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環境容量

人口環境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指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環境人口容量下了一個較為精確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詞語定義

人口數量快速增長的事實,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基於人類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口?一個國家或地區,又能容納多少人口?人類提出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環境人口容量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其中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最大。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類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狀況,資源越多,能供養的人口數量當然越多。

人類獲得的資源數量,與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人類獲取和利用資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帶來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比如在原始社會,人類幾乎沒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識,所能獲取的資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環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70億人口,在原始條件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想像的。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的生活除了滿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還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由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並不相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也在不斷變化。因此,確定具有什麼樣的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數據估計

(一)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例如現有的資源總數並不確定,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人口消費水平等也在不斷變化,這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但是,這並不排除在一定歷史階段內,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在假定技術水平、資源的基礎和潛力相對穩定,以及人口消費水平變化不大的條件下,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對定量的估計。為了簡便,在實際中通常把某一種或幾種資源能供養的人口數,例如土地資源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作為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值。

(二)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 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估計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估計結果。在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口的問題上,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幾種觀點(圖“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一)(二)(三)”)。

面對當前人口增長和資源加速利用的情況,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種問題,悲觀者認為,現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依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後果不堪構想。

樂觀者著眼於尚未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的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值。在經濟高度發展,科技進一步提高的未來,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推動人口與環境關係的良性循環。

介於悲觀者和樂觀者之間,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三)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 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發表了《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1995年2月,我國大陸人口已達到12億。雖然尚未超過學者們估計的我國人口承載量的最高值,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人口與環境,特別是人口與一些資源之間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從人口與可耕地關係來看,我國屬於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國家行列。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化的發展,生活用地不斷增加,可耕地總數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繼續減少的趨勢。

從人口與淡水關係來看,我國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於缺水,工農業生產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人們不得不大量開採地下水,有些地區已出現地下水枯竭的跡象。

我們必須正視我國人口增長與環境關係的現實矛盾,堅定不移地執行計畫生育和環境保護這兩項基本國策,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走上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軌道。

影響因素

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

人口身體素質指的是人口群體平均的身體健康狀況。人的身體是由各個系統構成的完整統一體,它不斷地通過新陳代謝與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人口身體素質的好壞,一方面取決於遺傳因素,另一方面取決於環境因素(圖“良好的生活環境使人延年益壽”)。即使是遺傳因素,也受到環境的長期影響。

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很多。首先,人類創造並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形式、文化傳統、科技知識、倫理道德等,是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人口身體素質的高低,越來越取決於社會環境因素。

其次,人口的身體素質也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在人類的早期,自然環境曾經是影響人口素質的決定性因素。下面通過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因素兩個方面,著重討論自然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

(一)原生環境因素 主要指地形、氣溫、濕度、降水等自然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與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有很大關係。有些地區的土壤中,缺乏人體需要的某些元素,或某些元素過多,都可能產生地方病。例如,硒是生命必需元素,經研究證實,環境中硒缺乏與克山病和大骨節病有著密切的關係;而環境中硒過剩,卻可能產生地方性硒中毒,表現出脫髮、脫甲和某些神經系統方面的病症。環境中碘異常,當地人口易得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有些地區自然放射線高,則容易引起畸形胎兒出生較多等。

(二)次生環境因素 主要指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因素。實際上,人類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地球上幾乎不存在沒受人類影響的環境。我們在這裡主要從物理、化學和生物三個方面,來討論環境污染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

現代交通、電信業的發展,使噪聲和微波輻射污染得以加劇。特別是以交通和工業噪聲為主的城市噪聲污染,已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噪聲不僅對人的聽力產生危害,對人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也有一定的影響。

人們對食品生產中的化學性添加劑頗多擔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關研究已證實,有些食品的污染物和夾雜物對人體有致畸、致癌作用,例如某些食品中的黃麴黴素,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強的物質之一;食品中含有的亞硝基化合物及防腐劑、抗氧化劑等也有一定的致畸、致癌作用。菸草燃燒時產生的煙霧中,含有上千種化學物質,絕大部分對人體有害,有多種致病變、致癌變作用(圖“吸菸危害他人和自己的健康”)。

由於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污水和糞便,以及生物製品廠、食品廠和醫院等的垃圾和廢棄物(圖“未經處理的垃圾”),沒有得到適當處理,可使病菌、病毒、寄生蟲卵對水體和土壤發生污染,並通過飲食傳播一些傳染病。這類污染往往在一定氣候條件下發生作用,構成對人體健康的侵害。如進入高溫多雨季節後,生物性污染物使蚊子大量繁殖,容易引起瘧疾、乙型腦炎等疾病的流行。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人口數量多少並不是最主要的,人口素質的高低往往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對科學技術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對環境有著特殊的影響。

一個地區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著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圖“人口素質與環境(一)(二)”)。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口,有正確的生態環境意識,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能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形成人口、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而人口素質較低的人口,難以形成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一旦落後意識和封建意識占了上風,就可能給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高,才能開發和利用更多、更廣泛的自然資源,在資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選擇的餘地。而科學文化素質低的人口,缺乏開發利用新資源的知識和能力,因此不得不依賴現有的資源,當對這些資源的依賴和使用超過一定強度後,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例如在某些漁業地區,捕撈強度大大超過了魚類種群的繁殖增長能力,結果造成一些魚類資源瀕於枯竭。

科學文化素質不同的人口,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科學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口,對資源的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產生全社會對資源的浪費性使用。這樣,為了維繫發展(這種發展往往是低水平的),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資源,另一方面又向環境排出更多的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後果。科學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口,或因為缺乏環境意識,或因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水平不夠,他們的行為經常導致對環境的侵害。至於環境的治理和改善工作,科學文化素質高的人口表現出更大的優勢,他們掌握了更多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並將這些運用到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中。可見,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之一(圖“文化素質與環境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