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峽[河北邢台]

九龍峽[河北邢台]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遊區位於太行山中段東麓,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面積64平方公里,主峰王帽山海拔1800米。東距邢台市區62公里,宜沙國防公路和晉冀高等級公路直達景區。現開發有九龍峽景區和九龍峽水門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區,分布著上百個景點,被譽為“燕趙第一景”,享有“太行自然風光明珠”之美譽。

基本信息

簡介

九龍峽九龍峽石頭門牌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遊區位於太行山中麓,河北省石家莊南部邢台縣漿水鎮,盤桓於邢台、沙河和順、內丘四縣之間,東距邢台市區62公里。旅遊區地處太行山中段主脊東側,海拔700—1500米之間,中元古界長城系紅色石英砂岩和長石砂岩,構成了山峰主體。下太古界、下元古界變質岩系構成山體底部;主脊為下古生界碳酸鹽岩系。由於長城系石英砂岩岩性堅硬,垂直斷裂構造及節理髮育,棧崖壁立,峽溝縱橫,峽嶺相間,奇峽、幽谷奇峰、怪石、岩廊、岩洞、構成了具有獨特性的砂岩地貌景觀。山頂灰岩山體發育了暖溫帶喀斯特地貌
核心區的龍宮溝,主溝呈NEE向,兩側發育了多條深峽支溝,故稱九龍峽。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5℃左右,夏季涼爽宜人。由於群山環抱,谷口東開,有利於暖濕氣團侵入,形成了自己的獨有氣候環境,故多陰雨。由於常年有雨,得到泉水補給,特殊地貌形成了多級瀑布及水潭。旅遊區森林覆蓋率達78%,植被覆蓋率98.5,主要為板栗蘋果,其次有柿子、核桃、等及楊、柳和楸樹等。二棧以上為天然次生林。九龍峽紅葉嶺生長著大面積的黃櫨,成為旅遊區特色植物景觀。山上還生長著幾十種藥材植物。山頂分布大面積的油松林,山頂松林之間有數千畝的山頂草場景觀。

景區特色

九龍峽九龍峽
華北最大的石英砂紅砂岩峽谷集聚群,九龍峽以峰巒疊翠,雄奇峻秀而著稱。其間分布有形態各異的峰、巒、峽、瀑、潭、泉、澗、溪,九龍峽景色秀麗奇艷、十分罕見。九龍峽能保持如此完美的神奇天然夢幻景象,這與當地人的信仰風俗有關,他們認為九龍峽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有神靈的,因而刻意加以保護。
九龍峽為遠古冰川時期形成的峽谷,加上氣候和各種自然侵蝕,流水寒徹,共同創造出這一傑作;九龍峽加上各條支峽,共有60餘條,其長度都在1~4公里之間,峽谷最寬不過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峽谷幽深,峰迴路轉,並有“天井”形多處,形成巨大的石瓮地貌形態,成排的長崖式的板山,如此峽貌實為罕見。華北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九龍峽雨量充沛,泉水流量穩定永不枯竭,谷底流水潺潺,清幽涼爽,風景秀美。這裡谷底潭深水碧,由於景區山體成台階結構,瀑布眾多,具有落差大、姿態美的特點,落差超過100米的瀑布4處,成群出現30—50米瀑布30多處,是目前華北地區發現的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太行山最綠最美的地方
九龍峽的峰林、草原、雲海、日出、彩虹,一幅幅雄偉壯觀、奇特迷人的景象,豐茂的植被和森林是九龍峽的又一大特點。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林和奇花異草種類達數百種。奇妙的自然景觀、變化多樣的森林植被、幽深的環境以及形形色色的稀有動植物匯集成一種難於抗拒的誘人魅力。
九龍峽的日出是美麗和壯觀,令人心曠神怡的。由於九龍峽的局部環境特殊,常見雲霧飄遊于山腰,流動於千峰萬壑之間,或成濤濤雲海,浩瀚無際,或與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斕,壯美瑰麗。幽谷泉鳴,鳥語花香,整個景區猶如一幅幅立體的壯麗畫卷。
春天,滿山桃花和上百種山花,競相爭艷,可使你領略高山春的氣息;
夏日,泉水潺潺,清幽涼爽,高山飛瀑,九峽秀谷,一步一景;
秋來,滿山樹上的碩果掛滿枝頭,黃櫨、五角楓將大山妝點得五彩繽紛,讓人感到豐收的喜悅和秀美大山的強烈誘惑;
冬至,瑞雪飛舞,銀裝素裹,百丈懸崖上的冰掛令人驚嘆不已。

