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瞬

《人生一瞬》是2012年5月出版的圖書,由詹宏志編著。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人生一瞬人生一瞬
作者: 詹宏志 著

定價: 28 元

頁數: 299頁

字數: 181千字

開本: 32 開

裝幀: 平裝

出版日期: 2012年5月

圖書簡介

年歲漸長,記憶發酵。

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旅程,往事紛至沓來。詹宏志搜尋自己的生命經驗,企圖從靈光一閃的畫面中,建立起私密的個人史。

書分兩輯:輯一是生命時間軸下的凝思與追憶,捕捉各個成長階段難忘的人、事、物、情與景;輯二則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與不可忘懷,記述遊歷世界各地如日本、歐美等地的趣聞與所思所感。

作者簡介

詹宏志台灣南投人,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電腦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出版集團之創辦人。

擁有超過30年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於聯合報、工商時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周刊等;於各媒體擔任總編輯期間,曾策劃或編輯超過乾種書刊,並曾創辦(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40多種雜誌。

作為著名的鬼才和全才,兼具作家、意見領袖、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等多種身份,並以其創意和對文化及網路趨勢與社會經濟問題的精闢見解而廣受尊重。

出版著作十餘種,包括文學評論、社會趨勢報告及散文:《兩種文學心靈》、《趨勢索隱》、《創意人》、《趨勢報告》、《城市觀察》《人生一瞬》、《綠光往事》、《詹宏志私房謀殺》、《偵探研究》等。

作為台灣新電影的重要輿論推手,曾起草“台灣新電影宣言”,並策劃和監製多部台灣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包括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以及吳念真導演的《多桑》等。

此外,也擔任過台灣許多出版及資訊相關產業協會的理事長、董事及理監事等職。曾於1997年獲台灣People Magazine頒發鑽石獎章,並於2008年獲“新聞局”第二屆數位出版金鼎獎“評審委員會特別獎”。

編輯推薦

宏志的文字現在才在這裡出版,雖然耽擱太久,總算讓我長出一口氣。

――阿 城

詹宏志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絕不抽象,將複雜的來龍去脈說得有趣、帥勁,令人神往,他是此中高手。

――朱天文

我和宏志各有各的“動物領域”,同一代人,相與三十載,能夠成為漸行漸近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事,關鍵在於我們都還保有一點不堪湊附熱鬧的好奇心,在慣於接觸種種未必能和正常人交換心得的瑣碎知識之際,相濡以沫也許正是難得的緣法。

――張大春

這些作品當然可以讓大陸讀者一窺詹宏志那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配備與無線電望遠鏡似的敏銳觸角,也當然能夠略顯這位絕代才子的蘊藉光華;我唯一擔心的是,這就夠了嗎?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讓大陸讀者明白:沒有詹宏志,就沒有今天的台灣?

――梁文道

《人生一瞬》編輯推薦:年歲漸長,記得發酵孩提往事一幕幕,如此鮮明多彩,卻令人心生疑惑:“這一切都是真的嗎”?詹宏志遠離童年,墜入關於記憶的提問,他搜尋徙,企圖從靈光一閃的畫面中,建立起自私密的個人史。

章節試讀

人生有一些記憶畫面意義不明,但卻又難以忘懷。譬如說,黑色發亮的煤炭堆上,有幾隻翩翩飛舞的黃蝴蝶,就是在我腦海里盤旋了四十年的一幅畫面;我有時候也不能完全確定,這究竟是一個真實的經驗,或者只是一種長期堆疊而逐漸成形的花色想像?

好像總在傍晚時分,我家門前那條直街盡頭的天空,剛剛露出一片鮮艷的橘色,一輛大卡車噗卜噗卜地開了過來;有時候是母親,有時候是阿姨,帶著我在路邊等著,我可能是三歲或者四歲或者五歲。卡車戛然在我家門口急急停住,兩個工人笑呵呵地從車上跳下來,和我母親打個招呼,立即利落地掀開卡車屁股後的擋蓋,再跳上車用鏟子和鋤頭嘩啦嘩啦鏟下瀑布一般的煤炭來,那是一整車黑得發亮的上等無煙煤。卡車和工人都是從父親的煤礦里來的,自己家生產煤炭,儘管當時一般家庭都燒木炭或煤球,我們家裡煮飯燒水卻用最高級的無煙煤。

