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貿易結算

人民幣貿易結算

人民幣用於國際結算,中國進出口企業以人民幣計價,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幣,非居民則持有人民幣存款賬戶來進行跨境結算。人民幣貿易結算,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境外進出口商願意接受人民幣,特別是境外進口商手中有大量的人民幣用來支付。

簡介

人民幣貿易結算人民幣貿易結算

簡單而言,人民幣用於國際結算,中國進出口企業以人民幣計價,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幣,非居民則持有人民幣存款賬戶來進行跨境結算。人民幣貿易結算,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境外進出口商願意接受人民幣,特別是境外進口商手中有大量的人民幣用來支付。

截止現在,中國的貿易結算只能採用非人民幣幣種。這種機制形成和運行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在這種結算中,境內企業和境外企業發生貿易,必須通過某一商定的其他幣種,通常情況下,即美元歐元日元等可自由兌換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這樣,便於核算成本、收益費用,也能節約談判和各種商務計畫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被中外貿易夥伴選定的幣種,起到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因為它們在達成交易之前,都必須首先在本幣和結算貨幣之間各自進行計算,最終再折算成結算貨幣的價值,並以此訂立和約。

背景

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

2008年12月,國務院決定對廣東和長三角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雲南與東協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此次上海市廣東省4城市成為首批落實試點城市。

央行有關方面負責人日前指出,實現人民幣貿易結算,是市場對人民幣結算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順應形勢的自然結果。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與有關鄰國就已開始在邊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迄今為止,中國已與越南蒙古寮國尼泊爾俄羅斯吉爾吉斯、朝鮮和哈薩克斯坦八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有關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協定。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量不斷增長,將本幣結算從邊貿擴展到一般國際貿易的需求不斷增加。

同時,隨著內地與港澳經貿關係的日益緊密,近些年內地和港澳之間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需求也日益強烈。

2008年12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於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係發展,規避匯率風險,改善貿易條件,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結算貨幣——美元和歐元匯率都經歷了劇烈波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放緩對貿易融資產生了較大衝擊。匯率的劇烈波動和貿易融資的萎縮,都對貿易需求產生不利影響。在美元和歐元匯率劇烈波動中,中國企業和貿易夥伴國企業普遍希望使用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從而規避使用美元和歐元結算的匯率風險。因此,推行人民幣結算能夠使進出口企業實現雙贏,有利於穩定貿易需求。

關鍵

經濟學家眾說紛紜經濟學家眾說紛紜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於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係發展,規避匯率風險,改善貿易條件,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是考慮到中國與香港澳門地區及東南亞等周邊國家貿易往來比較頻繁,用人民幣取代美元來結算,可以避免匯率的劇烈波動,有利於貿易往來。”長期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曹紅輝說。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結算貨幣――美元和歐元匯率都經歷了劇烈波動,我國企業和貿易夥伴國企業普遍希望使用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從而規避使用美元和歐元結算的匯率風險。推行人民幣結算能夠使進出口企業實現雙贏,有利於穩定貿易需求。 事實上,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啟動,人民幣國際化征程的關鍵一步正在邁出。

“一般來說,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要經歷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三個步驟。如今,通過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可以減少周邊國家對美元結算的依賴性,從而為將來人民幣在區域內扮演投資和儲備貨幣職能打下基礎。而此前中國央行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65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貨幣互換協定,增加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量以及覆蓋面,為今後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資金支持。”曹紅輝說。 金融危機催生人民幣國際化征程。

自金融危機爆發後,“人民幣國際化”這一辭彙屢屢見諸報端。金融危機使人們意識到美元“一幣獨大”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以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性,同時也堅定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

“以一國主權貨幣作為世界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必然導致貨幣濫發現象,這正是本次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三十年來世界金融危機頻發的制度性根源。”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建業指出。

本世紀以來,美聯儲為了刺激本國經濟成長,自2001年以來大量發行貨幣並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終於導致了目前這場起源於美國次級債市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從而給全世界的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全球經濟也因此一蹶不振。正當世界各國協調一致、努力抵禦危機的時候,美聯儲卻不顧及自己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責任和地位,通過大規模購入美國國債增加市場美元供應,這意味著美元幣值將不斷走弱,意味著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債權國將再次為美國政府的救市買單。 “種種跡象已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在現有貨幣體系中,如果我國不謀求自身利益,下一次危機到來時,中國必將遭受比這次嚴重得多的損失。”中國社科院亞太所所長張宇燕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積極聯合開發中國家協調一致,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另一方面,積極落實和完善中國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投資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制度安排,加快港澳地區人民幣業務的發展,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此外,接受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為中國在將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獲得更多發言權,而且,還將有利於保持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保持國內經濟的穩定,同時,也是中國躋身於世界經濟強國的必要條件。

