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水大廳

仙水大廳

仙水大廳,座落於榜頭鎮仙水村龜山南麓,是明正統年間行人司陳昇的故居。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依龜山山勢建築成三幢並排的“九間張”大屋,計有七進十廳九個天井。

仙水大廳仙水大廳

地理位置
仙水大廳,座落於福建省榜頭鎮仙水村龜山南麓,是明正統年間行人司陳昇的故居。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依龜山山勢建築成三幢並排的“九間張”大屋,計有七進十廳九個天井
第一進是府門,上有“陳氏故居”的石刻。門前有一口面積六畝的大池(因年久失修,泥沙淤積,已被開墾兩備畝多,現大池面積只剩下三畝多)。
長第二進是小院,兩側是花台。第三進南面為照牆,中間是磚埕,西側有座門閣樓,左右兩間為護介將軍樓(被民眾翻蓋為平屋,現只存門台和石階)。
由府門走進大院,必須通過門閣樓,出入官員須經護介將軍樓由接待人員引進。第四進是大院,大院裡有個大磚埕,正中樹著一對旗桿。
由磚埕往上走,是一個用條石鑲成八卦形的台,叫祭台。東邊一口八米深的水井。大廳正門左右兩邊,有一對“鰲矛出超”(砌在大門外兩側的橫牆)。
祭台走上石階,就是大廳正門。門壇中是大門,左右還設有兩個小門(相傳官員出入,逢年過節開大門,一般人員進出走小門)。
大門左右一對石馬,大門門楣上掛著明英宗御筆“雙桂聯芳”的匾額。這是第一廳。由第一廳通到第二廳,中間隔個兩丈四尺見方的天井,天井中間用條石鋪成發梳形石路。
第一廳從地勢說是第五進,第二廳通向第三廳,又有一個兩丈四尺見方用條石鋪成的天井,第三大廳是正廳,長四丈四尺,寬兩丈六尺二寸,中柱高二丈四尺,屬第六進。正廳前正中通向天井處有個報事跪進的“假墀”,各廳兩側有寬闊的甬道、迴廊和連幢的廂房,都是單層歇山頂的土木結構,用材粗大,桁、椽、橫樑都是油漆的,保留明代建築的特色。正廳後面還有一幢三座並排的後廳,屬第七進,已被村民翻蓋為新房。
結構特點

仙水大廳的構式具有宮闕建築的五大特點:一有“九曲”,二有“桿橫”,三有“假墀”,四有“鰲矛出超”,五有“一馬台,下馬墊”。後來陳氏子孫就以“九曲七十二階,丈八三十六株”為其認親歸宗的暗語。
仙水大廳主人陳昇(明正統四年進士)、陳鼎(明正統九年舉人)兄弟和謹身殿大學士(即宰相)商輅等很有交情,因而陳昇在當時聲譽很高。陳昇母親七十大壽時,商輅親撰“皇華羨穎水名家,百葉箕裘充祖德;僕射開龜城世裔,一堂和煦樂春光”的楹聯前來祝壽。
朝中官員,宮內太監和沿途省、府、縣官員聞訊也紛紛前來祝壽,相傳計收楹聯118對。陳昇把商輅的楹聯掛在正廳中柱上,其它楹聯按官銜、輩次懸掛,全府都掛遍了,只能掛上96對,凡能被掛上的,都感到榮幸。從此之後,仙水陳家定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十五為撰寫楹聯活動日。這天,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大廳上撰聯、書寫、吟詠者濟濟一堂。而每年選貼上柱子的只有九對(正廳四對,中廳四對,大門一對),因此凡被選貼者,鹹感榮耀。民間流傳:“聯掛仙水大廳”的典故,就出於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