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鎮[重慶市]

仁義鎮[重慶市]

仁義鎮位於重慶市榮昌縣城西北17公里,是榮昌的中心重鎮。明代萬曆年間建為仁義里,民國22年(1933年)建為仁義鎮,滄海桑田鑄造了仁義人民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優良品格。仁義鎮黨委、政府和仁義人民一道,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讓仁義面貌煥然一新,建成了榮昌最大的萬畝蠶桑基地和萬畝香脆竹基地,被重慶市政府確認為百個中心鎮之一。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仁義鎮仁義鎮
仁義鎮面積79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約6萬人,城鎮面積1.6平凡公里,常駐人口1.5萬人。盛產蠶繭、生絲、香脆竹筍、白鵝水晶梨、黃籽菜油等農副產品,其中以重慶市榮昌縣仁義繭絲綢公司為龍頭的萬畝蠶桑產業,年產鮮繭可達1300噸,生絲150噸,蠶桑業發種量和產繭量占榮昌的80%以上;昌州香脆竹栽植1.1萬畝,可年產鮮筍3萬噸,原料竹1000噸;以西江月種鵝場為龍頭的榮昌白鵝養殖基地,年出欄白鵝50萬隻以上。鎮域內常年保持外銷榮昌仔豬15萬頭,生豬6萬頭,雜交水稻制種3000畝,以黃籽菜油為代表的油料作物2500噸,以水晶梨為代表的水果2000噸,農副產品豐富,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被重慶市確定為無公害水稻生產示範區。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有以三奇湖(中二型水庫)為代表的水庫九座,三奇湖以深厚的人文、自然優勢一枝獨秀,古巴人洞居、秦漢古墓群、日本僧人、中華鱘繁育並稱“三奇四寶”,聞名遐邇。

境內交通便捷,仁義鎮是連線川南至川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榮吳公路、榮河公路穿境而過,距成渝高速公路榮隆出口13公里,距大內(大足至內江)高等級公路吳家出口18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350公里,其中縣道70公里,村道280公里,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全面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作,新建110千伏安變電站一座,電力資源豐富。實現了網路寬頻傳輸,光纖電視和程控電話村村通,信息咨訊快捷。場鎮區域內天然氣和自來水管網工程配套完善,提高了民眾生活水平。轄區內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有1.2萬平方米的綜合市場1個,四級汽車站1個,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國小12所,中心衛生院1所,標準化村級衛生室20個。

仁義鎮充分發揮農業產業規模化和深厚人文,自然資源的優勢,建立了“桑—草—畜”和“竹—果—游”的發展模式,著力萬畝蠶桑產業,傾力打造生態農業示範區。仁義鎮黨委政府正以“誠實守信、堅忍不拔、開拓開放”的精神,帶領全鎮人民,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努力把仁義建設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的榮昌縣中心重鎮。

城鎮建設

仁義鎮仁義鎮
榮昌縣仁義鎮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針對民願、民盼的“一焦點三盼點五熱點”問題,採取措施落實責任進行整改,取得顯著實效。

落實措施,解決場鎮自來水供應的“焦點”問題。近半年來,仁義鎮進行場鎮取水管道改造,因工程進展緩慢,停水現象較為嚴重,影響了8000餘名居民的用水問題。鎮黨委、政府及時成立整改領導小組,通過與自來水公司協調溝通和做企業的工作,由企業投資近20餘萬元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現已徹底解決了場鎮居民用水問題。

解民憂,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三個盼點”問題。一是解決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償還“三金”借款問題。在1999年處理償還“三金”借款時,鎮財政曾向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借款18萬餘元一直未還。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幹部職工再次反映這個問題。鎮黨委、政府及時籌集資金,全部給予了償還。二是投資22萬元啟動實施保全街道路面硬化工程。原保全鄉於2001年合併到仁義鎮,400米街道路面硬化問題一直是場鎮400餘居民反映強烈的問題。鎮黨委、政府及時納入工作日程,多方籌集資金於10月8日正式施工建設。三是解決全鎮最後一個沒有“通公路”村的問題。三奇村地處仁義鎮偏遠地方,多年來一直沒有通公路,民眾反映強烈。鎮黨委、政府在爭取多方支持的下,籌資27萬元修通了貫穿該村5.5公里的泥石路,為三奇湖環湖旅遊開發奠定了礎。

為民想,解決民眾急需的“五個熱點”問題。一是投資70萬元啟動實施長達750米的三奇大道建設,解決湖區開發瓶頸問題。同時,與三奇公路、仁金公路、榮河公路形成便捷的環湖公路網,打響湖區旅遊建設“第一槍”,為民眾經濟發展新添增長點。二是啟動仁義鎮對4000畝蠶桑品種改良。鎮黨委、政府按照“縣政府主導、部門協作、龍頭支持、鎮政府實施”的工作思路,籌資50萬元對五里、瑤山等8個重點村近4000畝蠶桑進行品種嫁接改良。2008年,正聘請縣農業局蠶桑站的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在各重點村舉辦嫁接技術培訓,進行冬季桑樹管護。三是修建天燈村公路。5年前,天燈村村民自發集資修建了一條長1.5公里的村級公路,由於沒注重養護,一直都無法發揮作用。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當地村民開山放炮、挖坎填溝、投工投勞,大搞公路修建。2008年,已打通長1.5公里、寬5米的村級公路,實現了該村社社通公路的願望。四是抓好雞毛撣子產業化建設。仁義鎮黨政領導用科學的發展觀探索雞毛撣子的發展方向,積極推動農戶組建公司,改進工藝,創建品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興鎮。五是組織銷售麻竹筍。2003年,仁義鎮20個村栽種麻竹8500畝。2008年,鎮黨委、政府將麻竹的銷售問題作為一項為民辦實事的大事來抓,組織麻竹協會銜接公司收購竹筍和竹葉。截止2008年,已銷售麻竹筍4萬斤、竹葉5萬斤,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經濟建設

