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梵唄團

佛光山梵唄團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成立於一九七九年,成員都是經過佛光山叢林學院僧團正統教育訓練的比丘、比丘尼。佛光山是以文化與教育為基本的弘法路線,在梵唄的宣揚上也是一種教育,因為它的歌與音聲讓人的心靈淨化,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弘揚佛法。

成立時間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成立於一九七九年,成員都是經過佛光山叢林學院僧團正統教育訓練的比丘、比丘尼。佛光山是以文化與教育為基本的弘法路線,在梵唄的宣揚上也是一種教育,因為它的歌與音聲讓人的心靈淨化,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弘揚佛法。

發展過程

讚頌音樂,佛教稱之為“讚唄”。“贊”,梵語“戌恆羅”;“唄”,梵語“婆陟”。“讚唄”意為讚頌佛德之歌詠,源於原始佛教時期。最初傳入中國的就是這種“讚唄”或曰“梵唄”的音樂。我國最早的佛教梵唄,相傳是三國時代,魏國著名詩人曹植所創作,他在山東魚山聽聞海潮的浪聲、古寺的唱誦相摩激盪,從而產生靈感,創作了“魚山梵唄”四十二契。

“讚唄”與中國音樂相融合,雖逐漸演變而失去本來面目,但至今仍被佛教徒尊為佛教音樂之正統。佛寺中流行的《彌陀贊》、《藥師贊》、《贊佛偈》、《觀音贊》等都屬此類。據《大智度論》記載,釋迦牟尼未成佛時,與彌勒同修菩薩行,一日見弗沙佛入火定而放光明,釋迦牟尼即七日七夜翹一足,以一偈贊佛,於是由此功德而比彌勒提前九劫成佛。所以佛教對於以音聲贊佛非常重視。新創作的讚頌音樂與傳統讚唄並無本質區別,皆屬佛教音樂之讚頌類。

梵唄的特點

梵唄的特點是沒有複音,也沒有強烈明顯的高低音,所以予人回歸自然、純樸而又親切。此外,梵唄沒有樂譜,只靠口傳教授,它著重情感上的傳遞,透過唱誦來衷心禮譖佛菩薩。

梵唄是口口相傳,沒有音符樂譜;梵唄是心心相印,著重心底的迴響。

佛光山梵唄團 佛光山梵唄團

現代社會、人間佛教就有這種方便,我們用不著身處叢林廟宇,也能聆聽這股天籟之音。佛光山梵唄讚頌團,2000年在香港演出《一日梵貝千禧法音》,把寺廟一天裡頭的整個內容搬到舞台去,從清早的打板起床,展開一天的修行作息,到晚上的開大靜睡覺,均以梵唄、唱誦、舞蹈來表現,寺廟的法器如鍾、鼓、木魚、磬、當子等都用上了,令觀眾有機會對佛門有整體的認識、深入的了解,這是前所未有的嘗試。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1999年到歐洲巡迴演出一個月,走了十個國家,歐洲人很讚嘆訝異,原來東方的音樂跟西方人也有它融和的地方,佛教的音樂原來也可以淨化心靈,聽來令人感到安靜祥和!

佛光山的開山宗師星雲大師,一直倡導人間佛教,他認為配合現代的東西,才有辦法讓現代人接觸,才可以走到他們的生活裡面,才是人間佛教最基本的弘揚方式。所以星雲大師不斷推動種種不一樣的方式,在不脫離宗教本身的規則,也沒有違反戒律的前提下,弘揚佛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