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鄉

五山鄉

五山鄉位於彌勒縣西南部,西與玉溪地區華寧縣接壤,西南與建水縣隔南盤江相望。國土面積36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1542畝,其中旱地40099畝,水田1443畝;草場面積18萬畝,荒山荒坡16萬畝。境內最高海拔2150米,最低海拔1108米。鄉政府所在地四家村海拔1700米,距縣城58千米。年降雨量約580毫米,平均氣溫十七攝氏度,無霜期250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圖)五山鄉五山鄉

五山鄉轄社區1個,村委會8個,村(居)民小組130個。有自然屯54個。2004年,全鄉總人口20398人,其中農業人口1958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73‰。行政區域面積145平方公里,有林面積860公頃,年末耕地面積1220.67公頃。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2594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33.87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5.33公頃。糧食總產量5611噸。水果總產量158噸。肉類產量1896噸。水產品產量46噸。農業總產值919.56萬元。新建沼氣池278座。土特產品有金銀花、八角等。礦產資源有鉛、鋅礦。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萬元,一般預算支出1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98元。年內,五山鄉獲大新縣黨風廉政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三等獎、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三等獎、三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達標獎、生態農業建設先進單位。

全鄉轄四家、覓利、箐口、烏衣、牛平、舍姑、則居、石頭寨8個村民委員會,49個村民小組,50個自然村。五山鄉現有現有彝、苗、傣、哈尼、藏5個少數民族,以彝族阿哲支係為主。2006年末,全鄉總戶數4291戶,總人口17420人,其中:女8559人,占49%;男8861,占51%。農業人口16863人,非農業人口557人;少數民族人口16857人,占總人口數的97%。

資源環境

(圖)五山鄉五山鄉——鐵礦

五山鄉礦產資源貧乏,主要礦藏有:等,以鐵礦居多。五山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整頓和規範非煤礦山開發秩序。進一步打造了和諧社會氛圍,真正構建了和諧五山、平安五山。

五山鄉位於彌勒縣西南部,東經103°12′,北緯24°10′,山水連華寧,隔江望建水,轄區總面積366平方公里,林區面積41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18.3%。在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共勾繪宗地7103宗413577.7畝,其中自留山5961宗152931畝,責任山255宗66599.9畝,集體林591宗250688.7畝。

五山鄉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水源點極為希少,是縣內最缺水的山區鄉之一。已建成的煙子寨水庫由於集雨面積小和地質條件等原因影響,該工程自建成之日起其蓄水量就遠遠未能達到設計要求,不能滿足鄉機關所在地幹部民眾的用水需求,因此只能實行間歇性供水。現在由於雨季已過,人員較多的五山中學,五山中心完小及鄉政府等單位的水窖水已用完,所了解情況後及時檢修了供水管道,清洗了自來水廠的過濾池等設施,把經過淨化處理的自來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用戶家中,避免了用戶花高價到20公里以外的盤溪拉水。

經濟發展

(圖)五山鄉五山鄉

2007年,該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5645萬元,為全年任務數5484萬元的102.9%。其中,工業現價總產值920萬元,為全年任務數760萬元的121%。農業現價總產值4725萬元,為全年任務數4724萬元的100.02%。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402.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財政收入完成397.5萬元,為年初預算收入396萬元的100.4%;財政支出700.9萬元,為財政預算支出700.9萬元的100%。鄉域經濟各項指標有所增長,經濟綜合實力得到增強。

烤菸種植9500畝,收購烤菸125萬公斤,上等煙占65.51%,每公斤均價11.92元。兌付給菸農烤菸款1595.34萬元,農民人均烤菸收入達916.67元。

做好疾病防疫和肉牛凍精改良等畜牧科技推廣,提高科技措施入戶率,積極推進牲畜圈舍的規範化建設,指導農戶依靠科技措施發展畜牧產業。全鄉大牲畜存欄1.07萬頭,出欄0.3萬頭;山羊存欄1.1萬隻,出欄0.45萬隻,生豬存欄1.1萬頭,出欄肥豬0.9萬頭。大力培植規模養牛戶,全鄉養牛50頭以上有2戶,受到縣政府表彰獎勵。全年實現畜牧產值205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3.4%。

推廣雜交玉米2.7萬畝,建立雜交玉米豐產示範樣板0.4萬畝。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2萬畝,糧食產量1125.5萬公斤。建立38畝的州農科所雜交玉米新品種展示區。做好冬季農業開發,種植優質小麥雲麥47號”310 畝,日本“耐病總太”蘿蔔254.5 畝,亞麻50畝,珍珠豆103畝,積極宣傳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村經濟逐步走向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為中心的良性發展軌道。

基礎設施

(圖)五山鄉五山鄉

五山鄉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全鄉366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水源稀少,人畜飲水及農民生產生活用水全靠雨天積攢下來的雨水,是全縣12個鄉鎮中缺水問題最為嚴重的一個山區鄉鎮之一。全鄉人畜飲水基本靠村中水塘水維持,嚴重影響了村民的身體健康,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從上世紀的90年代開始,該鄉積極建設各類水利工程,使全鄉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進一步緩解了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在上級和各有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五山鄉黨委、政府搶抓機遇,真抓實幹,以家庭水窖、國債工程、煙區水利建設為契機,不斷加大該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了全鄉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能力和水平。

該鄉水利建設取得的成果,全鄉2002年至2007年共新建、加固各類壩塘、水池46件,總投資427.3萬元;建成水窖1956件,總投資586.8萬元。其中國債資金工程8件,總投資101.3萬元,煙區工程7件,總投資158.82萬元。解決了2000戶7000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和3600畝耕地的生產用水問題。

