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當召國家森林公園

五當召國家森林公園

五當召森林公園占地1200公頃,為內蒙古自治區天然森林公園,拱為著藏傳佛教一一黃教三大名寺之一的五當召廟。森林公園內天然林古木參天,松柏林立,灌木叢生,景點繁多,奇觀妙景俯拾皆是。其間曾為五當召廟活佛避暑的“庚毗召廟”及附近的岩門森林浴最為壯美,這裡危崖聳立,怪石嶙峋;流泉飛瀑,松柏森森,禽鳥歡歌,山桃吐香。沿溝北上,海拔2066米的最高峰一以獨具蒙古民族風情的敖包而得名的“敖包山”傲然挺立,登山遠眺,九曲黃河及周圍景致盡收眼底,給人以“登高而小天下”之感。

基本信息

簡介

五當召國家森林公園五當召國家森林公園

五當召森林公園占地1200公頃,為內蒙古自治區天然森林公園,拱為著藏傳佛教一一黃教三大名寺之一的五當召廟。森林公園內天然林古木參天,松柏林立,灌木叢生,景點繁多,奇觀妙景俯拾皆是。這裡有:陰森恐怖的“野狼谷”林,灌木間的“高山祈福區:;也有眺瞰遠方的“鷹山巨石”,更有險峻突兀的“高山峭壁”o其間曾為五當召廟活佛避暑的“庚毗召廟’’及附近的岩門森林浴最為壯美,這裡危崖聳立,怪石嶙峋;流泉飛瀑,松柏森森,禽鳥歡歌,山桃吐香。沿溝北上,海拔2066米的最高峰一以獨具蒙古民族風情的敖包而得名的“敖包山”傲然挺立,登山遠眺,九曲黃河及周圍景致盡收眼底,給人以“登高而小天下”之感,壯美之極,不愧為祖國邊陲的旅遊勝地。

景區景點

庚毗召

位於森林公園內的庚皮溝,在五當召正北四公里處。築于山澗瀑布西側半山腰,規模不大,有四座經堂,一處活佛府,三個廚房和十四棟住宿房,皆是一層藏式土木結構建築。這是五當召各學疏畢業者自願修行之所,也是活佛避暑佳地之一。

根皮溝野狼谷

位於根皮溝,溝深林密,四季色彩斑斕,終年山林翠綠。植被以天然油松為主,胸徑多在20厘米以上,下木以茂密的灌木所覆蓋,是野生動物主要的棲息地。

吉忽倫圖敖包山

吉忽倫圖敖包山吉忽倫圖敖包山

該山是森林公園最高峰,海拔2066.7米,位於根皮溝的北部。該山森林茂密,植被蓋度高,主要樹種以油松、白樺、山榆、大果榆、蒙古櫟等為主。該山頂平緩,築有吉忽倫圖敖包,當地牧民和寺內僧眾於每年陰曆六月十三祭典敖包,其內容也就是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兩旺。這一天人們除了祭典祈福之外,還要舉行娛樂活動。

風景資源

生物景觀

生物景觀生物景觀

1、植物

(1)植被垂直分布

森林公園正處於半乾旱的典型草原地帶內,山地南坡的植被呈現森林、灌叢、草原景觀。自下而上有三個垂直帶組成,即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灌叢帶和山地草甸帶。

①山地草原帶

在南麓分布於海拔1100—2100米之間(陰坡),與1100—1400米(陽坡)的山麓地帶,主要由石生針茅—冷蒿、本氏針茅—百里香草原群落和百里香群落所組成。在乾燥、石質陽坡還有白蓮蒿群落分布。

②山地森林灌叢帶

陰坡見於海拔1200—2100米之間,陽坡為1400—1900米,陰坡1300米以下,主要分布著虎榛子、土莊繡線菊、三裂繡線菊、柄扁桃等中生灌叢及稀疏的杜松林;在乾燥、石質的陽坡分布著白蓮蒿群落。海拔1300—1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油松林與油松—側柏、油松—杜松混交林及遼東櫟林,其上並有白樺林和白樺—山楊林,陽坡以線葉菊雜類草草原為主。

