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打

伏打

伏打(AlessandroVlota1745~182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

人物簡單介紹


伏打(AlessandroVlota1745~1827年)

義大利物理學家。1745年2月18日生於科摩,成年後出於好奇,才去研究自然現象。1774年伏打擔任科摩大學預科物理教授。同年發明了起電盤,這是靠靜電感應原理提供電的裝置。伏打還研究了化學,進行各種氣體的爆作試驗。1779年他擔任巴佛大學物理教授。1782年他成為法國科學學會的成員。1791年又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的會員。1794年伏打由於在電學、化學上的貢獻,榮獲柯普萊獎章。1800年他宣布發明了伏打電堆。1801年拿破崙巴黎召見伏打,法國科學院贈予伏打一枚金質勳章。
伏打發明電堆時已經50多歲了,他絕沒有想到持續電流對以後的影響會有那么大,他也沒有再作進一步的研究,一直在巴佛大學任教。1819年伏打退休回到故鄉,於1827年3月5日逝世。

貢獻

伏打的主要成就是發明了伏打電堆。
伏打在伽伐尼實險的基礎上,致力研究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他得出了新的結論,認為兩金屬不僅僅是導體,而且是由它們產生電流的。用伏打自己的話來說:金屬是真正的電流激發者,而神經是被動的。伏打並把這種電流命名為“金屬的”或“接觸的”電流。
伏打不僅發現兩種不同金屬接觸時會發生電流效應,而且發現當金屬浸入某些液體時,也會有同樣的效應。伏打開始是用幾隻碗盛了鹽水,把幾對黃銅和鋅做成的電極連線起來,就有電流產生。1800年3月20日,伏打在給敦皇家學會會長約瑟爵士的一封信中,宣布了一個重要的發現。他說:
“用30塊、40塊、60塊或更多的銅片,最好是用銀片,每一片都和一塊錫片(最好是鋅片)接觸,並且用相同數目的水層或比純水更好些的導電液體層,好食鹽水或鹼水等,或是浸透這些液體的紙殼或皮革……
“在桌子上或台子上,我水平地放一塊金屬片,例如銀片,在這一片上我放上第二片,即鋅片;在第二片上我放上了一張浸液片;然後放上另一塊銀片,緊接著是另一塊鋅片,上面方放上一張浸液片。如此,我以同樣的方式,總是在同一方向上,把銀片和鋅片合起來,那就是說總是銀在下面鋅在上面,或者相反,這要看我是怎樣開始放的,在兩對合起來的片子之間,都夾上一層浸液片。我如此繼續下去,就形成了一個高到不致自己垮下來的圓柱。”
伏打證明這個堆的一端帶正電,另一端帶負電,這就是伏打堆。當時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是第一個能產生穩定、持續電流的置。有了持續電流,對電學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
伏打電池的發明,使得科學家可以用比較大的持續電流來進行各種電學研究,促使電學研究有一個巨大的進展。伏打的成就受到各界普遍讚賞,科學界用他的姓氏命名電勢,電勢差(電壓)的單位,為“伏特”(就是伏打,音譯演變的),簡稱“伏”。
據說法國皇拿破崙一世1801年9月26日特地召伏打到巴黎,在一次專門的學術會議上伏打當眾做了實驗演示,親臨觀看的拿破崙把一枚特製的金質獎章授於伏打,並封他為伯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