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大衛·梭羅

亨利·大衛·梭羅

19世紀美國三大作家之一的亨利·大衛·梭羅,為何在世無人問津,死後卻名聲鵲起?細讀《瓦爾登湖》後,可以發現梭羅雖在當時無從得知20世紀德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卻以與其驚人的相似手段對那些所謂的經濟學原理進行了邏輯推理,並且構建了一個人類與自然完美融合的"萬物之網",消解了19世紀通行的教條——文明高於自然、都市生活優於田園生活、社會勝於個人。他解構了建立在先進工業基礎之上人類現代文明邏各斯,進而提出人類與自然完美融合的新型生活方式。

基本信息

亨利.大衛.梭羅亨利.大衛.梭羅
簡介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 Thoreau,1817-1862年),美國作家及自然主義者。其作品主張對不公正的政府進行非暴力抵抗運動,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在20世紀。莫漢達斯·K·甘地吸收了梭羅的許多思想,並以梭羅的散文《不服從論》(1849年)命名他所領導的印度自治運動。美國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也將自己領導的消極抵抗運動建立在該文章的信條基礎上。
梭羅認為反對公開的不公正應包括對不公正法律的違反,他對自己的信仰身體力行。有一次,梭羅幫助一位逃亡的黑人逃避追捕。另一次,他寧願坐牢也不願繳納麻薩諸塞州的人頭稅,為的是不支持墨西哥戰爭及延長奴隸制。
梭羅的作品《瓦爾登湖》或者《叢林生活》(1854年)是美國文學經典。該作品講述了他在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附近的瓦爾登湖畔一間小木屋裡生活的兩年。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清新、生動地描繪了他所觀察到的季節變遷以及其它自然事件和景觀。他還記錄了自己微薄的支出,比如他為建造小木屋的材料所支付的28.125美元,以及每周除自己種植的蔬菜外用於購買食品的27美分。他將自己在瓦爾登湖簡單、寧靜的生活與普通人瘋狂追逐名利的生活進行了比較。
梭羅並不堅持別人也過他所選擇的簡單生活。在個人方面,他信仰個人主義。他在《瓦爾登湖》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沒有跟上同伴的節奏,可能是因為他聽到一個不同的鼓手。就讓他跟隨聽到的音樂跳動,而不用管他是否合拍還是跑調。”

生平

梭羅出生於康科德。他的父親是一家小鉛筆廠的主人,生活貧困。但是小梭羅在當老師的姐姐資助下,進入了哈佛大學。1837年畢業之後,梭羅和他的兄弟約翰創辦了一所學校,這可能是美國第一所採用實地考察方式進行自然研究的學校。1841年約翰的健康惡化,兄弟倆關閉了這所學校,並進行了一次旅行,亨利在他的第一本書《康科德和梅里馬克河的一周》(1849年)記錄了這次旅行。
1837年梭羅遇見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之後,成為愛默生所領導的超驗主義團體中的一員。他為超驗主義雜誌《日晷》創作了詩歌及散文,並幫助編輯該雜誌。梭羅曾住在愛默生的家裡,1843年還住在愛默生的兄弟威廉家裡,並成為威廉家小孩的家庭教師。1845年梭羅用自己的雙手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小木屋;他在那一直住到1847年。在這段時間裡他完成了到康科德和梅里馬克河的旅行。離開小木屋之後,梭羅在愛默生的家中完成了《瓦爾登湖》的初稿。
梭羅以做測量員及打散工來養家餬口。他部分時間在自家的鉛筆工廠工作,幫助改進了生產工藝,大大提高了利潤。他大部分閒暇時間都是在康科德附近的森林漫步,以及到緬因州、紐約州、明尼蘇達州及加拿大旅行。從明尼蘇達州的一次旅行回來後不久,梭羅因患肺結核去世。
梭羅生前只出版了兩本書。他從1837年就開始寫日記,這本日記和其它原本作為授課用的文章,成為他死後出版的幾部著作的來源。梭羅於1960年入選美國偉人名人堂。

代表作

梭羅的作品包括:《遠足》(Excursions)(1863年)、《緬因州的森林》(The Maine Woods)(1864年)、《科德角》(Cape Cod)(1865年)、《麻薩諸塞州的早春》(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夏天》(1884年)、《冬天》(1888年)、《秋天》(1892年)、《作品集》(14卷,1906年)。
開放分類:
作家,美國人,自然主義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