③山地草甸帶

分布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山地頂部,主要為早熟禾和雜類草組成的山地禾草草甸。在海拔不超過2000米的山地,山地頂部一般多為線葉菊雜類草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北麓植被比較簡單,除山地海拔高處陰坡有小片楊、樺林分布外,基本上為草原,上部以羊茅和線葉菊山地草原為主,下部(在海拔1600米以下)為克氏針茅草原植被,這類草原向北逐漸過渡到蒙古高平原上的地帶性典型草原或短花針茅荒漠草原.

(2)主要植被類型

大果榆大果榆

①草原植被

草原植被的明顯特點是普遍具有旱生植物的形態結構。植物體表面強烈縮小,如葉呈狹線形、內卷、氣孔內陷或葉形變小以減少蒸騰。繁殖方式通常以營養繁殖為主。

草原植被在本區所出現的群落類型是相當豐富多樣。有本氏針茅草原、貝加爾針茅草原、石生針茅、羊茅草原、線葉菊草原和羊草草原等。主要類型:

本氏針茅該類型不多,組成不複雜。建群種有本氏針茅、短花針茅、糙隱子草、無芒隱子草冰草和沙蘆草等,優勢種達烏里胡枝子。禾草層片中其它種類很少,雜類草層片中的一些種,多以伴生種出現,有阿爾泰狗哇花糙葉黃芪、阿氏旋花、山苦菜狹葉米口袋砂珍棘豆、遠志和狼毒等。一年生雜類草層片中有櫛葉蒿和車前等。半灌木層片比較發達,除優勢達烏里胡枝子之外還有冷蒿、白蓮蒿和百里香。

線葉菊草原 線葉菊草原種類豐富,結構比較複雜,季相華麗。草群的成層性不明顯,可區分為三個草本層。第一層通常由高大的禾草和雜類草組成,代表植物有地榆、黃花菜、細葉百合及貝加爾針茅等。第二層比較發達,主要由建群種—線葉菊構成,處於同層大量的雜類草有多種白頭翁、柴胡、防風、黃岑等。本層的植物主要是夏季開花植物,少部分為春季開花植物。第三層一般由矮生的雜類草植物構成,成分比較複雜,常見的有委陵菜屬、棘豆屬以及百里香等。

②山地森林植被森林公園的山地森林類型是以下綠闊葉林為主,代表性的群系是遼東櫟林,其次是次生的山楊、白樺林及椴樹林,油松林只在五當召廟宇附近受到保護的地方尚有殘存的片段,杜松是山地陽坡散生的針葉樹種,有時也可形成稀疏的林分。主要類型:

遼東櫟林(Form.Quercusliaotungensis) 遼東櫟在森林公園一般不形成純林,常與白樺、山楊、蒙椴等混生成林,或與油松組成針闊混交林。林下土壤發育為生草灰化棕色森林土,一般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陰坡和半陰坡。下木主要有三裂繡線菊、土莊繡線菊、胡枝子、虎榛子等,草本植物有苔草、早熟禾、大油芒、地榆、黃精、玉竹、蒿類等。有許多遼東櫟因多次砍伐已退化成為萌生的矮林,其外貌與群落組成均與山地中生灌叢相似。

生物景觀生物景觀

油松林(Form.Pinustabulaeformis) 油松林是我國暖溫帶山地廣泛出現的常綠針葉林,在內蒙古僅限於陰山山脈的大興安嶺最南部的黃崗梁一線以南的各山地。這也是油松分布區的北端,其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是華北夏綠闊葉林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山地與丘陵;分布區的南界在淮河流域的山地和秦巴山區,它與馬尾松在亞熱帶的廣泛分布相銜接,東面到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千山山地則為赤松所代替。因此,油松應屬於東亞區系的華北成分。