文化底蘊

九龍峽九龍峽山門
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佛教文化
支鍋嶺長城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呈東南、西北走向。墩台上尚存城樓遺址,在關門內側兩邊各存建築殘垣,這裡山高陡峭,是通往山西的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兩千餘米千年古夷儀棧道保存完好,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所在地,並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九龍峽位於古襄國的所在地,印度的高僧佛圖澄曾在此居住。中國《高僧傳》記載了襄國大旱,城中塹水源乾枯,西域來幫助石勒打天下,居住在這裡的高僧佛圖澄咒龍求水的故事。他料事如神,千里之外的事情,從手掌中皆可看到,無所不知,遇有強敵,收兵集在師傅寨古廟山寨,咒語讓龍宮的九龍噴水,以水淹沒敵兵,山寨可隨水位升高,幫助石勒在襄國這裡建立了後趙國,石勒稱他為“大和尚”。

神話傳說

在九峰山的南面連著座大山名曰太白,相傳是天宮太白金星大仙煉丹的地方。太白山氣候不冷不熱,日照不陰不陽,山脈不高不低,陸海相接,陰陽相通,是煉仙丹最佳的地方。太白金星在這座大山巔上集天地之靈氣、融日月之光華、聚海陸之氤氳,花了九千九百九十年,煉就了乾坤仙丹。這仙丹特大,故又稱乾坤珠。
話說太白金星煉就的乾坤珠神力無比,獲其者必為天下霸主。神州九龍覬覦已久,因太白金星看管得嚴,未能有下手的機會。有年三月初三,天宮王母娘娘生日,在仙去天宮赴蟠桃盛會,九龍乘機掀翻寶鼎竊取乾坤珠。為奪珠稱霸,九條龍之間爭搶不休,鬧得天覆地翻,鬧得神州百姓生靈塗炭。
此事震動了天庭,玉帝大怒,責成太白金星率十萬天兵天將前去降伏九龍。誰知九龍得了乾坤珠,不但神力無極、且變化無窮。那九龍,以一變十、以十變百、以百變萬,須臾變成了十萬蛟龍擺成龍門陣與十萬兵天將對陳大戰。鏖戰了七七四十九天,勢均力敵,不分勝負。
太白金星只得去請觀世音菩薩顯神靈。觀音大士帶了金童(善財童子)、玉女(小龍女)前來助陣。善財童子在龍門陣前佯攻,機靈的小龍女化作蛟龍背後潛入龍門陣里,乘混亂之機一聲吼嘯將藏在九龍中的乾坤珠撞向天空(嘯天龍的傳說源於此),那九龍失去了乾坤珠,沒有神力相助,掙著向西逃竄,千手觀音一個手掌將九龍擋住,九龍只得退縮歸山。
千手觀音菩薩用一串佛珠套向九龍,那九龍就成了九條山脈,那九個龍頭就成了九個山峰。觀音菩薩閉眼合十,念聲“阿彌陀佛”,朝著九龍一揚拂塵,將九龍中四龍真身發往四海為龍王。觀音菩薩二揚拂塵,將剩下的五龍真身發往五湖為龍五;觀音菩薩三揚拂塵將這十萬龍仔龍孫通通趕下大海--成了寧波人說的“龍頭烤”魚。觀音菩薩點化九龍,那神州五湖四海龍王從此改惡為善,造福黎民。這裡還有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傳說,如“小白龍和小龍女的故事”、“梁山伯祝英台”、“小龍女拜觀音”、“板栗的傳說”等。

