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麥47

品種來源

該品種沒有審定前為3F6-12358,系雲南省農科院糧作所多年採用雜交方法選育、穿梭育種、田麥區試、生產力試驗篩選成功,2003年12月通過審定命名為雲麥47。彌勒縣農技中心參加了2001年多點鑑定試驗和2002-2003年兩年的田麥區域試驗,為今後示範積累了一定技術資料和栽培經驗。

品質鑑定

2002年8月27日雲南省農科院糧作所委託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雲麥47品種進行品質測驗,主要結果是出粉率69.4%,粗蛋白11.12%,濕麵筋18.8%,沉降值ml,吸水率54.2%,麵團形成時間1.5分,穩定時間1.3分,軟化度192F.U。
2006年6月受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委託,彌勒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收集彌陽鎮、虹溪鎮雲麥47品種8個樣品,7月郵寄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再次測試該品種的品質,其結果:1、籽粒品質是容重782克/升,千粒重46.9克,含水分11.6%,粗蛋白13.84%,灰分1.36%,降落數值235S。2、麵粉品質是出粉率67.5%,粗蛋白11.74%,沉降值21ml,灰分0.41%,濕麵筋28.8%,吸水率52.0%,麵團形成時間2.5分,穩定時間2.8分。3、加工品質是蛋糕體積1234ml,餅乾(寬/高)8.8。麵包體積、麵包評分、麵條評分沒有給出結論,說明不是強筋和中筋小麥
2002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優質小麥(弱筋小GB/T17893-19990)標準是1、籽粒容重大於750克/升,含水量小於12.5%,降落數值S大於300,粗蛋白小於11.5%;2、小麥粉濕麵筋含量小於22.0%,麵團穩定時間小於2.5分。根據兩次雲麥47測試結果結合國家優質弱筋小麥標準進行比較,各項指標基本達到或接近國家優質弱筋小麥標準。優質弱筋小麥麵粉主要加工糕點、餅乾等酥性食品。
2002-2003年兩年雲南省農科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對雲麥47進行抗條銹性測定,測試結果表明:苗期表現免疫,成株期表現中抗。

基本情況

雲麥47是2001年隨著“小麥育種攻關”引入我縣小麥多點鑑定試驗種植。2002年提升到縣組織的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和2002年、2003年兩年省(州)田麥區域試驗。2002年省(州)田麥區域試驗單產491.37千克,較對照鳳麥24增產162.15千克,增產率49.2%,居10個參試材料的第二位;縣中心組織彌陽鎮農技站完成的品種比較試驗單產480.0千克,較對照鳳麥24畝增86.5千克,居16個參試材料的第一位;2003年省(州)田麥區域試驗單產476.6千克,較對照鳳麥24(即推廣種)畝增146.6千克,增長率44.4%,居於10個參試材料的第一位。
2002年在田麥上採取開始邊試驗邊示範同步推進的工作途徑,在彌陽鎮示範田麥面積21.6畝,單產472.3千克;2003年穩步示範田麥,開始引入13個鄉(鎮)多點試種,取得良好效果;2004年主攻田麥,穩步推進地麥,面積突破萬畝;2005年田地麥並進,提升田麥產量;2006年主攻地麥,穩定田麥。2007年全面推廣,重點抓好技術措施質量工作。2002年至2007年6年累計示範推廣“雲麥“47”348836.3畝。收穫產量8696.62萬千克,平均單產254.3千克,總增產1819.52萬千克,畝增產52.2千克。

特徵特性

經過多年的試驗示範,該品種的特徵特性一般表現為,全生育期較適中(165-175天);產量高;莖桿粗壯,抗倒伏;植株中等,株高(85.0-95.6厘米);株型緊湊,對栽培條件要求不高,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即可以作田麥種植,也可以作地麥推廣。不易倒伏,分櫱強(單株分櫱2.70-3.29個)穗型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穗大粒多(穗粒數38.0-45.5粒),千粒重高;易脫粒,長勢長相整齊、清秀、落黃好、籽粒飽滿為角質等優良性狀。外觀品質好,市場價格高,深受農民歡迎。

栽培技術

為了充分發揮雲麥47的增產潛力,經過幾年的試驗摸索,積累總結出了一系列的良種良法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一)、精耕細作,提高整地質量,為小麥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地下環境條件。水稻收穫後及時機耕一次,播種前再機耕一次,深度25厘米左右。人工拉線理墒挖溝,一般墒寬3-4米。規範開挖播種溝,播種行間距28-30厘米。整地后土壤疏鬆,地平墒平,無雜草,灌排良好。播種後有利於小麥苗全、苗勻、苗齊。
(二)、協調個體群體矛盾,使之平衡發展,創造良好的高產群體結構。實行最佳節令10月22-31日播種,開溝均勻條播。畝播種量12-13千克,畝基本苗不少於17萬苗,最高莖櫱數26-27萬苗,有效穗21-22萬穗。這樣在不影響群體全面發展的狀態下,個體能夠更好地正常生長發育,促進有效穗、穗粒數、千粒重達到最大值。
(三)、根據小麥全生育期的需肥規律施肥。一般是按照施足基肥和種肥,重施櫱肥、補施穗肥的原則進行,保證滿足小麥各個生育時期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機耕前每畝均勻撒施農家肥1000-1200千克,開挖播種溝後播種前畝施複合肥40-50千克,始分櫱(4-5葉)畝施尿素15-20千克,抽穗前及時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料。
(四)、加強以防治小麥白粉病、條銹、葉鏽病和蚜蟲為主的田間管理工作;做到及時、經濟、高效地防治病蟲害,儘可能降低損失程度。播種前用粉銹寧拌種預防小麥白粉病和鏽病,最高莖櫱數、孕穗中、後期各葉面噴施一次粉銹寧防治小麥白粉病和鏽病。抽穗前或乳熟時結合防治病害防治蚜蟲一次。
(五)、播種結束及時灌水,第二天自然落乾,如果溝里有水及時排乾,滿足小麥萌發出苗合理的需水要求。第二次在追施分櫱肥時灌水,促進肥料迅速融化,均勻分布在土壤中,有利於麥苗快速吸收。以後的灌水根據墒情、苗情、天氣而定,土壤含水量低,麥苗早晨無水珠或白天打卷時就灌水。
(六)、不定期的採取人工除草(播種結速灌水不利於化學除草),減少雜草爭光、空間、肥料等的為害,減少雜草對小麥造成的損失。
山區地麥實行跟牛分墒條播和分墒撒播,壩區地麥實行機耕分墒條播和分墒撒播。播種量一般10-12千克;播種後出苗前因墒情進行化學除草;出苗15-20天墒情適宜的追施分櫱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參照田麥的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