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戲

人偶戲

人偶戲是海南省臨高縣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人偶戲的演出以人偶同台為特色,以藝人的聲色來補充手中公仔的聲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臨高話作為自己的語言媒介。海南的人偶同台木偶戲興盛於臨高縣。

人偶戲人偶戲
人偶戲是海南省臨高縣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人偶戲的演出以人偶同台為特色,以藝人的聲色來補充手中公仔的聲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臨高話作為自己的語言媒介。它與臨劇的聲腔相同,流行區域也和臨劇一致。

介紹

海南的人偶同台木偶戲興盛於臨高縣,與其他地方的木偶戲有很大的區別。臨高縣的木偶戲演出時採用戲劇大舞台,不設布障,人與木偶同演一個角色。音樂以雙嗩吶為主。演員擎木偶粉墨登場。木偶造型美觀,眼口能動,栩栩如生。人裝與木偶相同,演出時有時以木偶為主,有時以人為主,有時是人偶合作。人要唱念做打,還要操縱木偶和自己的表演協調。人偶同台木偶戲表演變化百般,情趣盎然,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表演形式。海南人偶劇《鹿回頭》是近年成功創作的大型代表作,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表演技巧

人偶戲人偶戲
人偶互補———臨高人偶戲表演技巧。表演時,根據劇情需要,演員在偶的相對位置探出頭來,以臉部豐富的表情或眼神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感情或情緒。如臉露笑容,則示心情高興;如瞪眼睛,則示憤怒或痴呆等。坐下時,演員在偶間適當的位置內翹起二郎腿,組成特別的身段功架,表示人物洋洋得意的情態。臨高人偶戲演員王忠、王明亮最擅長此技。在一些神話劇中,演員將偶向高處或遠處拋,幾個空翻後站立另一個地方,以示劇中人物的“能耐”。

打虎功———臨高人偶戲武生表演特技。一人左手操縱虎頭,右手操虎尾,另一人左手操縱偶,一手拿棍(或不操縱木偶),相互對搏。此特技表演可歸納為追、閃、撲、擒、持、踢、打七功。“追”即虎追人;“閃”即人轉身躲避如閃電;“撲”即虎向人撲來;“擒”即人迅速將棍子壓住虎脖子;“持”即虎反過頭來咬住棍子,雙方難解難分;“踢”即人飛腿踢虎,虎翻在地;“打”即人用棍子擊打老虎。

晃“牛耳”———臨高人偶戲雜角表演技巧。“牛耳”即帽翅。人偶配合造型後,演員藉助手腕的力量,使劇中知縣黑紗帽的一邊“牛耳”不斷搖晃,以表現劇中人風流得意的神態。老藝人許永青擅用此技。

斬金剛鏈———臨高人偶戲表演特有的形式。多在中原與番邦交戰時運用。表演時,番方在舞台正中拉起一條繩子(代金剛鏈)將舞台分為兩半,雙方兵馬各在左右進退,一般不能逾越繩子的另一邊。在激烈的鑼鼓伴奏音樂聲中,表演各種武打動作,場面氣氛熱烈、緊張。最後,中原方斬斷“金剛鏈”,表示戰勝;番邦兵則敗逃。

拱手作揖———臨高人偶戲表演身段。演員過位時,同類、同僚之間(如正面人物與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與反面人物)彼此一定要互相拱手,女性側腰,男性胸前,躬身作揖。

跺腳———臨高人偶戲表演程式。凡一方用唱腔教訓或憤怒指責另一方時,唱至唱段最後一拍,必用右腳重重一跺。演員跺腳須合節奏,腳一跺下,過門音樂即起。

著名演員

王明亮
1978年進入臨高縣人偶劇團當演員。他勤奮好學,戲路廣,有天賦的金嗓子,能編能導,能唱能演,能彈吹拉打,是劇團里的多面手、台柱子。他表演神形兼備,人偶配合默契,特別擅長以“神”與“形”彌補偶的不足。他唱功以聲音洪亮、腔正韻甜,吐字清楚而見長。對人偶戲的主要唱腔“啊羅哈”,他在繼承前輩唱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通過輕唱、重唱、快唱和慢唱,可表現出人物多變的感情和不同的性格,而自成一派,民眾贊稱為“明亮板”。在20多年的藝術生涯里,他巧妙地運用發揮“人偶同演”這一藝術特色,創造出一批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深受民眾的好評。
陳少金
工正旦,表功細膩,功法適度,台步輕盈飄逸。以偶當上身人當下身組成特別的身段功架,創造一種特殊的藝術美感,有獨到之處。人偶配合,相輔相成,為觀眾展示“人偶同演”的藝術特色,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讓觀眾在“奇”中領略人偶戲的妙處。她行腔圓滑,真嗓自然流暢,嘹亮悅耳,拉腔甜潤,輕如行雲,柔如流水,享有“少金板”之稱。
鄧秀英
工彩旦。她平時留心觀察生活中潑辣、狡猾、善於交際女人的言行,經過加工提煉,套用到舞台的表演中去。由於她以生活原型為依據,所以表演逼真,被觀眾所喜愛。她操縱木偶技巧嫻熟,在《海花》中,為誘引盧吉昌,“從衣袋裡取出錢———將錢往高處一亮———把錢交給盧吉昌———盧吉昌接錢”這個動作組合由她操縱木偶來完成,不僅讓觀眾看到李香娘的奸狡,還使人們為她的操縱技巧而折服。鄧秀英嗓音圓滑,吐字清晰,往往會在唱腔中“疊字”或“夾白”,富有自己的特色。
王范
臨高縣人偶劇團的現任團長,也是一名優秀演員。他平時刻苦學藝,淨是專攻行當,且偏重反派花臉,髯口功,把子功,袍甲功,樣樣過硬,唱做念打齊頭並進。在表演中,他特別注重“神似”,彌補偶的不足,以“偶韻”表現人物性格,如“嘻嘻”一聲冷笑,表現奸狡;眼睛一瞪,表現兇殘;嘴唇一捫,眼珠一斜,表現陰險。他聲音洪亮渾厚,高音低音字字入耳。為形象地表現人物性格,在行腔時常混入假嗓,有獨到之處。

