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道德院

五教道德院

五教道德院,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東四道街西側。1923年4月,省城中心慈會會長陳福齡等人以“近日人心不古,道德滄落”為由,提倡儒、釋、道三家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五教歸一”,以“專以教救災恤難,講演道德,異民眾之大同”為宗旨,發起成立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籌建時陳福齡等9人自籌經費,並出版《聚奎卜乘》、《挽世道德金針》等書。五教道德院在天增胡同建成,陳福齡任院長、黃海樓、於駟華任副院長,冷懋生任總經理。1947年,齊齊哈爾市解放後,五教道德院解散,院舍改做民宅。

基本信息

簡介

五教道德院五教道德院
五教道德院,全國唯一的集儒釋道基回五大宗教於一體的宗教會所——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該院始建於1923年4月,坐落在天增小區亨達廣場西側(原興隆街永合胡同19號),1928年被稱為“卜奎道院”。它是當時民間人士,集聚民間的財力、物力創辦的一所慈善機構。
1932年8月在原址建築新院舍,刻院在天增胡同建成新院舍,三進工青磚瓦結構,分為統院、壇院、經院、乩院、畫院、藏經樓等11部分,其中印刷《孝經》、《金剛經》、《道德經》、《楞嚴經》2萬多部。統院正位,安奉五教聖人生像各一尊。1933年,又設文牘、會計、施粥、施賑、交院6個辦事機構,還附設粥鍋、施醫、佛經流通、經典印刷局等部。常年開展施粥、施診等慈善活動,如遇天災人禍之時,還採取臨時施捨教濟的辦法。

歷史沿革

五教道德院五教道德院
1923年4月,省城中心慈會會長陳福齡等人以“近日人心不古,道德滄落”為由,提倡儒、釋、道三家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五教歸一”,以“專以教救災恤難,講演道德,異民眾之大同”為宗旨,發起成立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籌建時陳福齡等9人自籌經費,並出版《聚奎卜乘》、《挽世道德金針》等書。不久,五教道德院在天增胡同建成,陳福齡任院長、黃海樓、於駟華任副院長,冷懋生任總經理。同年10月,刻院在其臨街房子內設粥場,每日施發小米粥救濟貧民。
1928年4月,刻院成立記念日,社會名流許蘭洲、於駟興等舉辦發“中興道德,重立統系”為宗旨的記念活動,在龍沙公園後胡同設立五教道德的慈善機關。8月,刻院頒印《卜奎道院壇訓錄》,由此五教道德院亦被稱為“卜奎道院”。同年,刻院籌集數十車皮糧食赴山東災區救濟災民。為此山東賑務督辦頒給五教道德院“利益民眾”的匾額。翌年5月,河南千餘難民湧入齊齊哈爾,五教道院將難民全部送回河南。當年其屬收客所收客貧民500人。
1925年,該院翻印《楞嚴王經》、《三教聖經》,重刊《金剛經句解》。1928年4月,在該院成立紀念日時,許蘭洲、於駟興等舉辦了以“中興道德,重立統系”為宗旨的紀念活動。同時,在龍沙公園後胡同設立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的外部慈善機關,即“世界紅十字會龍江分會”,做救濟難民等慈善事宜8個月,該院頒印了《卜奎道院訓錄》,黑龍江省五教道德院也因此被稱為“卜奎道院”。
當年,冷懋生、五佐臣等押運該院籌集的數十火車皮糧食赴山東災區,救濟災民。為此,山東賑務督辦頒發給卜奎道院“利益群生”的匾額。
1930年,繼任院長於駟華逝去,黃海樓繼任院長,出版了《聚奎卜乘》一書,後又出版《挽世道德》一書。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興隆街永合胡同19號建成一座新院,新院為三進式青磚瓦木結構,分為統院、宣院、壇院、經院、戰院、畫院、凌虛格(分為男女)、藏經樓、院門等十一部分。該院山門磚雕龍飛鳳舞,椽檐精雕彩繪,脊獸翹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內拱門之上懸掛“宗教匯源”匾額。二門四大明柱,飛檐角下鍾鈴吊懸,兩側砌築青磚花牆。正殿為樓,門外掛有“本院施粥”招牌,內設粥棚,實施慈善,濟民。五教道德院,取儒、釋、道、基、回五教歸一之義,成為省城內一處導人向善的慈善機構。1935年,該院募集19萬餘元資金為創建大乘寺奠定了基礎。
齊齊哈爾市解放後,五教道德院解散,此處曾改為初級師範學校、市行政幹部學校。後來成為居民住宅,因鮮族人居多,俗稱朝鮮大院。院舍改做民宅,有建築6棟,正房2棟,廂房4棟,總建築面積為1067.92平方米,其中主房為2層建築。

鬼樓傳說

五教道德院五教道德院
“鬼樓”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其實這座建築叫五教道德院:位於天增胡同內。民國十二年(1923年),陳福齡等8人以“近日人心不古,道德淪落”為原因,以提倡“儒。釋。道。基。回”五教講道德為宗旨,發起成立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院址為天增胡同萬合當鋪院內,民國十七年被稱為“卜奎道院”。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興隆街永合胡同19號建成一座新院,新院為三進式青磚瓦木結構,分為統院、宣院、壇院、經院、戰院、畫院、凌虛格(分為男女)、藏經樓、院門等十一部分。該院山門磚雕龍飛鳳舞,椽檐精雕彩繪,脊獸翹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內拱門之上懸掛“宗教匯源”匾額。二門四大明柱,飛檐角下鍾鈴吊懸,兩側砌築青磚花牆。

正殿為樓,門外掛有“本院施粥”招牌,內設粥棚,實施慈善,濟民。五教道德院,取儒、釋、道、基、回五教歸一之義,成為省城內一處導人向善的慈善機構。1935年,該院募集19萬餘元資金為創建大乘寺奠定了基礎。解放後,此處曾改為初級師範學校、市行政幹部學校。後來成為居民住宅,因鮮族人居多,俗稱朝鮮大院。2002年秋,這一帶拆遷改造,市政府決定保護此地,準備修繕原古建築。為市二級保護建築。

保護現狀

2002年,這一帶拆遷改造,市政府決定保護此地,準備修繕原古建築。現該院被齊齊哈爾市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