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縣古地下道

亳縣古地下道俗稱曹操隱兵道。 地下道在我國起源很早,古稱“地突”(“突”意穿)。 亳縣古地下道,始建於漢末。

亳縣古地下道 俗稱曹操隱兵道。位於亳縣城內,主要分布在以大隅首為中心,向東、西、南、北4個方面沿伸的街道地下,其它街巷地下亦有零星發現。
地下道在我國起源很早,古稱“地突”(“突”意穿)。使用地下道作戰,歷代典籍中不乏記述。
亳縣古地下道,始建於漢末。建安初年,譙縣(今亳縣)成為曹操軍事後方基地之一。為戰爭需要,曹操專門修築了地下道。現存地下道,為磚結構,均為並行雙道,其中支道縱橫交錯,互相通聯,工程巨大。壁上砌有放置照明燈盞的小龕,券頂上有的地方留有方洞,直通地面。地道一般高1.45~2.10米,寬0.60~1.20米,底面高低起伏。隔一般距離設一路障,高寬僅可供人貓腰而過,似為堵截追兵之機關。
地下道發現於民國27年(1938年)。1969年,被民眾再次發現並挖掘出近2000米。地道內出土鐵刀、彈丸、卸枚等軍事用具及漢、唐、宋代貨幣,還有宋代陶、瓷器、燈盞等。從地道用磚及出土文物分析,亳縣古地下道,為漢魏始修,唐、宋時期多次修葺使用,宋代以後廢棄不用的軍事設施,在國內罕見。因此被有關專家譽為“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地下城牆”。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建築史具有重要意義。
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亳縣古地下道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