成,說明此人受命於天,可立為君;銅像鑄不成,則此人不得為君。爾朱榮身為文化落後的契胡部落酋長,深受這套君權神授思想的束縛。河陰之變後,他先後為自己四鑄銅像,均未成。他又讓自己最信任的陰陽術士占卜吉凶,所得占辭是“今時人事未可。”鑄銅像屢不成,占卜也不吉利,急於做皇帝的爾朱榮見天意如此,深感茫然,直至“精神恍惚,不自支持”。稱帝事只好作罷。

他雖未稱帝,但實權還操在他手裡,他仍隨心所欲地攫取政治、經濟權利,元氏皇帝成了聾子的耳朵。在大將軍、尚書令的基礎上,加封柱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孝莊帝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八月,爾朱榮鎮壓了葛榮領導的河北人民起義,以“功”受封為大丞相、大師,其太原王國封邑由二萬戶增加到十萬戶。第二年,又受封天柱大將軍,封邑一下又增至二十萬戶。

宇文泰爾朱榮宇文泰爾朱榮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爾朱榮得勢,其兄弟子侄先後有十幾人取得高官顯爵。長子爾朱菩提立為太原王世子,任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次子爾朱義羅封為梁郡王,侄爾朱兆受封潁川郡開國公,任職汾州刺史等。此外,他還安插一大批親戚心腹擔任朝廷和地方重要職務。元天穆是他的得力助手,受封上黨王,任職侍中、錄尚書事。樊子鴿,受封南陽郡開國公,任職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右僕射。樊子鴿尤為爾朱榮賞識:“時爾朱榮在晉陽,京師之事,子鴿頗預委寄,故在台閣,征官不解”。

有了這樣牢固的基礎,爾朱榮遂坐鎮晉陽,遙控朝廷。當時如果誰想做官,只要設法在晉陽打通爾朱榮的關節,無不遂願。有一次,爾朱榮指定一個人選要朝廷任命為縣令,吏部認為不合適,想更換一下,爾朱榮知道後大怒,派人趕走支部委派的縣令,讓他指定的人走馬上任。爾朱榮威權如此之重,洛陽朝中上自孝莊帝,下至王公百官無不畏懼。他在晉陽,不斷派人往來聯絡,每次爾朱榮的人到洛陽,即使身份微賤,“朝貴見之莫不傾靡。”

爾朱榮成長於落後的畜牧部落,野蠻殘暴,而且喜怒無常,殺人不眨眼。他只要感到誰不順眼,即行忍害,左右親近的人侍之如伴虎,“但有死憂”。他不分冬夏強迫士兵設圍打獵,圍獵時如果有一個野獸跑出包圍圈,就要處死數人。有一次,他為了自己取樂,命令士兵空手活捉老虎並不得傷害,結果好幾個士兵慘死虎口,他卻為得到活老虎而大喜。

受其影響,他的坐鎮徐州的弟弟爾朱仲遠,在東南一帶作惡多端,殺人如麻。為抗取不義之財,對大宗宮族常常誣之以謀反的罪名橫加殘害,“沒其家口,簿籍財物,皆以入已,丈夫死者投之河流,如此者不可勝數”。徐州百姓和地方官對他恨人骨髓,”比之豺狼,特為息苦”。這夥人橫行不法,魚肉百姓,擾亂朝政,使北方社會更加黑暗。

事件後續

北魏孝莊帝因不滿爾朱榮專權,於公元530年(永安三年)九月,在明光殿設計殺爾朱榮。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和侄子爾朱兆得知訊息,合力調兵攻打洛陽。同年十月,孝莊帝被爾朱兆縊死於晉陽。

晉州刺史高歡於531年乘機攻占洛陽,並於533年進兵晉陽,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

東魏、西魏東魏、西魏

534年,高歡立元善見做了皇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遷都時,高歡將洛陽城內40萬戶居民遷到鄴城,並大拆洛陽宮殿,將所拆的建築材料運往鄴城,致使漢魏洛陽城300年錦繡帝都,逐漸化作一片廢墟。第二年,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東、西魏均沒維持多久,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掉東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齊政權。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權,很快便形成了周、齊對立的局面。帝,建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政權。

事件評價

社會評價

河陰之變對北魏統治集團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對北朝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評價

《北史》:河陰之下,衣冠塗地,其所以得罪人神者焉。

注釋

《通典》卷三八《職官二十》載北魏“內外文武官七千七百六十四人,二千三百七十一人內,五千三百九十三人外”。

《魏書·爾朱榮傳》記載為一千三百人,《魏書·莊帝紀》、《魏書·靈征志》、《北史》及《通鑑魏紀》等記為二千人,《洛陽伽藍記》中記為三千人。王鳴盛認為:“河陰殺千三百餘人,而《北史》改作兩千餘人,恐亦欲甚其罪增加之。”

《魏書》卷二一上《獻文六王·元雍傳》:“孝莊初,爾朱榮欲害朝士,遂雲雍將謀逆,於河陰遇害。贈假黃鉞、相國,諡文穆王。”

《魏書》卷十九上《景穆十二王·元欽傳》:“(元)衍弟欽……後除司空公,封巨平縣公。於河陰遇害,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圖版一三九《元略墓誌》:“君諱略,字俊興,司州河南洛陽都鄉照文里人也。大魏景穆皇帝之曾孫,南安惠王之孫,司徒公中山獻武王之第四子。……春秋卌有三,以大魏建義元年歲次戊申四月丙辰朔十三日戊辰薨於洛陽之北邙。……詔贈太保徐州刺史,謚曰文貞王。”

《魏書》卷二一下《獻文六王·元劭傳》:“(元勰)嫡子劭,……孝昌末,……乃入為御史中尉。莊帝即位,尊為無上王。尋遇害河陰。追謚曰孝宣皇帝,妻李氏為文恭皇后。”

《廣弘明集》卷六《辯惑篇·列代王臣滯惑解》:“李瑒,趙人,魏延昌末為高陽王友。………後遇害於河陰。”

《魏書》卷四九《崔鑒傳》:“(崔秉)長子忻,……復為安遠將軍、尚書左中兵郎中。以鄭儼之甥,兼尚書左丞。莊帝初,遇害於河陰,年四十二。”

《魏書》卷六七《崔光附崔勵傳》:“孝昌元年十二月,詔除太尉長史,仍為齊州大中正,襲父爵。建義初,遇害河陰,時年四十八。”

《魏書》卷六九《袁翻傳》:“建義初,遇害於河陰,年五十三。所著文筆百餘篇,行於世。贈使持節、侍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北史》卷三十《盧玄附盧仲宣傳》:“觀弟仲宣,……位太尉屬。魏孝莊帝初,遇害河陰。”

窪添慶文《河陰之變小考》記八十二人姓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