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船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湖北省荊門市城鄉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湖北荊門市城鄉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
喜聞樂見:採蓮船喜聞樂見:採蓮船
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亭榭,底部呈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
採蓮船的玩法是:鑼鼓家什響起,玩船開始,一女子站在船內,摹擬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撐篙(槳),艄婆撐舵;艄公手持竹篙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船後由艄婆化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做滑稽樣趕艄,逗趣取樂。三人動作協調,以舞蹈動作表現行船、撐篙、過灘、擱淺、推船、等情節。在簸箕大個圈內,頂船的圍著艄公轉,艄婆子追著船尾扇,艄公指揮船兒轉,鑼鼓點子指揮船兒玩。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儘是恭喜發財和大吉大利的吉慶內容。
荊門民間傳說採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修橋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通過採蓮船表演來表示讚頌,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成為在重要節日以祝賀為主要內容的表演,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划起採蓮船為每家每戶拜年、問好、送祝福。
傳說,有個蔡狀元,一天路過都城。這都城是鬼城,一邊是陽街,住人,一邊是陰街,住鬼。蔡狀元不曉得路,一下摸到陰街地府。一看那裡在炸油鍋,有個員外被炸得哭爹喊娘。再一打聽,才曉得這員外生前有萬貫家財,就是為富不仁,不肯施捨,才落得死後炸油鍋的下場。
蔡狀元回去後,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曉得,橋只修了一半,家產就賣光了,只好到處去化緣。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著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弄幾個錢修橋。哪曉得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化子,老遠就把門關上。蔡狀元無法可想,就來到河邊,望著那半截橋哭。一會兒,河裡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彩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趕來看稀奇。只見划槳的是個老漢,打著赤腳,船上坐著個美如天仙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們拱了拱手,說:“哪位哥兒能用銀子投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個為妻。”話音落地,一些公子少爺就跑回屋裡,抱來大包小包的銀子,往姑娘身上拋。拋了半天,哪個也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都落在船倉,險些把船壓沉。原來,船里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心善,才想出這個法子,幫他募款修橋。那些俗家公子,怎么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後來玩採蓮船的時候,總要選個漂亮的姑娘頂船。過去的姑娘不興玩船就男扮女裝。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因為觀音娘娘坐彩船,為的是募捐,不給點東西,顯得主人太小氣。
“採蓮船”的出現,是中國歷史上楚文化的又一朵文化奇葩,其促使了楚文化向多元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楚國不斷變更的歷史。玩採蓮船至今仍是荊門市城鄉主要民俗文藝活動之一,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