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渡江

五馬渡江,讀wǔ mǎ dù jiāng,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於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

典源

《晉書》卷二十八〈五行中志·言不從·詩妖〉~845~

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游渡江,一馬化為龍。」後中原大亂,宗藩多絕,唯琅邪、汝南、西陽、南頓、彭城同至江東,而元帝嗣統矣。

《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57~

太安之際,童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及永嘉中,歲、鎮、熒惑、太白聚斗、牛之間,識者以為吳越之地當興王者。是歲,王室淪復,帝與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而帝竟登大位焉。

釋義

又稱五馬浮江,五馬渡江。具體是指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位王爺( 琅琊王、汝南王、 西陽王、 南頓王、彭城王)避戰亂南渡長江 ,最後琅琊王司馬睿於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所以民間說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說法。

同源典故

一馬化為龍五馬南來五馬南遊五馬渡江南渡馬浮五馬渡江天馬群馬南渡五馬浮江

示例

宋 王安石 《答張奉議》詩:“五馬渡江開國處,一牛吼地作菴人。”

唐 張說 《潁川夫人陳氏碑》:“五馬浮江,僑人占乎 南海 。”


作者

詩題

詩句

吳筠

建業懷古

五馬浮渡江,一龍躍天津。

李白

經亂後將地剡中留贈崔宣城

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徼。

胡曾

東山

五馬南浮一化龍,謝安入相此山空。

韓愈

桃源圖

大蛇中斷喪前王,群馬南渡開新主。

相關閱讀

五馬渡,地名,位於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幕府山北麓的江邊。相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弋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渡江至此,其中司馬睿所乘坐騎頓時化龍飛去,成為其稱帝前之“吉兆”。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正式建都,創建西晉王朝。五馬渡也因此而得名。

2009年隨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的建設,建為集南京自然風貌、歷史人文景觀、大江風韻,融親水觀江、健身休閒旅遊為一體的五馬渡廣場。

五馬渡廣場占地約3萬平米,規劃建築面積約0.5萬平米,由化龍麗地主題廣場、碼頭站房、公交場站、配套經營用房以及社會公共停車場等功能組成。其中“化龍麗地”為著名的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臨近長江邊高達16米的五匹奔馬鑄銅雕塑,栩栩如生地豎立在廣場中央。

五馬渡廣場的建成,恢復再現了金陵四十八景中“化龍麗地”的歷史典故,傳承了幕燕地區的歷史文脈;提升了幕燕濱江風貌區作為南京市主城重要結構性綠地的品質,更加體現了南京濱江作為城市視窗地區的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