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古墓

廣州先賢古墓 舊稱“蕃人冢”,俗稱“回回墳”或“響墳”。坐落在廣東省廣州市城外流花橋畔。相傳為唐時阿拉伯伊斯蘭教傳教師艾布·宛葛斯來華傳教逝世後,營葬於此。墓園拱門嵌額為唐貞觀三年(629)所建,據陳垣考證,當為唐永徽三年(652)。後經多次修葺,清代重建。

廣州先賢古墓 舊稱“蕃人冢”,俗稱“回回墳”或“響墳”。坐落在廣東省廣州市城外流花橋畔。相傳為唐時阿拉伯伊斯蘭教傳教師艾布·宛葛斯來華傳教逝世後,營葬於此。墓園拱門嵌額為唐貞觀三年(629)所建,據陳垣考證,當為唐永徽三年(652)。後經多次修葺,清代重建。據清代藍子羲所撰《天方正學》卷7《旺各斯大人墓誌》謂:“旺各斯,天方人也,西方至聖之母舅也,奉使護送天經而來。於唐貞觀六年行抵長安。唐太宗見其為人耿介,講經論道,有實學也。”“因敕建大清真寺”,“嗣後生齒日繁,太宗敕江寧、廣州亦建清真寺分駐。厥後大人期頤之年,由粵乘海船,放洋而去”。“大人在船中復命歸真,真體大發其香,墓於廣州城外。”“昔者舍西德四十位,同時歸真,皆墓於大人墓次”。又據《西來宗譜》稱:“挽個士果於粵東無常,教主等奉葬於圍牆內,仿西域墳形,立滾白石亭一間,四圍合隴,墳立中間,以為後人響祀之所,故又呼曰響墳”(附《敬錄先賢蘇哈爸遺蹟》)。地面上墓室建築為磚砌正方形,上覆半圓拱頂,四角以菱角牙磚與方磚疊澀14層。墓室上圓下方,內成洞形,入內誦經時回聲響亮,移時方止,故有“響墳”之稱。墓園以高牆圍繞,南面設門。墓前建有禮拜殿及牌坊、方亭、客廳、水房等房舍,院內古木參天,清幽雅潔。大門前鋪砌石路,路旁竹木繁茂。墓旁為明清以來知名穆斯林人士墓地,以明末抗清殉難的回回穆斯林人士羽鳳麟、繳子浮、馬承祖合葬的“教門三忠墓”最著名。墓園內立有1924年廣東省省長廖仲愷保護回族墳場布告的石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