油松分布於海拔1300-1700米的陰坡、半陰坡。多為廟宇保護殘存的小片林,如哈拉沁溝老爺廟西坡、喇嘛廟、五當召等處均有分布。有些為油松純林,也有些是油松和遼東櫟(Quercusliaotungensis)的混交林,並有蒙椴(Tiliamongolica)少量混生,森林公園內的油松林為純林。典型地段,林木組成為6松、3櫟、1椴,鬱閉度可達0.6左右,灌木層發育一般,多呈團塊狀,可見到三裂繡線菊、土莊繡線菊、胡枝子、虎榛子、山刺玫、遼寧山楂、栒子等,草本植物主要是苔草,其次可見玉竹、北蒼朮、鳳毛菊、白蓮蒿、唐松草等,和冀北山地油松林很相似。

油松林油松林

根據油松的習性和歷史的記載,森林公園內油松林分布面積較大,但由於油松系陽性樹種,多分布於海拔較低、山地平緩的坡地(包括一部分陽坡、半陽坡),便於採伐,歷史上遭受嚴重破環,至解放前已殘存無幾。解放後,由於封山育林,才使其有所恢復。

③山地中生灌叢

山地中生灌叢多屬次生性植被,主要類型有:三裂繡線菊灌叢、虎榛子灌叢、黃刺梅灌叢、柄扁桃灌叢、以及雜木灌叢等。這些灌叢在山地植被組合中也占有較大的比例。虎榛子灌叢(Form.Ostryopsisdavidiana)虎榛子灌叢分布的生境多為石質山坡,伴生主要灌木有土莊繡線菊、三裂繡線菊等。分布於中山地帶水分條件較好的生境條件下,鬱閉度0.7—0.8,蓋度達80%以上。灌叢下植物生長茂盛,絕大部分為中生成分,如苔草、山丹、野豌豆、地榆、鈴蘭、黃精、藜蘆、歪頭菜、龍牙草、野罌粟等,分布於低山帶的灌叢,有大量草原成分侵入,如線葉菊、白蓮蒿、冷蒿柴胡細葉遠志、多葉棘豆、華北鴉蔥等雜類草,還有貝加爾針茅、糙隱子草、冰草、羊草等禾草。

三裂繡線菊灌叢(Eorm.spiraeatrilobata) 屬華北區系成分的種,在本區多出現在1500米左右的石質山地陽坡,海拔下降至1300米以下,則轉到半陽坡至陰坡。灌叢鬱閉度不高,約0.3-0.5,高度30-50厘米,混生在一起的有土莊繡線菊,黃刺梅、栒子、鼠李等,其下草本多為山地草原成分,如線葉菊、貝加爾針茅、溚草、隱子草、苔草、柴胡、防風等,半灌木的白蓮蒿常成局部優勢,草本層蓋度小於30%。

3、動物經初步調查顯示,森林公園內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18種,隸屬24目55科123屬,其中獸類有33種,隸屬6目12科;鳥類有173種,隸屬15目37科89屬;兩棲爬行類有12種,隸屬3目6科8屬。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4種。

天象景觀

在夏末秋初之際,五當召森林公園內雲霧多,常形成雲海景觀,眾多溝谷沉浸在虛幻的意境中。人們登上山巔,在雲海霧浪之中,別有一番心境。每當雨後初晴,在各峰頂常常能看到變幻無窮的雲海,而森林公園內的奇峰、怪石、森林、流泉,由於雲海的鋪蓋,顯得更加動人而富有詩意。

人文景觀

宗教文化

灌木林灌木林

(1)五當召

五當召是內蒙古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內蒙古地區喇嘛教寺廟中馳名古今,蜚聲中外的一座廟宇,是國家級中西部國線景點,中國藏傳佛教四大名寺之一。它位於包頭市東北54公里的陰山山脈吉忽倫圖山的五當溝。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之意。藏名巴達嘎爾。它依山而建,高低錯落,主體建築坐落在兩條山溝匯聚的山坡台地上,東西兩側的山麓、平地分布著一些附屬建築和僧舍棟房,兩座藏式白塔高高聳立,全部殿宇為典型的藏式風格,寺院分布合理,和諧而統一。遠望白色建築重重疊疊,鱗次櫛比。建築物上棕色的飾帶、黑色的小窗、金色的法輪、紅色的柱廊,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奪目。四周群山環抱,蒼松翠柏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

