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重屏會棋圖卷

五代重屏會棋圖卷

五代重屏會棋圖卷,五代,周文矩繪,絹本,設色,縱40.3cm,橫70.5cm。本幅無作者款印。經徐邦達先生鑑定,此系宋人摹本。尾紙除有明代沈度、文徵明的偽款題跋外,還有近人於懷的墨題真跡。鈐元柯九思“緼真齋”,清安儀周“棠邨審定”、“安儀周家珍藏”及清內府“乾隆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共16方。其中的“緼真齋”、宋徽宗的“雙龍小璽”、“宣和”、“政和”等宋元諸印均偽。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繪擺設精美的室內,四位身份高貴的男子於棋桌前的情景。他們神態各異,舉止不同,有的催促落子,有的舉棋不定,有的觀棋不語,真實地反映出觀棋者與弈棋者不同的神態。畫中沒有標註這些人物的姓名。目前,經過幾代學者的深入研究,才逐漸確認出本幅作品的畫面主人公及其內容。圖中描繪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的宮廷行樂生活。有關此圖情節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宋《王文公集》卷五十中王安石的《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詩,詩中指認出圖中頭戴高帽者為李璟;南宋初年的王明清在《揮塵三錄》中記載了他以家藏的李璟肖像畫與此圖進行考辨的過程;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和陸友仁《研北雜誌》則考證出會棋者是李璟兄弟四人,屏風所畫為白居易《偶眠》詩意。最終指明圖中人物具體方位的是清吳榮光《辛丑銷夏記》所錄莊虎孫的跋語:“圖中一人南面挾冊正坐者,即南唐李中主像;一人並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北晉王景遂;二人別榻隅坐對弈者,齊王景達、江王景逿。”

作為寫實性的繪畫作品,作者在逼真地刻畫出人物肖像特徵的同時,也真實地描繪出室內的生活用具,如投壺、屏風、圍棋、箱篋、榻幾、茶具等,為後人研究五代時期各種生活器用的形制以及中國早期皇室的行樂雅集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作者以“顫筆描” 繪製圖中人物的衣紋,表現出布紋的質感,並準確地勾勒出不同動態下人物的形體變化,展示了周文矩以線塑型的深厚功底。此圖的設色雖多用礦物顏料,但未層層積染或濃塗重抹,而只是在勾線後清淡地施以顏色。在几案邊的花紋上勾染了略顯深重的石青、石綠;而李璟的衣袍雖也用硃砂暈染,卻甚為簡淡,只是侍童的衣帶用較重的硃砂,以與淺淡的衣袍形成對比。其餘三人的衣著竟一色不染。

由於此圖背景的屏風中還畫有屏風,因此人們稱此圖為“重屏”圖。它受到了歷代畫家廣泛的傳移摹寫,並被宋內府《宣和畫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數十種書著錄。故宮所藏的這幅畫即使不是周文矩原作,也應是接近於原作的宋人摹本精品。

此圖自清宣統朝流出宮廷後散落民間。1949年後,國家文物局從吉林省長春文物商於蓮客手中購得此圖,隨後將它與元代高克恭《秋山暮靄圖》、任仁發《二馬圖》卷一併入藏故宮博物院。

清安儀周《墨緣匯觀》、胡敬《西清札記》、內府《石渠寶笈三編》等著錄。

作者

周文矩,生卒年不詳,活動於10世紀,句容(今屬江蘇)人,南唐畫院翰林待詔。中主李璟時,他便以擅繪人物、車馬、界畫樓台以及宮廷貴族生活題材畫而知名。後主李煜執政期間,他常受詔作畫,曾像顧閎中一樣被派去窺繪韓熙載的夜宴生活,只是他所畫的韓氏夜宴圖未能傳世。他的畫風受後主李煜的顫筆法影響很大,喜以瘦挺顫掣的筆法入畫,以別具特色的畫風稱譽畫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