試點

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和銀監會昨日公布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作為首批試點地區將選擇企業進行試點。業內人士認為,外貿企業匯兌風險將隨之大大降低。
今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這5個地區開展試點,境外地域範圍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協國家。《辦法》指出,允許指定的、有條件的企業在自願的基礎上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支持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試點地區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協調當地有關部門推薦試點企業,由央行會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和銀監會等有關部門進行審核,最終確定試點企業名單。試點企業應當滿足的條件包括:國際結算業務經驗豐富,遵守財稅、商務、海關和外匯管理各項規定,資信良好。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指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而不使用外幣。央行相關負責人昨日解釋稱,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美元和歐元等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匯率大幅波動,致使我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使用第三國貨幣進行貿易結算時,面臨較大的匯率波動風險。
央行稱,對於試點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貿易,將按照有關規定享受出口貨物退(免)稅政策,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企業出口所得的人民幣款項可以存放在境外,但應通過境內結算銀行向央行當地分支機構備案。

意義

人民幣貿易結算人民幣貿易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進入實質性階段,對於日漸走向國際大舞台的中國而言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但與此同時,由於缺乏經驗,我們將做好迎接從未有過的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銀監會近日共同制定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這標誌著我國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的階段。它帶來的意義非同小可:

首先,藉助於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的推廣,中國經濟對外交流所帶來的財富增長一改以往“易受匯率風險影響”的脆弱結構,這為推動人民幣匯率和資本賬戶的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有利於增強中國貨幣政策在實施自身的“經濟成長和物價穩定”目標中的有效性。

第二,從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沿海城市和對中國經濟發展依存度較大的東協國家和地區先行先試人民幣貿易的跨境結算業務,有利於人民幣的“輸出”和由此形成的外部網路效應,即人民幣結算中所表現出來的規模經濟性會越來越多地吸引更多企業自願地加盟到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行列中,從而儘快實現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所應發揮的便利性強、換匯成本低這樣的支付結算功能(國際貨幣的第一大功能)。

第三,六大部門攜手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有利於克服中國現有的金融開放過程中所存在的制度漏洞和充分發揮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中所具有的整體“環境協調”的優勢(比如,做大貿易規模、有效發揮出口退稅的激勵機制、降低換匯的交易成本等),從而將“三元悖論”的風險(如果一國的貨幣制度具有自己的獨立性,而且匯率制度安排又偏向保守穩定,那么,在全球化的環境中金融的開放將會使自己國家出現像東亞金融危機那樣的災難)降低和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最後,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的開展有利於我國金融體系進一步積累國際業務的經驗和高端人才的培養,並進一步推動我國金融體系的業務升級和金融創新活動的深化。同時,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陸和港澳台金融合作的載體,也為亞洲金融合作和經濟合作的深入和推廣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渠道。

面臨挑戰

人民幣人民幣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一旦啟動,中國就開始面臨著一些以前從未經歷過的挑戰:

首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的展開和形成規模不僅取決於中國正在加大力度推進的結算體系的現代化程度和運作效率,而且還取決於作為國際結算貨幣所應具備的國際貨幣的其他兩大功能:一是能否解決結算過程中人民幣頭寸盈餘狀態下境外投資者的“保值”需求(即規避通脹和匯率風險所帶來的人民幣相對購買力下降的問題),二是能否有效引導和控制人民幣頭寸盈餘狀態下的“增值”需求(人民幣持有的動機不能排除追求財富效應的投機活動)。從日元國際化失敗的原因看,就是因為它的金融體系無法提供日元頭寸“增值”和“保值”的功能才讓它所追求的結算貨幣目標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規模效應。

第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的推出時機正是在全球政府救市行為開始退出和中國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契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開放的大環境下啟動的,不能排除政府過度注資所形成的全球短期流動性資本對看漲的人民幣的需求,儘管我們現在的結算業務無法讓他們迅速積累足夠的頭寸,但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推行,外資大舉撤離的可能性會隨著中國經濟周期的自然調整而加大,尤其是還不同時具備國際貨幣的三大功能的時候,人民幣結算頭寸的迅速增加不一定是好事,監管部門的謹慎心態需要隨時持有,千萬不能被“虛榮心”和“狂妄心”所誘惑。