王忠
工小丑。他個子矮小,說話時眼睛眯成一條線,經常張口露牙,相貌與眾不同,是一塊笑料。表演自然,動作總是出人意料。對“人偶同演”的內涵有獨特的見解,在舞台上經常給觀眾奉獻“典型鏡頭”。如他在《鳳冠夢》中扮演的吳乙九,糊塗時,往椅子上一坐,翹起二郎腿與手中的木偶有機地組成別具一格的身段功架,不時地晃動“牛舌”,張口露牙, 顯出一副傻相,讓觀眾捧腹叫絕。他聲音清朗,行腔運調圓潤,常用襯詞疊字,頗有特點。

柯彩蓉
工花旦。扮相漂亮,做功玲瓏細膩,台步細碎,舞姿優美雅致,招式輕盈多變,擅長塑造有智有勇的女性形象。如《海花》中扮演的海花,在富有地方特色的“哩哩美”音樂鏇律中,人偶登台,遠眺大海後,偶“雲手”,人轉身“碎步”走圓台,至九龍口轉身亮相。這一段出場表演,人偶配合得體,既有“偶味”,也有“人情”,讓觀眾享受到一種特別的藝術美。她以情帶腔,嗓音悠揚悅耳,吐字清楚,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好演員。
王少娥
工正旦。扮相漂亮,身材苗條,做唱日臻成熟。她是一名青年演員、舞台新秀。

臉譜

人偶戲人偶戲
早期的人偶戲演出,各行當腳色的演員均不化妝勾臉。直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後,不論各行當角色的演員均為化淡妝、俊扮,不勾畫臉譜

木偶偶像的臉譜則較豐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臉(老父)、山賊和醜行中的官醜、小丑,均勾畫臉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在色彩上,有紅臉、白臉、黑臉、五彩臉幾種:老夫中秉性剛直的人物畫黑臉、忠勇剛強的人物塗紅臉;詭計多端的奸詐人物(老父)畫白臉;強盜綠林好漢或異邦人物(山賊)則勾五彩臉譜式。在臉譜的造型上,可分整臉和碎臉兩種。

一般地說,紅臉、白臉、黑臉多為整臉譜式,並在眉、眼、額心等處勾畫線條;五彩臉多為碎臉譜式,兩頰、雙眉、眼眶、鼻樑、額角、額心等部分用紅、黃、黑、藍、綠等多種不同顏色勾畫,線條或繁或簡,比較豐富,勾法也有所變化,若劇中人為占山為王者或為王室中人物,多在額中書一“王”字,以示其身份。

醜行中的官醜、小丑臉譜,與瓊劇有須醜和花生的譜式較為相似。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樑處塗白色,並用黑線條圈住,所塗白塊可大可小,或方或圓;或在鼻樑上塗黑圈小白塊,歪正大小均可。

婆行中的十惡娘臉譜,早期多畫紅色整臉,以表明人物陰臉、毒辣、兇狠的個性。新中國成立後,十惡娘臉譜改為俊扮,只在臉頰塗一黑痣,以示其身份。

臨高人偶戲偶像臉譜的樣式和種類不多。一般地說,偶像製作完成後,可擔任不同劇目中的不同人物,只需行當相同或人物類型相同便可共用。

人偶劇團

臨高縣人偶劇團是唯一一支“正規軍”,從演員陣容到綜合實力,明顯要比民營劇團高出一籌。王范是該團團長,他向記者介紹了臨高人偶戲的一些情況。王范說臨高人偶戲是流傳了幾百年的民間藝術形式,老百姓一直非常喜愛看。

人偶戲臨高縣人偶劇團
人偶戲是用臨高方言演唱的,除了在本縣演出,還在儋州定安、澄邁、瓊海、屯昌海口等講臨語的地方演出。臨高縣人偶劇團成立於1961年,除了上演一些傳統劇目以外,還排演過多台現代戲。這些年裡,臨高縣人偶劇團所走過的路可謂坎坎坷坷,1965年該團被取締,人員大都回家務農。

1978年,臨高縣人偶劇團又獲準恢復,重新招收了一批新生力量,近年來演出劇目200多個,其中,《海花》、《鬧鐘爺爺》於1981年赴京演出,獲演出獎;《蓮花仙子》於1992年進京參加匯演,獲音樂創作獎和演出獎。

而1983年至1988年間,共有約6年的時間劇團人員沒有工資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使劇團失去了原有的演出市場,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重新理順關係,找準市場定位。王范團長說,人偶劇團在很多方面也在大膽改革,每年都要推出3~5個新劇目。

每場正式演出前,利用演員化妝時間,還要加演大約50分鐘的小節目,請歌手演唱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等等。當記者問道害不害怕與民營劇團競爭時,王范說,臨高人偶戲有著廣大觀眾,他們會根據需要邀請不同的劇團前往演出。縣人偶劇團從演員、音響、劇目到木偶製作,都是最好的,他們不害怕競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