物產資源

九龍峽九龍峽大餐特產
豐富的地方農副土特產品和豐厚的地方民俗文化這裡山清水秀,氣候涼爽宜人,晝夜溫差6—10攝氏度左右,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盛產綠色乾鮮果品。蘋果板栗核桃、柿子、各種雜糧等品質優良,遠銷中國內外市場。多種的山野菜,如:神仙韭、韭菜花、蘑菇、山金針、山薄荷等等,美味可口。這裡盛產上千種中藥材,如靈芝、首烏丹參、銀花、柴胡、遠志等。被省科委定為太行山開發示範區,“經濟溝”建設聞名全國,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漿水鎮已建成雙萬畝優質蘋果、板栗基地,綠色農業開發乾鮮果品曾被定為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專用果品。
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的九龍峽人民,民風淳樸善良,吃、住、行、婚、喪、禮儀、節日等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來這裡住舒適潔淨的農家院,享受豐富的農家特色小吃,美味可口的農家飯,領略濃郁的山鄉風情,樂購豐富的地方土特產。九龍峽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娛樂購物、科考研究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奇山、奇水、奇峽---九龍峽

景區活動

村田樂-拉碌碡

九龍峽導遊圖
談到民間社火,不能不提“拉碌碡”。這是社火隊中一項主要歌舞,流傳也很廣泛。幾名化裝成不同農村人物的演員,伙拉一個彩布或彩紙糊起的大碌碡,在鼓鐃聲中邊舞邊唱,滑稽的舞姿,有趣的言詞,時常引起人們大笑不止。民眾喜歡這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以至不少村莊看社火不說看社火,而代之說“看拉碌碡去!”
拉碌碡起源何時,不見明文記載,但從歌舞內容和形式上來看,和宋代已經興起的“村田樂”有些相似之處。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周密《武林舊事》,在提到民間社火舞隊時,都寫到竹馬、劃旱船、和村田樂。當時的村田樂是扮做田舍兒、村女等人,表現農村的勞動和生活。明代有詩寫道:“賀賀賀,一齊的舞起村田樂”。農村打場、軋地要用碌碡,“拉碌碡”,便從村田樂發展變化而來,成為表現農家勞動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各地拉碌碡演員人數不等,一般要四人:一個老漢手拖犁地鞭,在後面趕碌碡;一個老婆兒和一個媳婦,在前面拉碌碡;另有一個跳擔後生,扮演送飯人,一面走一面和拉碌碡的人逗耍。有的地方挑擔後生挑的不是竹籃、瓦罐,竟是兩個便壺,固然滑稽可笑,但終嫌油滑庸俗。人數多的還加上一個賣膏藥的和一個托鳥籠的,算是不務正業的人吧,也是引逗老婆兒和媳婦兒。念詞也很可笑,如老漢念:“叫你紡花不紡花,給個碌碡叫你拉”,賣膏藥的給那媳婦念:“嫁給我,比他強,磚漫地,粉白牆”之類,被老漢一鞭趕開。雖近粗俗,但也是對勞動的讚揚,對不務正業的諷刺。解放以來,人們多是改寫唱詞,利用拉碌碡文藝形式,配合社會宣傳
旱船和太平車
新春佳節,人們都愛鬧社火。在花花綠綠,載歌載舞的社火隊中,景區一帶常見的兩種形式,就是劃旱船和推太平車。

劃旱船,也叫採蓮船,船身大多是用竹、木和秫秸紮成長方形,外邊蒙上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間,就象一個姑娘坐在船上;另一個人頭戴氈笠,手持木槳,扮做船夫模樣,兩人邊行邊舞,如行船於水面之上。

推太平車,也叫車燈、小車舞。是用竹子或木條紮成獨輪車架,外邊蒙上布,也是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間,好象坐車的樣子,有的還在腰前車架上安兩條盤起的假腿,很象一個姑娘盤腳坐在車子上;另一個人一般為莊稼漢打扮,在後面推車,模仿推獨輪車的動作,和車中女舞者配合,翩翩起舞。

