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峰

九龍峰

九龍峰位於惠東縣平山鎮東14公里處,蓮花山脈西段,海拔563米。因北側有九條山脊蜿蜓如龍,故名“九龍峰”。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筆尖,又稱“尖筆峰”。山中古木參天,樹蔭蔽日,幽谷溪流,泉清水碧,以秀、清、逸、媚、幽見長。

基本信息

地質環境

九龍峰九龍峰

九龍峰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筆尖,又稱“尖筆峰”。山中古木參天,樹蔭蔽日,幽谷溪流,泉清水碧,具秀、清、逸、媚、幽之長。為蓮花山脈山水風貌的精華,加之廟亭其間,更顯迷人景色,古往今來,不知多少遊客到此駐足觀光,燒香問卦,尋幽探勝,留連忘返,主要名勝古蹟有:祖廟、文昌宮、志蔭亭、下棋亭、龍通寺等。

九龍峰因峰勢婉蜒起伏,如九龍相纏,飛向遠方,故名。詩云:“西邊遙峙一奇峰,起伏婉蜒似九龍。背負青雲凌浩志,頭昂碧落馭長空;山嵐蕩滌煙如海,天馬飛騰氣若虹。我欲騎君游宇宙,揚鞭躍進廣寒門。”峰下有九龍巖、九龍洞、九龍源、九龍溪諸景。

九龍峰-景點介紹

龍峰祖廟龍峰祖廟

龍峰祖廟

龍峰祖廟是正宗的譚公庵,始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曾蠣修一次,近年又進行過小修,仍然完整保留了原來的基調。龍峰祖廟是九龍峰古建築群中最大的一座,正方形格局,邊長20米,內分三間殿室。正殿擺放譚公仙聖塑像,兩邊安放其童年時代結義兄弟的塑像。右殿為譚公成仙后的報信人楊大伯公像,右殿為鎮守山寨的山神三山國王像,殿堂是供人跪拜求籤的地方。終年香火不絕。

文昌宮文昌宮

文昌宮

位於龍峰祖廟的右前方,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距今318年。1984年按原建築格調作過大規模修繕文昌宮沒有按傳統慣例擺放主神“文昌帝君,而是安放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塑像。孔子塑像的左側擺放歷代尊孔聖賢孟軻、顏淵、曾參、程顥、朱熹的塑像。右側擺放“魁星點斗”。是文人拜祭孔子及五大聖賢及祈求文運昌達的地方。

得道亭

始建於明洪武十六年,即1383年,是九龍峰最早也是最具古建築風格的廟亭。傳說譚公神通廣大,七、八,歲時已能呼風喚雨、伏虎馴蛇,十三歲時在此得道成仙,為民造福。後人為紀念他,在此建造廟亭,稱“得道亭”。

欖子樹

距今約二百多年樹齡,高約20米,胸圍2.5米。傳說在二百多年前由一位老太婆所種,後經乾隆皇帝撫摸始得開花結果。與這棵雌性欖樹樹對的雄性欖子樹,只開花,不掛果。

志蔭亭

又稱“馬亭”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當地鄉宦陳百萬出資興建。“陳百萬”原名陳鐸。當時他前來祖廟拜祭的騎要員絡繹不絕,為方便遊人而出資建此亭,供遠道而來的官員、馬客客拴馬之用,因此又稱“馬亭”。

龍通寺

又稱“觀音廟”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1986年按原格局重修。正殿為大雄寶殿,供奉之寶大佛像,正中為佛祖1左側為觀音菩薩,右側為地藏法王,方便各種信徒朝拜,長年香火不斷。有證為證:“龍山不鳥秋山寺,直聳立端端氣濃,青青緣山西未意,翠竹黃花古佛心”。

石戲台

位於觀音廟對面,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亭台式四角重檐結構,舞台用條構造,設有內間和化妝室。整座建築造型精巧,雕樑畫棟,玲瓏剔透。為此往譚公廟每年舉行一次廟會,當地人稱“打醮”的地方。

清淨之所清淨之所

旅遊景點

傳說600多年前,譚公童年常在此放牧,後得道成仙。他法術無邊,能“伏龍馴虎”、“呼風喚雨”,為民眾造福,受人敬仰。後人為紀念他而建造廟亭。九龍峰山處著名旅遊景點有:石戲台、氣根土地廟、譚公廟、九龍峰祖廟、九龍峰天然山泉水。

九龍峰九龍峰

石戲台

九龍峰九龍峰

石戲台在祖廟的山門內側,建於明代,戲台呈四角屋檐亭台式,石木結構,額匾可篆體“石戲台”。楹聯為:“山色慾騰龍虎氣,松風疑帶風鸞聲”。戲台前廣場可容納千人。據《九龍峰譚公庵碑》記載:譚公廟年年演大戲,每隔五年舉行大型廟會。

氣根土地廟

九龍峰九龍峰

惠東縣稔山鎮有一棵古榕樹,其氣根長成一座端端正正的小房子。房子形象逼真,邊牆,窗欞,瓦楞和房檐,均像靈工巧匠著意構築,成為難得一見的奇景。

原來,百年前,榕樹下有座土地廟。榕樹發達的氣根,沿土地廟外牆和瓦面,漸漸生長成一座土地廟外形。日久天長,土地廟癱塌了,氣根長成的外殼成了土地廟的替身。

譚公廟

九龍峰九龍峰

譚公廟又稱譚公庵,建於元代末年,清道光三年重修。譚公祖廟為邊長20米的正方形建築,廟內建築畫棟雕梁,精緻優美。正殿供奉的是譚公童年塑像。祖廟右側,有一小瀑布,水聲如琴鳴,水流似銀鏈。瀑布下的譚公洞屬“洞中洞”奇觀。外洞只有1米見方,內洞卻大得可以容納下幾個牧童牧牛、嬉水。