仁義鎮仁義鎮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仁義鎮按照“以特色項目建設引領仁義經濟發展”的工作思路,在全鎮上下大力實施五大特色項目帶動,以確保農業實現增效,農民實現增收。

一是加大實施養殖小區建設項目建設力度,帶動生豬產業的迅速發展。2007年,政府投入6萬元,率先在獨柏村發動了30戶養殖戶,興建豬舍30處,新飼養母豬200頭,帶動農戶500餘戶。全年,共外銷仔豬16.3萬頭,僅此一項就為農增收150餘萬元。2008年,全鎮將重點抓好1000頭“榮二元”瘦肉型母豬的推廣,擴大優質瘦肉型生豬在出欄商品豬中的比重。

二是實施萬畝蠶桑改良工程項目,提高蠶桑產業效益。一是加大萬畝蠶桑基地的桑樹改良工作。去冬今春,全鎮共籌資50萬元,啟動實施了“嘉陵20號”的品種改良,優質桑樹嫁接改良3000畝,並對境內1.2萬畝桑樹全部進行規範管護。二是繼續加大力度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全鎮將繼續推行以獎帶補政策推廣省力化蠶台,推廣“夏方秋白”良種蠶飼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抓住新農村建設契機,進一步加大對養蠶農戶的培訓力度。四是進一步加強與重慶川投繭業公司的合作力度,確保仁義繭絲綢公司和養蠶戶實現雙盈。

三是實施產業振興工程項目,推動特色產業促農增收。一是繼續壯大制種基地建設。2008年,全鎮共規劃完成制種1700餘畝。二是加強麻竹最佳化管理。將繼續通過麻竹專業合作社,組織食品公司對鮮筍和筍葉進行收購。三是引導雞毛撣子向產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增添農民增收新的經濟成長點。

四是實施“旅遊活鎮”項目建設,增添仁義新的經濟成長點。投資70萬元啟動的三奇大道建設項目,將徹底解決仁義旅遊開發的交通瓶頸問題。

五是實施農業設施改造項目建設,增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投入資金2萬元,維修電排6台,整治水渠500米,確保了農業生產穩定開展。二是投入資金20萬元,對全鎮8處舊電力提灌進行了改造。三是投入100萬元實施西部生態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四是投入資金150餘萬元,對龍井、鹿子等村的水系、路系進行改造。五是落實第七期水保工程項目資金30萬元。六是加大病險水庫的整治力度。七是實施新型農機推廣項目。

湖南省桂陽縣仁義鎮

仁義鎮仁義鎮
一、基本情況:位於桂陽縣城西北,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332畝。轄15個行政村、125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23550人,

二、區位優勢:省道1807線穿過境內5個行政村,鎮域路段全部為高標準水泥硬化路面,鎮治地仁義圩位於城往北11.5公里處,125個村民小組均實現了通公路、高壓電、有線、程控電話,學校及衛生醫療診所分布合理。

三、產業優勢:(1)農業產業化三足鼎立:烤菸年產菸葉量及創稅占全縣1/10,連續幾年居全縣首位,是“桂陽金葉”品牌的一面旗幟;荒山、丘崗面積大,借退耕還林契機,藥材和水果開發初具規模,土地開發價值高,森林覆蓋面廣;傍依舂陵江豐富水資源,名貴魚養殖潛力大。(2)礦藏及水資源豐富,境內金、銀、錳、鉛鋅、煤儲量較大。

四、經濟基礎:2004年全鎮生產總值(GDP)達2677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497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5311萬元,全年鎮財政收入共完成901.54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34.05%,比上年增長32.9%,其中財政四稅完成864.43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38.63%,特別是烤菸特產稅及附加完成了789.57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43.04%,超收了238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4340元(2003年為3574元)。

五、各村人口:仁義村1910人,王泗村984人,大坊村1054人,劉方村1481人,桐崗村1694人,白雲村1894人,梧桐村981人,圳頭村1157人,田心村1644人,下灣村1376人,大湖村2118人,陰山村1854人,蓮花村1244人,山河村1584人,下源村1321人。

廣西省八步區仁義鎮

仁義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的最南端,距市中心75公里,全鎮總面積308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5.6萬人。交通便利,207國道和在建中的洛湛鐵路穿鎮而過。2008年來,仁義鎮引資1400萬元開發水電站4座;引資開發速豐林基地5萬畝、三華李等優質水果基地6000畝;工業方面引資1.5億元興辦了金屬製品廠、燈飾廠等十多家企業;農業方面以大力發展農業企業為龍頭,共引資3000多萬元興辦了示範園蔬菜加工廠、保福立體水產養豬場、穗深三黃雞繁育中心及養殖基地等多家農業企業。仁義鎮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辦學條件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每年均有十多人考上市重點高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