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塔

仁壽塔

仁壽塔修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 年)。原為木塔,在紹興乙亥(1155年)和淳熙年間(1174~1189 年),兩次失火被毀。於是改換材料,起初用磚,不久又改用石頭修建。它的建築形制與鎮國塔基本相同,只是在高度上只有44.06 米,較鎮國塔低4.18 米。而仁壽塔建築的時間則比鎮國塔早了10 年。按一寺雙塔的制兩塔的規劃與設計可能同時就決定了,只是施工有先後而已。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稱

仁壽塔

位置

福建泉州開元寺

始建時間

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

始建材料

木質

復建時間

紹定元年(1228年)

復建材料

石質

高度

44.06米

地理位置

仁壽塔位於大雄寶殿前西側,是東西塔中的西塔五代梁貞明年間(915-920年),建7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壽。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災,淳熙年間(1174-1189年)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年),改建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東塔十年而成。規制和東塔同,略小於東塔,高44.06米(底層6.63米,二層6.79米,三層5.80米,四層5.65米,五層8.59米,塔剎8.29米,基座直徑2.31米)。石雕工藝比東塔簡樸,各層門、龕兩旁也有雕像80尊,形態各異,線條粗獷,服飾單純(大多為僧衣),須彌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獸之類。

建築特點

福建泉州開元寺仁壽塔修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 年)。原為木塔,在紹興乙亥(1155年)和淳熙年間(1174~1189 年),兩次失火被毀。於是改換材料,起初用磚,不久又改用石頭修建。它的建築形制與鎮國塔基本相同,只是在高度上只有44.06 米,較鎮國塔低4.18 米。而仁壽塔建築的時間則比鎮國塔早了10 年。按一寺雙塔的制兩塔的規劃與設計可能同時就決定了,只是施工有先後而已。

開元寺的紫雲大殿前東西兩側,有一對石塔。東塔名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兩塔相距約二百米,全部仿木結構建造,為我國現存最高大的一對石塔。雙塔是可以登臨的同類型石塔中做工最精細的,其建築細部較忠實地反映南宋時福建地區的木構建築的風格。

修建歷史

泉州開元寺是閩南著名的寺院,也是我國南方著名古剎,創建於唐代垂拱年間(685~688年)。到宋代寺院又大為發展,這一對石塔,就是宋代遺留下來的。

仁壽塔修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為7層木塔,稱無量壽塔。宋政和年間(1111~1117)改稱仁壽塔。紹興乙亥(1155)年毀於火,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改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竣工,建成時間較東塔早13年。它的建築形制與鎮國塔基本相同,只是在高度上只有44.06米,較鎮國塔低4.18米。而仁壽塔建築的時間則比鎮國塔早了十年。按一寺雙塔的制兩塔的規劃與設計可能同時就決定了,只是施工有先後而已。

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年),為木塔,南宋時易為磚建,喜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的花崗石塔。塔高48.24米,直徑18.5米,邊長7.8米。第一層塔身之下有一比較低矮的基座,為須彌座形式。座身上下,刻蓮花、卷草各一層,八個轉彎處,都雕鑿承托巨座的一尊力士像。束腰部分壺門內刻佛故事及獅、龍等動物形象39幅。座上塔基周圍有石欄桿。基座的四個正面,各設踏步五級。

建築風格

塔身分作外壁、外走廊、內迴廊、塔心柱幾個部分。外壁四正面辟門,其餘四斜面設佛龕。門側刻天王、力士,龕兩旁刻文殊、普賢及其他菩薩、天神、佛弟子等。塔身每層轉角處雕作圓形椅柱,製作特異,為一般古建築所罕見。每層塔身之外,均設有平座欄桿,構成圍繞的外廊,人們可以走出塔身繞欄眺望。

泉州雙塔體形宏大,出檐深遠,勾欄環繞,門戶洞開,遠遠望去宛如木構一般,充分顯示了閩南地區古代石工技藝的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