天色這時通常已經轉為紫橙色,有些店家已經點起燈來了,鄰居三五成群拿著畚箕、竹籠和竹掃把靠了過來,不等到一卡車的煤炭都堆到路邊,他們就開始一畚箕或一竹簍地把煤炭裝回家。一卡車的煤炭堆在地上看起來像是巍巍一座小山,但整條街的鄰居都各取一簍子之後,只剩下小小一堆,這個時候,通常天色已經昏黑了,天空變成墨藍色,微微還有一點光,家家戶戶都已經亮起黃色的燈泡,卡車司機和工人匆匆道別而去,總是留下幾位鄰居幫忙把餘下的煤炭一簍一簍搬到我們家的天井去。最後一段景象,我並不是記得太清楚,因為到了那個時候,我通常已經倒在媽媽或阿姨的背上睡著了。

父親在遠方山區的礦場裡工作,四十天才回來一次,這些黃昏時刻卡車載運無煙煤來的場景不曾看見過父親,但你仍然感覺到他的權威與存在,因為鄰居與卡車司機都以尊敬的口吻談及他,工人也會捎來他的近況與行蹤。到了年紀較大的時候,我才能明白別人為什麼稱讚他的能幹與慷慨。

但是每當父親回家的時候,卻是我們小孩子緊張小心的時刻;通常我在一個陽光充足的早晨醒來,立刻嗅到一種不尋常的氣氛。這種氣氛究竟是什麼,我也說不太清楚,也許是一種小心翼翼的狀態,家裡的其他成員似乎在這一刻都以更輕柔的方式走路,說話聲音也更壓低一些。我從榻榻米的床鋪上掀開棉被爬起來,輕輕把紙門拉開一條小縫,我看見一床紅色被面的棉被覆蓋著一個沉睡的形體,遠方的茶几上出現一隻木頭菸灰缸。是了,這就是了,這證明昨天夜裡某一個時刻,父親已經回到家中;小孩的內心警惕起來,家裡將會在未來幾天氣氛嚴肅而緊張,意味著我們都得要更守規矩一些,否則會更容易受到斥罵;直到某一天,父親再度消失蹤影,回去他工作的山區,我們才又重獲自由一般,再度活潑喧鬧起來。

那部載滿煤炭的卡車則是父親看不見的權威的一種表征,它總是在家中煤炭即將用罄之際準時出現,並且帶來鄰居們得以共享的數量,整個鏟煤、肩煤的勞動過程,我可以感覺到整條街上洋溢著幸福歡樂的嘉年華氣氛,配合黃昏時天色從金黃轉橘紅、紅紫轉暗藍的顏色流轉,像是一幅舊日的彩色剪影,這些事雖然都發生在六歲以前,我仍然能夠記得清晰的畫面。

鄰居們七手八腳幫母親把煤炭搬運到二樓家中的天井,那是屋裡唯一一處透天光的地方,雖然位於房子中央,但感覺上更像個陽台。紅磚矮牆角落邊上就堆著那一小座黑亮的煤炭山,牆頭上擺著幾盆肥美的蘆薈和花草,頭上則低斜架著晾衣的長竿子,每天掛曬著不同的洗淨衣物,我們家裡養的貓也常常睡在牆垣上,或者蜷縮在煤炭堆的高處。

我還太小,沒有大人或兄姐陪同,不容許步出屋門;我平常只能在房內四處流竄,一會兒躲進棉被櫥里,一會兒在臥房的榻榻米上打滾,或者鑽進熱氣騰騰的廚房,呆呆看著母親和阿姨切菜燒水煮飯,但更多的時間,我喜歡逗留在這片看得見天空的天井裡。從天井的矮牆望出去,看得到基隆遠方的山丘和密密麻麻的房屋;天色通常是灰灰藍藍的,每天都會下一小場雨,先是飄下輕柔的小雨絲,左鄰右合不知是誰總會先叫喊:“雨來喔!”但大家一面呼應著,一面也不慌忙,慢條斯理出來收拾好晾曬的衣服,下的也還是打不濕頭髮的毛毛雨;過一會兒,雨才加大了一點,這時總有大人會呵斥我趕緊進屋內,不然會著涼,大人們說。