第三,要藉助港澳台、甚至國際的合作力量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尤其是通過香港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的發展來彌補由於大陸利率市場化不到位和債券市場不發達給人民幣貿易結算所帶來的麻煩。同時,還是要在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率先推行向中巴那樣的、建立在投資和貿易基礎上的“貨幣互換”活動,讓更多的國家和企業認識人民幣的好處和作為國際貨幣的經濟實力,從而減少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來自境外的不必要的阻力(日元國際化失敗的一大原因就在於此),為真正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打下紮實的“市場”基礎。

難點

開展試點開展試點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的出台意味著人民幣用於國際結算終於起步。不過試點初期可能遇到一些困難,而《辦法》在涉及資本項下的問題時仍然謹慎。

對手企業的難題

對於中國進出口企業來說,能在貿易中用人民幣支付是求之不得之事,這使其能完全規避匯率波動風險。目前的問題是對方企業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

“這可能是試點初期遇到的主要問題。” 興業銀行資金交易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說,其次的難題可能是境外企業如何獲得人民幣進行支付。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初期不會有很多企業接受人民幣結算。目前接受人民幣的境外企業一種可能是業務需要,另一種則是在與中資企業交易中處於弱勢,中資企業擁有貨幣選擇權和定價權。

“但這樣的企業顯然不多,因此開始時量不會很大,需要慢慢發展。”連平認為,相對於出口企業,進口企業在貿易中占據更多主動性,因此在我國進口業務中人民幣結算的發展可能更快。

魯政委認為,《辦法》提供購匯、融資等幫助境外企業獲得人民幣的手段,因此以貿易信貸方式做人民幣貿易結算是最有可能被使用的方式。首先,這種方式不涉及人民幣出境;其次,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境外企業信用風險。

就時機來看,美元走軟、人民幣相對強勢,為當下人民幣用於國際結算提供較好時機。連平指出,雖然目前人民幣對美元持續穩定,但中國經濟表現明顯好於其他國家,資本市場回暖也提供參與良機,人民幣仍有升值壓力,升值進程尚未結束。

清算模式無實質不同

對於獲普遍關心的清算模式,分析人士指出,《辦法》規定的兩種清算模式本質上沒有不同。

《辦法》規定,人民幣跨境清算可自由選擇兩種路徑:一是通過香港澳門地區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進行人民幣資金的跨境結算和清算;二是通過境內商業銀行代理境外商業銀行進行人民幣資金的跨境結算和清算。

連平指出,前者為清算模式,只需經中國銀行(香港)、中國銀行(澳門)兩家清算行,這是根據內地與港澳地區清算協定規定來實施的,這兩家銀行直接與中國人民銀行聯網,可以直接清算;後者是代理清算模式,即境外銀行通過境內銀行代理清算,而境內銀行清算中心都在中國人民銀行。

據了解,目前境內銀行除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外,還有廣州地區多家銀行都在試點範圍內。

連平認為,由於外資金融機構的積聚效應,業務的集中使上海更有優勢在未來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

《辦法》“較謹慎”

“《辦法》基本上將企業在貿易項下進行支付結算所需金融服務都考慮到了,”連平說,“但額度限制、服務範圍等還是限制在不大的範圍內,因此是比較謹慎的。”

他指出,從貨幣可兌換來說,允許境外企業進行貿易項下人民幣可兌換,實際上是將以往以境內居民為主要對象的貿易項下可兌換拓展到境外,但對資本項下人民幣可兌換沒有任何涉及。如,對於資金回流、投資金融市場等都無任何提及。

魯政委指出,沒有人民幣回流和投資渠道將是限制境外企業對於人民幣需求的主要障礙。在資本項目下仍嚴格管制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一些短期辦法,建立通暢的人民幣回流渠道。如境內外銀行可以建立合作機制,接受人民幣存款和自由兌換等,或建立委託理財關係,境外銀行可以委託境內銀行投資境內市場等。

連平還指出,《辦法》將境內人民幣資金控制在貿易項下,境外人民幣資金則主要控制在相關企業和銀行賬戶中,不允許企業和銀行出藉資金,這實際上限制了境外人民幣拆借市場的發展,從而制約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