五當召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乾隆十四(公元749年)重建。主要建築由六大殿(蘇古沁獨貢殿、卻依拉獨貢、洞闊爾獨貢、當圪希德獨貢、阿會獨貢、日木倫獨貢)、三座活佛府(東科爾府、甘珠爾府章嘉府)和一座安放歷代活佛骨灰靈塔的蘇波蓋陵組成。全部房舍二千五百餘間,占地三百多畝。五當召建成後一直香火旺盛,信徒雲集,最興盛時期喇嘛有1200多人,在蒙藏地區有很高的聲譽,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寺廟,也是研究藏傳佛教、哲學、醫學、密宗、天文、地理等多種學科的高等學府。

寺內最大的建築蘇古沁獨貢,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位於寺院最前部,高三層,占地面積一千五百平方米。殿內有八十根方柱,上部雕刻和彩繪著各種花紋圖案,外裹雲龍圖案的栽絨地毯。地上排列著數十排座榻,上鋪藏式地毯。四壁滿繪釋迦牟尼佛傳故事和各種護法神像。頂部掛著各色幡幔,殿內莊嚴肅穆,富麗堂皇,全殿可容納千餘喇嘛在此集會誦經。二、三樓殿堂圖壁畫,極為珍貴。

卻依拉獨貢並列於蘇古沁西側,其面積僅小於蘇古沁獨貢,建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殿為專門研究佛教哲學學部,殿內供奉本召最大的銅製彌勒佛,高達十米,為黃銅分鑄焊接製成。彌勒佛戴五葉寶冠,裝飾華麗,端坐於須彌寶座上,手作說法印。木雕、彩繪的背光雕刻著卷草、火焰紋飾,頗為精美。

沿著四元的曲摺檯階而上是洞闊爾獨貢,高居全寺之中,其它建築均以殿為中心,殿後部分牆體塗以黃色故俗稱黃廟。這座殿堂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五當召早期建築。門楣上懸掛著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乾隆帝賜名的“廣覺寺”匾額,這裡是講授天文、曆法、數學的學部,也稱時輪數學院。殿內前後廳滿繪壁畫、裝飾考究。殿前寬敞的講經台是喇嘛講經、辨經的場所。

稠李子樹稠李子樹

與洞闊爾獨貢相連的西側是當圪希德獨貢,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俗稱“訓服殿”。是本召的護法神殿,殿內供奉著大威德金剛、怖畏金剛、勝樂金剛、吉祥天母等九尊彩塑護法神,面目猙獰可畏、多頭多臂、手掌各種法器,看後令人毛骨悚然。而本召建造年代最晚的日本倫獨貢,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位於護法神殿後邊西北高聳的山坡上,為教義戒律學部。內供高九米的格魯派祖師宗喀巴銅像,左右較小是其弟子甲曹傑與克主傑塑像。兩側木龕內有一千尊同模而成的宗喀巴塑像。二樓凸起的天窗即可容納高大的塑像,又可採納光線,顯示了獨具匠心的藏式佛寺建築特點。

活佛府緊靠日本倫獨貢東側山坡台地上,兩處建築高低相差十多米,東科爾、章嘉、甘珠爾三座活佛府相連,四周有廂房門樓圈圍,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庭院,環境優雅,尤其東科爾府更是建造精美、裝飾豪華,是本召歷代活佛的辦公處所和住地。房屋套連,正間辦公地陳列著歷代活佛用具和清政府賞賜及各王公大臣贈送的各種佛像、瓷器、玉器珠寶等。都是精美的珍貴文物。大廳前廊雕刻著神話人物、二龍戲珠、獅、象等,頂部藻井彩繪著瀝粉貼金佛教八寶圖案。

