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泄瀉

五更泄瀉

五更泄瀉又稱晨瀉、腎瀉、雞鳴瀉,最早出現於《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處洞瀉……,隨節飲食忌口,但得日間上半時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性的黎明之時的腹瀉。主要表現為每至黎明前五更時分開始出現脘腹作痛或不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大便不成形,無黏液及膿血。

病因病機

1.腎陽虛衰

多見於中老年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或者後天失養,久病傷及腎陽,抑或房事不節,最終導致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不能溫助脾陽以更好的腐熟運化水谷,黎明之時正至陽氣始發,陰氣始退之時,如若腎陽虛衰,則陽氣難以制陰,陰氣將衰未衰,從而陰寒內動,泛與腸間,腹痛即作,夾於腸間的寒水隨水谷而下即為泄瀉。

2.脾虛濕盛

《黃帝內經》有言:“脾者,喜燥而惡濕也”,如若脾虛濕盛,則清陽受困遏,致使脾運化無權,導致水谷濕滯交阻,從而脾陽下陷,中焦為濕所困,黎明之時為陰隨陽升之時,而脾陽下陷,陰濕阻滯故而為瀉。

3.肝氣乘脾

黎明之時為少陽木旺之時,如若素體脾虛,或憂思傷脾,飲食傷脾導致脾虛肝旺,則容易在黎明之時木乘土位,導致脾失健運而水谷不化形成泄瀉。

辨證施治

1.腎陽虛衰證

(1)證候多見於中老年患者,黎明之前出現腹痛,腸鳴即寫,瀉後得安,伴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喜喝熱飲,舌淡苔白,脈沉細。

(2)治則溫陽止瀉。

(3)主方四神丸加減。

2.脾虛濕盛證

(1)證候多見於身體虛胖者,或者活動較少的辦公室工作者,黎明之前出現大便溏瀉,進食油膩食物加重,伴見飲食減少,厭油膩,脘腹脹滿不舒,面色萎黃無華,肢體睏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濡。

(2)治則健脾祛濕,淡滲止瀉。

(3)主方參苓白朮散加減。

3.肝氣乘脾證

(1)證候多見於平素抑鬱,精神緊張之人,黎明前出現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伴見胸脅脹悶不舒,噯氣,食少,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緩。

(2)治則補脾瀉肝,祛濕止瀉。

(3)主方痛瀉藥方加減。

其他治療

針刺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等穴位,以灸法溫補脾腎為大法,兼以針刺太沖、陽陵泉、陰陵泉等穴位疏肝解郁,利濕實便以取得療效。

五更瀉為泄瀉的一種,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更不能拘泥於脾腎陽虛以偏概全,仍需要正確的辨證論治為根本,加上針灸等方法調和陰陽從而解除疾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