雨水通常不會持續太久,鄰居也會有人先喊出:“雨停噦!”陽光又灰撲撲微弱地照耀著天井,並且穿過屋檐滴落的雨水折射出彩虹的繽紛。我再度回到這塊小天地,貓也先我一步搶占好牆頭的打盹位置,地上的紅磚面還有點濕意,牆角的青苔更翠綠了,那堆無煙煤則晶瑩剔透,身體沾滿露珠一般的雨水,黑亮得更加富有光澤;這個時候,很少有例外,總是有三兩隻鮮黃色的小蝴蝶在黑色的煤炭堆上輕巧起舞,它們相互呼應地時飛時停,仿佛跟隨某種節奏韻律,又仿佛是一種親密交談,黑黃相間的光影流動,透露出一種神秘詭異的氣氛。

黃蝴蝶為什麼流連在黑色的煤堆上?我從來沒有想到要追問。直到有一次,父親帶我到他工作的礦場去,礦坑外堆著一堆又一堆幾層樓高的煤炭山,每一座煤炭山上都飛舞著數百隻的黃蝴蝶,才四五歲的我,懵懵懂懂察覺蝴蝶與煤炭是有某種關聯的,並不是幾隻黃蝴蝶恰巧飛到我家的煤炭堆上。

並沒有大人能夠回答我的疑問,或者我也從來沒有問過。但這個畫面就停格在小孩的記憶之中,他經常反芻這個奇特的畫面,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自己給自己一個解釋性的答案;直到多年之後他上了高中,有一天他突然猜想,蝴蝶一定是因為煤炭中熟悉的木頭香氣而纏綿不去,對蝴蝶來說,那一堆山積的煤炭不過是另一座沉睡的黑森林。得到這個可能完全是浪漫想像的答案之後,他的知識追究就停止了,他已經因為相信而受到釋放了。

我的基隆歲月並不久長,一天夜裡,母親搖醒我,我和二姐、二哥和弟弟,都穿上全身漂亮的衣服,隨著盛裝的父親來到市區。我們在火車站搭上一列夜間的長程火車,小孩們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只知道母親半夜裡默默地包裝東西,已經連續好幾天了。火車在沉重的黑夜裡呼嘯行進,遠方有星光和燈火閃爍,我們都沒有說話,我緊緊抱著一本漫畫,倦極累極睡去;再醒來時,天色剛亮,我們來到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但旅程還沒結束,我們繼續轉搭巴士,在天光微曦中,空蕩蕩的巴士駛向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之間,最後到達台灣中部一個青翠明亮的鄉村,它的景色與港都基隆截然不同,空氣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樣,背景里蟲鳴鳥叫的聲音更是相當異國情調。我當時並不知道,父親已經失去了煤礦,而我也從此不再有堆著煤炭的天井,貓也與我們永久分別了,火車轉換了月台,我們的生命換了場景,另一個世界正在等著我們。P9-13

圖書目錄

輯一 時間

1956

記憶之柱

1958

煤炭堆上的黃蝴蝶

1959

父親回家時

1960

水中之光

1960

海上漂流的花朵

1961

羅斯金的憤怒

1961

1962

木瓜先生

1962

張望者

1964

我爸爸的恐龍

1967

穿山小孩

1968

後車站

1968

繁星若夢

1969

風雨中的計算機

輯二 地方

1969

山路

1970

珊瑚礁中的龍蝦

1970

小刀

1970

稻田舞女

1975

當睡人醒來

1978

但願少年有知

1982

孔子雕像下

1982

咖啡應有的樣子

1984

咖啡館裡的革命者

1986

依莎貝拉的來信

1997

給我全世界

1998

賽蓮之鄉

日本・四國

祖谷溫泉

日本・日光

治癒的旅行

日本・山陰

山陰道上

日本・九州島

驚喜的晚餐

日本 ・九州島

火與海的國度

日本・東北

奧入瀨溪谷

日本・立山

雪埋的旅館

日本・北海道

煙中巴士

日本・北海道

國民休暇

日本・北海道

雪國的誘惑

日本・北海道

三大蟹邂逅

日本・北海道

冰下魚

日本・北海道

步行食游

美國・加州

史蒂文森窮病之處

美國・波士頓

波士頓的私家偵探

美國・鱈魚角

鱈魚角的同性戀旅館

美國・德州

距離

美國・紐奧良

回到沼澤地

法國・巴黎

選單上的語言

法國・巴黎

來到巴黎的康有為

英國・倫敦

獻給約瑟夫・虎克

義大利・翡冷翠

一個人的餐酒

尼泊爾・那加闊

喜馬拉雅山麓下

尼泊爾・那加闊

在那遙遠的地方

俄國・堪察加

走到世界的盡頭

中國・香港

富麗怪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