阿會獨貢是一座醫學和密宗學部的殿堂,建於嘉慶五年(1800年),東南靠活佛府。殿內兩壁塑的怪石危岩,色彩斑駁,洞龕內彩塑十八羅漢形態各異,四大天王莊重威嚴。正面供奉的釋迦牟尼及二弟子,門兩側繪有護法神像,與其緊靠的北側是蘇波蓋陵。殿內排列著本召七代活佛骨灰鎏金銅塔。塔為覆缽藏式特點,大小不一,打造精美,上面鑲嵌各種寶石。南壁供奉著一尊無量壽佛,手捧寶瓶結跏趺坐,姿態優美。這座陵殿小巧玲瓏,前後套連幾間小屋,二樓有很小的佛堂及廊台,門廊處有一大轉經筒和一排小轉經筒,供信徒轉經使用。沿五當召溝北行三公里還有一處建於半山的廟宇,稱庚毗廟。這裡風景極佳,奇峰險峻、叢林茂密、古木參天,山泉潺潺。半山腰原建有數座較小經堂和活佛及十多棟僧舍,是活佛避暑和喇嘛靜坐修行的地方。文革中遭到破壞,現已部分修復,以供遊人到這裡遊覽。

五當召既是一處整體的建築群,同時,每處殿堂建築,又可獨立成景。附屬的建築雖內外裝飾不及佛殿考究,但有的建築規模卻超出殿堂。在內蒙古現存幾十座明清寺院裡,五當召建築獨具特色,成為塞外一座著名寺院。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2)庚毗召

庚毗召位於森林公園內的庚皮溝,在五當召正北四公里處。築于山澗瀑布西側半山腰,規模不大,有四座經堂,一處活佛府,三個廚房和十四棟住宿房,皆是一層藏式土木結構建築。這是五當召各學疏畢業者自願修行之所,也是活佛避暑佳地之一。

聖泉聖泉

(3)宗教節日

五當召每年有許多大小宗教節日,但最為隆重和有影響的是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小月為二十四日)至八月初一的“嘛呢法會”,法會期間遠近信徒雲集在這裡,全寺喇嘛在蘇古沁獨貴晝夜誦念“嘛呢經”,一周內連續不斷。每日下午六點多鐘喇嘛手拿各種法樂,鼓號齊鳴,信徒相隨磚廟幾周,祈降福運。現在嘛呢法會往往與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共同舉辦傳統的賽馬、摔跤、射箭等文體活動。

(4)喇嘛教

當地喇嘛教屬宗喀巴所創立的喇嘛教黃教派系,是境內蒙古民族普遍信仰的一個教。阿拉坦汗時期傳入當地,後得以廣泛傳播。到清乾隆年間境內喇嘛教傳播規模達到鼎盛期。

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以後,境內先後建起較大寺院有廣覺寺(俗稱五當召)、廣靈寺(俗稱蠻慶召),莫爾根召等。到清嘉慶年間,境內黃教喇嘛達1400餘人。從清嘉慶年間,到民國38年的150餘年中,除莫爾根召、小召子於民國15年(1926年)被土匪放火燒毀外,廣覺寺、廣靈寺一直香火鼎盛。尤其廣覺寺,是政教合一特殊機構。該寺廟占有大量土地、牲畜,經濟基礎十分雄厚。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貫徹宗教政策,對廣覺寺進行重點保護。

喇嘛黃教的主要經典是甘珠爾經和丹珠爾經。主要宗教觀為回輪學說和宗喀巴創立的活佛轉理論。教徒平時除誦背本教經典外,還頻繁地舉行各種經會。對本教的國師、本寺的歷代活佛進行紀念,並對本教哲學思想進行研討、答辯。之外,教徒們也學一些雕塑、繪畫、時輪、數學等藝術和自然科學。境內大多數喇嘛對本教繁雜的經典論釋,只能擇共要旨,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只有極少數喇嘛能通覽修習,但真正達到精深造詣是極困難的。

