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慎行神道碑

于慎行神道碑

于慎行神道碑(俗稱舊縣龜馱碑),立於平陰縣舊縣鄉舊縣二村西古大道(現220國道旁)。系明代閣老邑人于慎行神道碑。

神道碑說明

于慎行神道碑(俗稱舊縣龜馱碑),立於平陰縣舊縣鄉舊縣二村西古大道(現220國道旁)。系明代閣老邑人于慎行神道碑。
該碑石料為當地產石灰石,其高度現無確切數據。據當地人與當年毀碑人回憶推算,通高應在18米左右,寬約1.8米,厚約0.6米左右。碑帽為蟠龍高浮雕。碑陽面邊沿刻飾龍戲珠及花鳥等。底座龜蚨長約3.5米,形狀精細逼真。

碑文說明

此碑只陽面有文字,共50餘字,中間陰刻大字32個為:“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諡文定谷山於公神道”。碑首額書:“大明”二字,款題為:“萬曆三十七年己酉十二月二日敕建,知東阿縣鄭國昌監製”等,為明代大書法家邢侗所書。
其碑因形體高大,雕刻精妙,幾百年來聞名遐邇。但又因其史志均無記載,又立在舊縣境內,且距于慎行墓地(於林)甚遠,故成為當地一謎。世人多有猜測,一是舊縣古為大道,歷代在此設有驛站,于氏後人為揚名,將碑立於此。二是碑料取材於舊縣北寨子山上,因其太重無法過山運到洪範於林,故立碑於此。此碑,在當地又有很多傳說,凡推車、大車過此,如不向龜嘴內抹油,車軸便“崴耳”、掉輪、出事。
該碑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