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園

五峰園

五峰園在閶門西街下塘,今五峰園弄,占地約2.5畝。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築,俗稱“楊家園”、一說園為文徵明之侄畫家文伯仁所築,文伯仁號五峰老人。園中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瓏之致,並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慶雲峰”及“擎雲峰”。全園以五峰勝,輔以水池,有峭壁、峽谷、山洞、石橋、古樹、旱船、園亭諸景。園西南角有土墩,俗傳為唐柳毅墓。該園屢易其主,抗日戰爭前後,園散為民居。園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傾倒。1982年,五峰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曾稍加保護整修,於1998年10月1日修復完畢,正式對外開放。

基本信息

簡介

景色特點

五峰園五峰園
五峰園的園景是秀麗的,從弄內正門進入,循西北端的迴廊,可達船舫名“ 柱石軒”。此軒設計精巧,獨具一格,它是陸地上矗起形似船舫的軒屋,俗稱旱 船。往東,為園中主廳五峰山房,室內宏敞氣概,布置精雅得體。廳南有清瑩小池,天光雲影,拉開人們的視野。廳前面對一座蜿蜒峻拔的假山,全用湖石砌築 ,系明代舊物,為文伯仁精心闢劃的珍品。假山間有峭壁、峽谷、石橋、石樑, 古樹參天,花木掩映,五峰錯落聳峙。東南角看似隱蔽,但往下卻隱藏著一處彎 曲多姿的石洞。出洞後豁然開朗,由此可攀登峰頂,縱覽全園景色。池西有土崗 隆起,綠蔭擁簇,湖石環繞,山巔起亭名柳毅亭,其下土阜,相傳為唐代的柳毅 墓。亭內,昔日供奉柳毅神像。

發展歷程

五峰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築,俗稱“楊家園”、一說園為文徵明之侄畫家文伯仁所築,文伯仁號五峰老人。園中聳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瓏之致,並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慶雲峰”及“擎雲峰”。全園以五峰勝,輔以水池,有峭壁、峽谷、山洞、石橋、古樹、旱船、園亭、岩洞等景。園西南角有土墩,俗傳為唐柳毅墓。該園屢易其主,惜抗日戰爭前後既散為民居,年久失修,現已荒蕪,建築坍,水池填塞,古樹枯死,二座石峰倒地。1983年曾對峰石進行過保護性維修加固。
1982年,五峰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來

五峰園五峰園
假山上的五座石峰,為園中主景。各高二丈許(約七米左右),玲瓏瘦皺的體態,因形似老丈,故名五老峰。這五座石峰的來歷,稽考古籍,有二種說法:

一說,這些石峰都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當時蘇州人朱面是宋徽宗的寵臣,負責採辦“花石綱”,設蘇杭應奉局,對太湖中和民間收藏的異石,窮極搜羅,運至汴京起造皇家園林“艮岳”。據徐大焯《燼餘錄》記載:朱面主辦“花 石綱”時,毀閶門內北倉,為自己營造了一座養植園。栽種大量盆花,每逢春秋盛日,必供設數千盆,紅紫芳菲,引人入勝。後來朱面事敗,被宋欽宗誅殺,養 植園中的花木,也被砍斫為薪,僅存二丈大石六、七方,亂堆在柳毅橋畔。明代 時,被移至五峰園中。

又一說,北宋熙寧年間,梅宣義曾在桃花塢(今高長橋附近)建有一座五畝園,又稱梅園。內有清池奇石,並峙五座石峰,名丈人峰、三老峰、觀音峰、桃 塢慶雲峰和擎天柱,各高二丈許。明代,五畝園逐漸衰落,石峰被移置閶門內五峰園中。

這五座石峰,都是太湖石峰中之佼佼者,在蘇州園林中足可與冠雲、瑞雲諸峰相媲美,確為不可多得的名峰異石。

園內柳毅墓,也是一處值得傳誦的古蹟。雖然唐代李朝威所著傳奇《柳毅傳 》稱柳毅籍貫是湖南,但在《異聞集》、《吳縣誌》等書中,卻明確指出:唐代 儀鳳年間的儒生柳毅,字道遠,吳縣人,居住在閶門下塘。他的居宅附近,有座 柳毅橋。據南宋《平江圖》所示,橋在今張廣橋之西,南面隔河與皋橋相望,這是一座風姿秀美的石拱橋。而《吳門補乘》、《五畝園小志》等書,則有柳毅墓 在五峰園中的記載。蘇州還有多座水仙廟、柳仙堂,都是祭祀柳毅的。在洞庭東 山,還有一口柳毅井,“舊井潮深柳毅祠,封書誰識洞庭君?”柳毅傳書的故事 ,在蘇州一直流傳至今。

該園屢易其主,抗日戰爭前後,園散為民居。園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傾倒。1982年,五峰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曾稍加保護整修,於1998年10月1日修復完畢,正式對外開放。

五峰園蘇州的一座袖珍園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