2003年7月1日建成自來水淨化廠一座,設計日供水為150 m3。大大緩解了鄉機關周圍村委會人民民眾的人畜飲水問題。2005年投資101.3萬元建成舍姑水池、煙子寨提水工程、水溝村壩塘、銀廠村管池工程、石萬村水池、拖拖壩塘、牛平村水池、雲上村水池等8件國債人飲工程。2005年投資155.1萬元建成200 m3的煙區地邊小水池25件、建成大凹子水池、沖子水池、綠水壩塘、木衣龍水池管網等單項工程6件。同時,部份村組還積極籌資投工,積極改善村中的人畜飲水問題,如石灰窖村投資39萬元,新挖6萬方水塘1個,新建泵房和蓄水池,鋪設水管,讓全村民眾吃上了自來水。石碑村投資20萬元擴建支砌了村中水池,還有老寨、木衣龍等村組的民眾自行籌資投工對村中水池進行了擴建加固。

文化教育

2004年,五山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學校管理,狠抓教學工作,教育教學成績顯著。全鄉國小在校生共1139人,小學生入學率100%,國小升國中率100%,普及率99%;中學在校生658人,當年中考成績積分排在全縣同類學校第一名。

全年共舉辦各種民間體育比賽、文化活動60餘場次,觀眾累計達6500餘人次。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弘揚取得新進展,在2006年彌勒縣首屆“雲南紅”杯民族酒歌比賽中,該鄉取得了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
廣播電視工作得到加強。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3座,使3個自然村105戶388人農民民眾收看到電視節目,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

基礎設施

(圖)五山鄉五山鄉——經濟林

沼氣池建設

2004年,五山鄉黨委、政府抓住上級給予農戶建設沼氣池每座補助實物折款500元(含改廁)的優惠政策,廣泛宣傳發動民眾建設沼氣池,並精心組織,嚴格管理,重點抓好溫新、賓山、盆山、文應、聯山5個村的沼氣池建設。年底全鄉共完成建池278座,累計完成3059座,入戶率達68.08%。獲大新縣生態農業建設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獎。

五保村建設

2004年,五山鄉把建設五保村項目列入“五項”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來抓。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統一安排和具體指導下,投入資金32萬元,建成一幢兩層20間110平方米混凝土結構的五保村住房。可接收應保對象入住86人。

勞務輸出

五山鄉黨委、政府根據全鄉人多土地少,剩餘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鼓勵和引導勞務輸出。同時做好勞動力市場的調查和信息收集,幫助農民尋找輸出方向,並為勞務輸出者快捷有序地辦理各項手續。據統計,至2004年底止,全鄉外出務工人數達6650人,其中長期在外務工3810人,全鄉外出務工總收入2800萬元。

特色產業

核桃是經濟價值較高的木本油料樹種,我縣廣大山區適宜中指核桃。發展核桃產業是加快山區經濟發展,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的,加快綠化步伐的重要舉措,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綠色經濟強縣具有重要意義。

核桃是著名的乾果,全身都是寶,利用價值極高。仁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核桃油是很好的高級用油和工業用油,通過加工生產的核桃油、核桃粉、核桃乳、核桃膠囊等產品在市場上十分暢銷;木材可以作為高級家具用材、工藝用材和航空用材;核桃殼可製造活性碳;樹皮和果皮可提煉栲膠。國內外對核桃的需求量大,市場廣闊。核桃是山區民眾喜歡種植的經濟林樹種,該鄉具備發展核桃產業的自然條件和民眾基礎,發展潛力很大。據有關資料測算,種植1畝早實核桃三年即可掛果,六年進入盛果期,每畝產量達200—300公斤,產值可達2500—4000元,每戶農戶種植3—5畝,年收入可達1—2萬元。

人文地理

(圖)五山鄉五山鄉——寬敞的道路

位於鄉政府所在地的四家村委會,是全鄉經濟、科技、文化發展中心。四家村委會中寨村被列為彌勒縣民族文化傳習點,建有2支文藝隊,其文藝節目均為自編自演,宣傳當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愛佐愛莎”民族藝術文化。

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彝族阿哲民族文化的發展步伐,2006年4月中寨村積極申報州級特色文明村建設項目,在州、縣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被列為州級特色文明村,投資11萬元對村內公共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圍繞項目創建目標,中寨人民搶抓機遇,轟轟烈烈搞好項目實施,民眾積極投工投勞,歷時兩個半月完成了項目主體工程道路硬化和村民文化活動室的修繕。 每年農曆6月24日是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2006年8月4日,該鄉中寨阿哲文化生態村歌聲嘹亮,處處洋溢著和諧、團結、喜慶的氣氛,來自四面八方身穿彝族服飾的民眾,匯聚在球場,載歌載舞共慶“火把節”。 並在2006年首屆"雲南紅"杯民族酒歌比賽中,取得第二、三名的好成績。

位於鄉政府所在地南邊的覓利村委會,也有著較深厚的文化底蘊,“畢摩”輩出,使得本民族文字得以世代相傳。“愛佐愛莎”歌舞不斷。西扯邑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歷史,他曾是彌瀘邊縱游擊隊聯絡站,白虎洞是當年游擊革命秘密會址,被列為鄉中心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洞內可容納上千人,洞外周圍方圓百米以上原始森林保護完好,具有旅遊價值,更是避暑的好去處。煙子寨村還是巨商錢王—王熾祖墳所在地,還保留著華表和不太完整的牌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