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陀羅色

乾陀羅色

乾陀羅色,佛教的專有名詞,即黃濁色,為佛制比丘三衣的顏色。

屬性

佛教專有名詞

介紹

即黃濁色,為佛制比丘三衣的顏色。又稱乾陀色或乾陀褐色。《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雲(大正54·216a)︰‘凡是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為地黃黃屑,或復荊檗黃等,此皆宜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淺深要而省事。’
關於此色與木蘭色之異同,古來互有論辯。道宣《釋門章服儀》雲(大正45·837b)︰‘木蘭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四分律羯磨疏》卷四(上)亦謂赤乃木蘭所染,微涉黑色,與南海乾陀樹皮頗相類。此等即主張乾陀與木蘭二色甚相似,但非同一色。然《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十四雲(大正59·149c)︰‘乾陀色者,赤色微涉黑色之色也。即是三色中木蘭色也。’又,元照《應法記》謂乾陀樹恐是木蘭的梵語。其他如仁濟的《秘密決疑鈔》、慧光的《律儀問訣》、光國的《僧服正檢》等,亦皆謂此二種為同一色。
按,乾陀色之名,系自乾陀(gandha)樹而來。此種樹又稱乾陀羅樹、健陀樹,或乾大樹等。其皮甚厚,可作染料。戒律中,曾規定以此樹皮染衣,故其色即稱為乾陀羅色,或乾陀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