以譚公祖廟為中心的大小十餘座廟亭坐落其間,主要名勝古蹟有:祖廟、文昌宮、龍通寺、得道亭、志蔭亭、下棋亭、石戲台等。古往今來遊客,到此觀光攬勝,燒香拜佛,留連忘返。

九龍峰祖廟

九龍峰九龍峰

位於惠東縣平山東南4公里處,因有九條山脊似和條龍而得名。這裡有以譚公祖廟為中心的大小10餘座廟亭和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六百多年前,譚公童年在此放牛,後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而建造廟亭,祖廟始建於元代未年,清道光三年重修,廟內建築畫棟雕粱,精緻優美,大門有一對石獅,一副對聯“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雨露無偏。”

龍峰祖廟,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即譚公仙逝後的85年,乃“仙靈之窟宅也”。它本應稱為“譚公祖廟”,因最初是“佛道合一”(譚公與觀音同殿),故一直稱曰“龍峰祖廟”。此廟建在九龍峰山腰,坐南向北偏東21度,頭枕尖筆峰,兩旁是微微隆起之山埂,右側有一股清泉流下,腹部有一泓清水,面向平坦富饒的“譚公洞”,遠處隱約可見雙陂河和西枝江,故被稱為“風水寶地”。站在廟前舉目眺望,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據《增修九龍峰譚公庵碑記》稱“乾隆已未(1739年)……增修祠宇,以上堂供觀音,而奉真人(譚公)於正殿”。即“仙佛同庵”。道光癸未年仲秋至甲申年冬(1823~1824),“分仙佛為二庵”,“建觀音庵于山左顏,曰龍通寺”。

九龍峰九龍峰

龍峰祖廟,長方形結體,面向五開間,二進深,寬23.65米,深21.4米,建築面積506平方米,中間有大天井,兩旁各有廊和小天井。硬山頂抬梁式架構,用青磚、琉璃瓦、大麻石建造。抬梁和檐棟雕龍畫鳳,刻、塑兼用,景物栩栩如生,襯以具有古典傳說之壁畫,顯示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廟的正門對聯是:“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雨露無偏”,這是民間對譚公崇拜心理的形象寫照。廟前有一對別具形態的石獅,一雄一雌,它造型逼真,顯得既威嚴又和藹。

譚公得道亭

九龍峰九龍峰

得道亭,是九龍峰第一座最具古建築風格的廟亭。它坐東南向西北,後倚一叢大石,西北面有一條小石溪渡過。此亭道光甲午年(1834)重修,民國期間的1912~1930年以及1984—1991年間多次修葺,但古韻猶存。亭正方形,邊長5.4米,單檐歇山頂,青色琉璃瓦上蓋,亭頂分別由六支四方石柱和八角石柱支撐,正檐兩側有花鳥屏風,精工雕刻。後壁有一個大落地圓窗,中間豎著“譚公得道古蹟”陰刻石碑一方,(原碑已斷,現見到的是後來仿製的,碑高178厘米,寬34厘米。)亭的楹聯是“道協天人早歲乘龍從此去,情深桑梓今朝跨鶴定歸來”。

文昌宮

九龍峰九龍峰

文昌宮,位於九龍峰祖廟南側,依山勢分兩級建造,級差3.1米,坐南向北偏西5度,硬山頂,抬梁式構架,三開間,二進深,面寬8.1米,總深16.5米,建築面積134平方米。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1984年作過大修,除保持原來的建築格調外,增加了一些牆塑壁畫,使祈求文化昌盛的氣氛更加濃烈。其右側的“禮門”對聯是:“彩筆昔曾乾氣象,人文從此際風雲”。

文昌宮,按傳統慣例奉祀的主神是“文昌帝君”,而這裡卻安放著孔子塑像,左側擺放歷代尊孔聖賢孟軻、顏淵、曾參、程顥、朱熹的塑像,一派儒家特色。右側置“魁星點斗”塑像。

天然山泉水

九龍峰九龍峰

惠東縣仙康食品飲料廠選址於九龍峰祖廟旁,於九九年五月投資興建,總投資額250萬元,採用九龍峰祖廟天然花崗礦泉為水源,水源經中山醫科大學檢驗後被評定為優質天然礦泉,故成為惠州市消費者委員會信得過產品。同時引進美國先進純水生產設備和技術,生產"九龍峰"牌飲用純淨水,水質純淨,晶亮透明,口感甘甜,同時具有消暑解渴之功效,是居家旅行必備理想之飲品。

附近熱門景點

九龍峰九龍峰

·大亞灣

·惠州巽寮灣

·惠州龍門鐵泉

·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

·羅浮山

·惠州湯泉生態旅遊渡假村

·惠州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

·惠州象頭山

·惠州雙月灣

·平海古城

揭陽、惠州、陽江著名景點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惠州市的自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素有“粵東重鎮”、“嶺南名郡”之譽。陽江市地處廣東省西南沿海,是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級市,轄陽春市、陽東縣、陽西縣、江城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