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巷

何家巷坐落於壽寧斜灘鎮區坂尾坑頭裡,巷外環繞小溪澗,巷內樓宇“之”字型排開,那高高防火牆、幽幽小曲巷、厝厝相連、門門相通,從外徑直往裡走,恰似曲徑通幽處。看那一幢幢古色古香的老民宅,頓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何家巷閩東古鎮斜灘有一條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的小古巷――何家巷。
據《何氏家譜》記載,何家巷形成於清道光十九年(1838)前,巷裡的古民宅迄今至少有160―200年歷史。實際上,這條小巷是一處集居住、聚會、休閒、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城堡建築群,占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當年何家巷人丁興旺時居住著500多口人,平均每幢民宅都住有六七十人,不少是四、五代同堂
我們在知名人士何宜武故居前看到,大門上方有一塊清光緒年間欽賜題刻的大橫匾,上書“大夫第”三個粗筆大字,“文革”期間被人剷除,留下的斑痕字跡還清晰可辨。這座為兩進兩廂、三層木質結構的樓房,外圍防火牆、內鋪三合土地面,冬暖夏涼;房內木柱立於磉石之上,整座建築未受潮濕影響。屋頂翹角飛檐,廳堂上方雕樑畫棟,門窗格扇花鳥浮雕栩栩如生,熠熠生輝;門楣及正廳裝飾優雅精緻、古樸典雅。巷子裡還有7座像這樣建築考究、風格別致的清代古宅,保護得基本完好。
當地老輩人信奉此說:何家巷面朝斜灘張家龍崗和郭家龍崗,此乃雙龍靈秀鍾會之地,文化底蘊深厚,靈氣十足,孕育無數英才。近代史上,從這裡走出許多志士名人,如國民黨中常委、“國大”秘書長何宜武和著名科學家、國民黨國防科委主任何宜慈兄弟就是出生這裡,此外,名震中外、義釋蘇共友人鮑羅廷夫人的大法官何鳳丹,大義凜然營救共產黨人、為革命立大功的國民黨南京最高法院檢察官何修及胞弟、河北省通縣縣長何簡等一代名人,都在這裡繁衍生息,留下他們的音容足跡和啟迪後人的故事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