腦包神被視作黃教喇嘛的保護神。境內凡召廟周圍的山頂、山口、道路岔口等處可見腦包。喇嘛也稱嘛呢堆,喇嘛們過腦包時順轉一周,添加一些石塊,放置馬鬃等物品,以積公德。

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境內及毗鄰地區黃教喇嘛,要到廣覺寺祭祀廟北的庚毗大腦包。祭前,先在腦包上插幡(又稱嘛呢旗),幡用白布或彩紙製成,上書“六字真言”或其它經文,周圍飾掛各色哈達。天蒙蒙亮時,喇嘛們帶上銅鍋、銅壺、香料、經卷、羊肉、清水、磚茶、鮮奶等,騎馬或步行到大腦包。剛過卯時,祭祀開始。首先在腦包神前焚香台上點燃大捆草香,把豐盛的祭品、供具擺放在腦包前台基上。祭品五光十色耀眼奪目。燒香完畢,由主祭大喇嘛在腦包神位前向四方及上方灑清水,作跪拜念經,其它喇嘛分跪兩旁,手持經卷撥動念珠,隨大喇嘛誦經,後面是參加祭祀人群。念過頭遍經,便吹打法樂。而後,喇嘛們便圍座神位前再含幾遍祭祀經和108遍“六字真言”,祝順一年神靈保佑,萬事通順。祭祀儀式結束後,眾人便燒起柴火,煮奶茶、烤羊肉,飲酒談笑。並開展賽馬、摔跤射箭等活動,場面紅火熱鬧,直到下午盡歡而歸。

這種祭祀活動延續至今,只是祭祀規模和認真程度不及從前。

交通路線

外部交通110G線高速路和210G線一級公路與森林公園擦肩而過,可作為進出森林公園的主要幹線。距森林公園最近的鐵路樞紐站包頭東站約為40公里,距森林公園最近的飛機場為包頭飛機場約為40公里。包頭東站是貫穿我國華北、西北地區的鐵路大動脈,可以直達北京、上海、天津、寧波、武漢、銀川、蘭州、西安、太原、成都等國內大中城市;已開通北京、上海、溫州、廣州、武漢、西安等城市的定期航班。

內部交通森林公園內部,以五當召為中心,輻射各景區、景點,現有道路基本完善,(但尚需維修升級),總里程達到50多公里。

民俗風情

由於公園所在地區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傳統,千百年來,鑄就了當地人民勤勞勇敢、質樸耿介的地域人格,形成了特有的社會習尚和風土人情,造就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

1、服飾 當地蒙古族清初以前服飾與遊牧生活相適應,喜穿長袍,穿為衣,脫為被,騎乘護膝蓋。與其它地區蒙古族服飾基本相同。

2、飲食豬、牛、羊肉為蒙古族傳統肉食品。每年農曆五月後草茂羊肥開始宰殺,但隨宰隨食。初冬小雪後,天氣轉寒,牲畜膘情好,進行一次集中宰殺,備足冬春肉食,俗稱“臥羊”,蒙古族肉食品通常吃法有全羊席、手扒肉、烤、燉、涮火鍋等。

3、婚俗 當地的蒙古族婚俗,既保留本民族傳統習俗,又吸收漢、滿族部分禮節,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禮儀程式。

(1)訂親: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男方父母暗地裡相女方身材容貌,認為可以,便央媒人帶領兒子前去求親。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設宴款待,宴席上雙方商討訂親日期。訂親時,男方給女方“四合禮”,即酒、肉、粉條、麵粉。

(2)娶親:娶親前3天,男方須把大“四合禮”送到女家,女方陪送妝奩、首飾、四季服裝,但女方不要財禮錢。娶親時男方出動兩輛車,小車子接人,大車拉嫁妝。隨車娶親去7人,1名押車小姑娘,2名車夫,新郎與1名陪郎,2名“胡答”(男方直系親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