旱船和太平車,都是漢族民間舞蹈的重要形式,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發源時間也很早。其中旱船歷史悠久,在唐代已經流行(見《太平廣記》)。不僅在民間表演,還經過改造成為宮廷舞蹈。據宋朝田況《儒林公議》上說,五代時前蜀皇帝王衍曾做蓬萊山,以綠羅畫水紋鋪在地上,上置蓮花,讓跳舞的人乘彩船在綠羅上轉動。宋朝時仿效這種方式,宮廷舞隊中有採蓮隊,跳舞的人身乘彩船,手執蓮花而舞,名稱叫做“採蓮隊舞“。與此同時,民間劃旱船也很盛行,不少記敘宋代風俗的著作,都寫到節日街頭民間舞隊中有劃旱船演出。

劃旱船和推太平車,一般是表現勞動愛情生活的。劃旱船主要有開船、划船,在風浪中顛簸和順水急弛等舞蹈表演。推太平車則主要是推車上山、趕路等形象動作,有的邊歌邊舞,有的還在前面設三、五名“拉縴”的姑娘,配合著車、船運行翩翩起舞,豐富了演出內容。
解放後,人們對劃旱船和推太平車的一些庸俗歌詞和動作進行改革,使這兩種民間舞蹈形式,在藝術上和思想上都有了新的發展。

景點奇觀

第一奇:“老龍潭”
九龍峽之勝境,絕壁高約150米遠,飛流直下,真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瀉於潭中噍石上,真是銀花四濺。銀流象鋼水飛流八方注入潭中,其勢其狀,雨看懸崖半壁,四面平整,竟神奇般噴出一股瓊漿玉液,猶如甘露雨,四季常流,雨季如此,乾旱年頭也如此,真乃“神水”,“聖水”也,故名“聖水泉”瀑布。巨龍盤旋於潭中,口吐清泉,正在行上天玉皇大帝賦予的神聖職責,滋潤漿水川的萬畝良田明朝著名的詩人李京這樣描述老龍潭:
老龍潭(明)
百丈懸崖萬嶺圍,日光水影碧空落。
半天瀑布雨霏霏,疑是春山上下飛。
上盤龍梯是景色更加壯觀,懸崖矗立在老龍潭的正中心,下看像一隻“金鳳探海”。上到頂上看確是一條巨龍從而而降,直入潭中飲水,又叫“金龍汲水”。站在龍頭上可全觀老龍潭和下九龍峽全貌,又叫觀龍台。向前看,“轎頂山”,前面一連五個小孤山,是“小白龍”當年的娶親隊伍。
九龍峽臥龍
第二奇:“臥龍灣”

“臥龍灣”水晶宮:是九龍峽最雄偉壯觀的地方,四面崖壁足有150米高圍起來,像一口巨大的天井,又象兩本對翻的天書,老龍王坐在對面的巨大石岩下的寶座上,看這部天書而成道的。
第三奇:“觀音洞”觀音洞為奇觀之三了。觀音高10米,寬12米,對門有拜佛台,觀音洞有4米高觀音菩薩,立蓮台、乘金龍一尊,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是人們心中最崇敬的大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是她的慈悲威德深入世界人們心目中,約有三千年的歷史,他慈悲為懷的精神已成為家喻戶曉、人們無所不知的人生守則。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中心思想,是東方精神文化的坐標。觀世音菩薩不遠萬里從普陀山循聲前來,度化九龍,成道升仙,解救這裡的人們脫離苦海,收小龍女為徒,正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而濟世利物的精神所在。

景區相關

九龍峽風景區交通指南
東距邢台市區62公里,距107國道、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62公里,宜沙國防公路和晉冀高等級省道由景區通過。

邯鄲邢台的大巴到站,乘6、7路到邢台西客站下車,再乘7:30最後一趟通往九龍峽的專線班車就可到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